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大屏幕OLED高清电视的出现令人兴奋,这种拥有出色画质的面板技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平板电视的标准。在体验过三星S9C系列曲面OLED电视之后,包括CNET、消费者报告等知名媒体均表示该机拥有目前高清电视最好的画质。OLED技术的优势在于出色的对比度、亮度,以及高速响应时间,相比传统LCD/LED电视也丝毫美元均匀度和角度问题。
不过,任何的新技术在商用初期都存在一些问题,OLED电视也不例外,以下便是七大原因:
1. 价格极为昂贵、短期内不会降价
即使三星S9C系列曲面OLED电视在正式推出时大幅调低了售价,但仍高达9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5113元),而市场中的另一面曲面OLED电视LG 55EM9800的价格则是可笑的1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91855元),这样的价格不仅中国用户接受不了,美国老百姓也买不起。
目前,拥有出色画质的55英寸等离子电视松下TC-P55VT60价格为2700美元(约合人民币16533元),而画质最好的55英寸LED电视则是售价2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084元)的索尼KDL-55W900A,与上面两款曲面OLED电视相比拥有巨大的价格优势。
当然,新技术总是以高价降临市场,随着需求和供给能力的增加,逐渐变得便宜,比如4K LED超清分辨率电视在推出的一年内,价格已经遭遇滑铁卢。所以,OLED电视在某一天也会变得平易近人,尤其是更多国内厂商加入到竞争中来。
但稍微令人担心的是,OLED面板目前的制造门槛和成本都非常高,并非所有面板生产商都能够应对,所以很难说它何时才会像LED一样普及,或许两年?五年?谁也说不准。
2. “平板”变“曲面”
目前在售的两款OLED电视全部采用了曲面屏幕的设计,使得原本平坦超薄的机身看起来有些扭曲,这种所谓的“创新”并非所有用户都能接受。从相关的评论来看,这种设计使得屏幕角落似乎比中间宽,容易造成视觉上的分散,虽然你也可以慢慢适应曲面OLED,但是如果预算不是问题,你可能还是会等待一款平面OLED电视的出现。
三星和LG都表示,平面的OLED屏幕制造成本更高,不会很快到来。所以在短期内,厂商依然会将宣传重点放在曲面OLED电视的“沉浸式”、“身临其境”、“独特”等卖点上,如果你想体验OLED,可能需要放弃“平板”设计。
3. OLED屏幕的“烧屏”隐患
于等离子和之前的CRT技术一样,OLED也存在屏幕残影的现象,一些画面内容可能会短暂停留在屏幕上,如果保持静态状态过久,则可能永远残留。虽然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产品中并不太常见,但存在隐患。
事实上,LG生产的OLED显示器就存在残影现象,似乎发生在用户购买的两个月之后,对于经常在同一位置显示菜单的OLED电视来说则有更高的几率发生。如果你有一个旧的OLED屏幕手机如三星Galaxy S,你也可能已经遭遇过这种问题,某些图标会永久残留在屏幕上。
作为一种新技术,OLED电视显然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正如三星OLED电视中已经内置了一个防烧屏的保护电路,所以实际上你很可能是花费了9000美元的高价、买回来一台充满不确定性的产品。
4. 只有一个尺寸:55英寸
OLED电视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2008年索尼推出的11英寸机型XEL-1,实际上这款机型仅在亚洲市场发售。而目前,几款主流的OLED电视都采用了55英寸的尺寸,显然面板尺寸和生产成本、难度都十分高,限定了产品的形态。如果你想寻找一款更小或更大的产品,很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
5. OLED是一种不成熟的技术
相比已经广泛普及的LED和等离子技术,OLED仍然不够成熟。目前OLED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蓝色像素寿命较短以及低良品率问题。相比红色和绿色像素,蓝色像素的寿命要低很多,所以导致面板寿命可能会远远低于LED及等离子。目前三星和LG都未正式给出OLED电视的寿命,保修也仅仅为一年。
6. 分辨率没有达到4K
尽管OLED电视十分昂贵,但它们的分辨率并没有达到4K的超清水准,仅为1080P。不过在今年的CES大展上,索尼和松下都展示了4K OLED电视,但上市时间仍是未知数。另外,由于55英寸的尺寸限制,4K分辨率的优势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这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7. OLED技术标准不确定
OLED技术自身也存在不同标准,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三星和LG的产品,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设计,那么哪一种才是未来的标准,目前仍无法确定。
具体来说,三星使用的是RGB OLED技术,采用离散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子像素,与等离子和LED相似,但由于蓝色像素的不确定性,使用寿命仍不确定。LG则使用了White OLED技术,增加了白色像素以提高亮度。但实际上,我们仍然无法判断哪一种技术是更成熟更好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才会有结果。
所以,OLED这种全新的技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贸然下手很可能会为一些不成熟的部分买单,建议大家还是暂时观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