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大势解析: 巨头跨界而来 多方混战不休

处理器大势解析: 巨头跨界而来 多方混战不休,第1张

  话说处理器市场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分分合合的背后,是半导体的产业细分和厂商商业模式的变迁。

  从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比和仙童公司的诺伊斯相继独立发明集成电路后,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直至销售于一体的垂直整合制造(IDM)模式一直统治着半导体市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台积电为代表的代工业务独立。之后,专注于设计和市场销售将制造环节外包的无晶圆厂(Fabless),仅对外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服务的设计公司(Design House)相继独立,最后是以ARM为代表仅出售IP(知识产权)授权的商业模式出现了。

  商业模式的演化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决定了跨界之战的变迁。

  从诸侯割据到市场削藩

  上个世纪末,处理器市场上群雄纷争,诸侯割据。在个人计算领域,以基于x86架构的厂家英特尔AMD、Cyrix、IDT为主导,也有用于苹果的IBM PowerPC;在服务器市场上有IBM的Power、Sun的UltraPARC、惠普的PA-RISC、SGI的MIPS和英特尔的安腾与至强;而在封闭体系的主机市场,IBM、克雷、优利、布尔等主机厂商都在自产自用处理器。

  即便是在嵌入式市场上,MIPS也已称雄网络设备市场,而ARM则仅在消费电子和工控市场上以廉价见长。

  进入新世纪后,处理器市场品牌集中化开始加速,摩尔定律所表征的用户对计算性能持续不断的追求,加速了半导体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拥有半导体生产设施成为日益昂贵的资本游戏。处理器市场中,众多参与者在难以承受之下,要么如优利、克雷、惠普等放弃自有的处理器业务转而采用第三方商品处理器,要么如Cyrix、IDT等被收购,要么如AMD、摩托罗拉等剥离半导体制造业务。

  历经分久必合之后,通用处理器市场的主要玩家锐减至英特尔、AMD和Unix服务器厂商IBM、Sun等几家。与此同时,台积电等半导体代工厂迅速崛起。处理器市场在设计与制造进一步细分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多品牌和多架构的集中化。

  借ARM架构枭雄四起

  而今天处理器市场林林总总的跨界,或者说基于ARM单一架构的品牌发散,也孕育于上述集中化进程中。

  成立初期的ARM主要“混迹”于微控制器(MCU)市场,直到1995年与DEC(数字设备公司)联手推出StrongARM,从而使ARM的计算能力变得“强壮”起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型机厂商,DEC试图跨过PC直接染指移动计算市场。然而,这一跨界的步伐在时间尺度上着实大了些,还没等到智能移动终端打败PC,DEC就在1998年被PC厂商康柏收编了。

  新世纪之初, 2001年Palm公司推出基于ARM架构的PDA(个人助理),2002年微软推出基于StrongARM智能手机,从而帮助ARM架构在个人移动终端市场树立了技术品牌,并为ARM最终跨界到这一市场奠定了基础。

  真正让ARM跨界成功的是苹果于2007年推出的iPhone。彼时,产业环境已是万事俱备:以数据业务为主的3G已经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普及,摩尔定律驱动下的片上系统(SoC)技术能够在一块芯片上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从而满足了智能移动终端对小型化、低功耗、多功能和可靠性的诸多需求,而台积电等代工企业技术的迅速进步,以及ARM对外销售处理器内核授权的商业模式,使得整机厂商能够以“轻资产”的方式设计和生产处理器。最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苹果公司,得以完成从电脑厂商到消费电子设备厂商的跨界。

  然而,ARM并不满足于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成功,又在2012年发布64位处理器内核,试图跨界到服务器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484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