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001A国产航母的下水舾装、002d射型航母建造的箭在弦上,国内军迷的眼界是越来越高了。网上经常出现中国的12万吨核动力航母,即所谓的003型,很快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消息。但笔者对此持相对审慎的态度。
军迷想一步到位,赶超美国航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军事高技术上搞“大跃进”,往往欲速则不达。我们在看到核动力航母超强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对核动力的负面影响有所认识。正是这些负面因素,需要提前一一克服,导致了中国核动力航母的研发,需要更多的时间。
美国目前现役的十多艘航母,都是核动力,而且核反应堆使用了武器级的高浓缩铀,能量密度很大。最新的福特级,全寿命期间都不需更换核燃料棒,节省下大量燃油费用,也为航母在部署期间提供了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这都是核动力好的方面。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航母核动力的负面作用同样很大,主要表现有:
第一,航母核动力包的体积、重量巨大,多数重量都消耗在核反应堆厚厚的防护壳上了,防护壳主要由铅金属构成,非常沉重。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下层舱室,几乎被核动力系统完全占据,造成尼米兹级航母的自重惊人。只看甲板总面积和载机总数量,尼米兹级相对比自己名义上小2万多吨的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相差无几。换句话说,两者的上层飞行甲板和机库的长宽尺寸,尼米兹级和小鹰级差别不大,而尼米兹级的自重和吃水深度都比小鹰级大不少!尼米兹级,“肚子里有太多沉重的铅”,吃水自然更深!
其次,核动力船舶在运行期间,对本身的核辐射防护,理论上指标再高,也不能避免运行期间有微量甚至少量的核辐射泄露。这对全船人员的健康,其实都是长期的威胁——美国航母一出海就长达半年。这半年期间,全船几千人,都要时刻待在船上,其实等于几千人天天近距离围着两个反应堆转。上到船长、飞行员,下到厨师、大头兵,面对微量核辐射,谁都跑不掉!尼米兹级航母上,储备了大量的番茄酱,要求每个人每餐都要吃一定量的番茄酱;并不是美国人都爱吃番茄酱,实情是:番茄酱有一定的抗微量辐射的作用,才要求大家每餐都必须吃。而且全船人员,每天都要吃一片含碘的药片,也是抗辐射的需要。
尼米兹级航母的所有船员,参加任务出海半年后,都要休假,一定时期内不再安排上舰,这也是减少受辐射总剂量的需要。而常规动力航母,这些顾虑和伤害就都不存在。
第三,核动力船舶,必须保证绝对可靠,而且要有全寿命处置的完整预案。从设计开始,就要考虑未来多年后,如何拆解和报废。除了反应堆的处置,与反应堆沾边的设备、管道,使用几十年后,都有强烈的次生辐射。生产安装的时候就要考虑将来的整体拆卸,封闭报废。 这个带辐射的动力核心是不能再拆解的,拆解了也没用,而且辐射危害会扩散的更大。
被核辐射沾染了的核动力船用钢板,若回炉炼钢,那么这一炉的钢水都会有强辐射!用这样的钢筋盖了房子,或者用带辐射的钢板生产了汽车,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核辐射,用物理或者化学手段,都不能消除——火烧、冷冻、甚至熔炼对放射性和放射物质的半衰期没有任何改变。高放射性核废料和次生放射性辅助材料,只有密封后运到无人沙漠地下深埋或山洞封存,等待百万年甚至数亿年以后,才能自然衰变降低危害程度。生产原子d的铀235的半衰期是7亿年!等于从恐龙灭亡那年等到现在,铀235才衰变了10%!
由于船舶核动力安全性牵扯问题太多,设计、建造、运行难度很大,导致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核潜艇,直到上世纪末才具备比较现实的作战能力。
即使目前中国国力比上世纪雄厚的多,科技更发达,航母核动力仍然要严格测试,才能确保安全可靠。
核潜艇使用的较小功率的反应堆,并不适合用到十万吨航母上;而陆地核电站的民用反应堆功率动辄百万千瓦级,整套系统体积太大,也无法上舰。核动力航母安装2到3部反应堆,总功率在25万—30万千瓦比较合适,因此国产核动力航母,需要设计全新的舰用反应堆。
一种全新反应堆,从设计、生产、安装、陆地实验运行、船舶实验运行,最后证明绝对安全可靠,可以用到航母上,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15年!
有公开报道称:我国未来至少要建设20座“浮动核电站”,这个“20座”的数量,很可能包含未来的国产核动力航母!
在建造核动力航母以前,我国很可能先行建设同等功率的核动力破冰船或浮动核电站。中国只会在夏季考察北极地区,在北冰洋不能“动作太大”,否则会引起美俄的反d;核动力破冰考察船建设一两艘足够。因有《南极条约》的限制,核动力破冰船是不允许到南极破冰的!
目前核动力破冰船还未正式立项。“浮动核电站”2014年才在渤海重工正式立项。按照从2014年开始设计船载反应堆,项目已开始了3年,至少再需要3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前后,才可能见到真正的浮动核电站的实物完工。而装堆运行,证明安全可靠,综合性能达标,又需要3到5年的时间!
综合算下来,国产12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到2023年前后,才可能开始船台组装;2025年船体成型,核燃料装堆;到十年后的2027年,才能正式服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