存储行业在近年来价格突然暴跌,然后突然又反常上扬,一连7个季度的涨幅,终于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怀疑,国家发改委表示不排除会针对存储半导体业发起反垄断调查。也许存储半导体业可能要有点事了。
因为,许多厂商不断反映说,连续7个月,内存价涨到离谱。比如8G内存条一度超过1000元。相比过去,涨了两倍还多。
这只是内存产品线,还有闪存领域。
表面看,消息仍还属于产业范畴。毕竟,一年以前,存储半导体涨价似乎就已获得舆论支撑。当初,最直接的因素如下:
一、终端需求:笔记本处于更新换代周期,内存涨价有它的逻辑;闪存产品线上,诸多手机厂家都在追求所谓高端品质。尤其是苹果新品发售预期,代工供应链进入紧张周期;2016年,三星手机遭遇滑铁卢,为扭转被动,2017年,除强化品质,一定会在半导体等核心部件领域发力经营。几乎所有主力手机企业,都用闪存大小来区隔产品价格。
二、中国物联网、云计算、AI等商机渲染多多,除了更多智能终端隐含商机外,背后数据存储诉求也在高企。你看全国大建数据中心,服务器采购多多,这激发了上游供应链热情。
就是说,各种存储类IC的需求,确实远比过去要大,未来成长空间更是可期。这也是过去一年我们多次强调过的因素,我也曾问过小米、金立等手机企业,以及系统厂家,看它们如何适应这种价格与供应链紧张趋势。事实上,华为手机上半年闹出存储危机,虽不是价格导致,也属于供应链难题了。
所以,此刻,要将这种趋势与“垄断”话题关联的话,就需要有更多的逻辑,且需谨慎行事。毕竟,这种价格飙升,历史上也曾有过。
我没调查,也没采访,这里给不出确切原因,生怕笔触伤人。但我可以尝试给出几个思考的方向与视角,以供参考。不否认,这里面有我自己的一些价值判断。
一、价格突然暴跌,然后突然又反常上扬,并涉及到未来几个月的价格趋势。就在一个月前,当有关厂家向上频频反映时,内存价格突然回落,一度急跌20%左右。
不知这是否源于某些上游厂家意识到风险面之后而刻意营造的缓和气氛。反正我没看到市场面有什么支撑因素。因为行情并没转冷,整个行业正处于旺销周期。价格暴跌颇有些蹊跷。
而最近两周,价格又开始上扬了。而且,“韩国双雄”三星、海力士几天前表态说,2018年Q1,内存也会涨价5%。
要知道,Q1通常属于典型淡季。涨价5%,这就有些罕见了。
这背后,韩国双雄是否对上述风险事态做过暗中调研,不得而知。不过,我这里得努力提醒一下,三星、海力士的全球情报网络非常厉害。尤其是三星半导体业务的情报体系,连belair擅长这方面的日本人都要甘拜下风。几年前,我亲身经历过一点,这里不明说。
另外,要看到本地正在布局许多存储半导体项目,三星们的降价,也有可能是制造波动,落实吓阻战略,同时为自己下一波产能开出创造缓冲。更大的博弈,后面会给出分析。
二、产业升级周期的反应。存储半导体业甚至全球整个半导体业都在经历复杂的升级与变迁。存储领域,韩国双雄、美光,当然还有困顿中的东芝们,以此为补充的英特尔们,以此来走出产业悲情的中国本地企业们,都无法回避。
仍拿韩国双雄说,未来的挑战,除了要适应技术与工艺制程的挑战、制造端的压力挑战,还有适应更多终端、更多基础设施用途的挑战。这里面,波及技术与商业,并且要日益深入到具体区域市场,与具体行业建立更深的关联。比如说,一个AI,会调动诸多商业要素,类似三星、海力士这类,不可能只站在纯粹的半导体一端思考问题,它必须适应整个价值链、生态体系的需求。
这种挑战,迫使巨头们必须走出过往的舒适区,必须站在更多场景、前沿挖掘成长机会。比如三星,除了消费类、家居类业务,过去几年已经开始转型更多B端业务,在物联网(尤其车联网)、能源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布局。这背后,它的半导体、面板的设计与制造,越来越讲求集成,未来一段一定会有新的产品更新。
但它必须兼顾这个转型周期。巨头们都有自己的压力。除了业绩成长,还有资本市场效应。
存储半导体的定价权,我想,既体现了它们的市场地位,也传递出一轮产业升级、变革完成前的危机感。
三、价格体系里,也可能有隐秘的政经逻辑。来自全球区域国家的博弈,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冲击,已让韩国双雄等行业巨头难以回避。这一视角,逻辑上好像关联不大。但我必须要提醒一下,在中国与韩国的国家战略博弈中,三星、海力士代表的力量一直是关键的筹码。两国关系好时,它们积极布局中国,出口方面依赖中国很重。几年前,中国大陆、香港地区一度占据它们出口额的40%以上;而两国关系清冷周期,或者觉察到中国大陆半导体或面板企业的崛起威胁时,它们则常常施展这种的价格逻辑。面板方面,过去多年,本地几乎每次下世代产能开出前,三星、LGD们总会来一波降价,似乎无往不利。而半导体领域,过去一年多,三星、海力士们对本地紫光、长江存储等关键项目则颇为敏感。之前,国家大基金支持本地半导体业的动向,也让它们有些神经质的样子。
我这里想说,存储半导体业的价格,只是博弈的一面。它传递的信息就是说,在这区域市场复杂博弈的周期,它们仍还有无法忽视的力量在。
同时,也要看到,全球半导体业的整合动向里,也有这种信号。之前,东芝半导体折腾许久,说是敲定由美日韩三国产业联盟集中接手,当然贝恩作为机构统筹。这里面,就有存储半导体业的冷战思维与共谋策略。
要知道,之前紫光、富士康都表达过参与的意向,但最后都被拒之门外。紫光的大陆官方色彩有些直白,即便富士康,也被日本产业界定义为中国大陆实施的木马。这种意识形态的逻辑,有些过头了。
还有,在全球半导体发展三大路径中,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观点,中国似乎暂时只有存储类才有突破的可能。英特尔主导着通用处理器;软银与美资主导着ARM架构的半导体生态。而存储类,更多是韩国人的天下。这个领域虽然技术、工艺、产业协同效率要求很高,但对于产能的要求更高。因为相对PC形态的终端,以及手机形态的终端,使用存储半导体的终端,更广更丰富。而万物互联、云计算、AI等许多大的趋势,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广泛用途。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个也决定了庞大市场的总进口量。多年来,中国不断渲染芯片进口额老是超过石油进口额,说2017年总进口达2500亿美元,这话语策略,有为本地布局这一领域创造舆论条件的用心。中国不缺钱,面对一个大整合的周期,确实也有动力直白渗透。过去两年,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尤其存储半导体领域,渲染许多力量。
我是相信,韩国双雄、美国美光、日本东芝们一定有许多忌惮。所以,一些整合案排除中国大陆甚至台湾,在一些产品领域明显主导定价权,就不太可能消除外界的争议了。它们确实不太甘心中国半导体业的崛起。
过去,美国曾有过借助WTO施压、阉割中国半导体政策核心条款的案例。最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它仍持续 *** 作一些舆论。但它们自己的原罪历史太多,发展到今日,已经很难单纯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中国。于是,一些手段开始扭曲。
去年,韩国也成立了国家基金,部分韩媒当时也直接对标过中国大基金战略。
但它们也不敢忽视中国的力量,也甭指望中国会像当年吞下18号文件被阉割的苦果。中国虽然无法更多参与海外产业整合,但这里有庞大的市场机会,仍还有许多平衡的筹码。比如东芝半导体整合案,虽然说是美日韩三国联盟敲定统筹,但要通过中国商务部审核,还没那么容易。
上面部分内容,我跳出了存储半导体业价格问题,但这里,我觉得,完全可以将发改委可能调查价格垄断与商务部尚未通过东芝半导体业出售案放在一起观察。这种动向,既有纯粹的市场逻辑,也有大国之间的产业博弈。
当然,我不会蠢到只将逻辑归于这些层面。事实上,我也看到,诸多反垄断动向里,仍有中国的被动面。至少我们确实还没有真正实现存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中国的创新力仍还有很多差距。韩国双雄说明年Q1继续涨价,即便落实,中国这个阶段应该也拿它们没办法。这个领域的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是个卖方市场。上面我说,在涨价与反垄断之间,建立关联是要事实与合理逻辑,要谨慎行事,内心感受也在这里。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根本差距。这个不是投资几百亿,建几个大工厂,开出产能,就能真正逾越的。
当然,我还是掩不住对本国的自信。因为,价格之外的产业变迁,需要有庞大的市场作为依托。这个领域,任何忽视中国的产业巨头,都不太可能真正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也很难围绕新的风口建立未来的竞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