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先进的探索被不断应用到该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及高度的重视。
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水下环境恶劣,人的潜水深度有限并且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水下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进行水下作业。水下机器人最初是被用于军事、科考等领域。近年,水下机器人开始在渔业环境检测、潜水娱乐等消费级市场兴起,相比与产品技术较为成熟并已被消费市场所接受的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的研究技术尚显稚嫩,还有待开发,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目前国内水下机器人的生产商并不多,相对优秀的也只有少数几家,更没有巨头称霸,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是企业入局的好时候。
有研究报告称,2017年全球是机器人市场规模有845亿美元,而2018年将会有22%的增幅。所以今年的机器人市场可能会异常火爆,而被应用到新兴场景的水下机器人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水下机器人面对的是不同的水域环境,相较于陆地来说,环境更为恶劣。因此水下机器人的开发者将面临技术挑战。
首先,机器人是代替人类进行水下作业,特别是一些深水区,对装备的通讯设备、摄像体统、抗压性能以及推进装置都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追求整体的稳定性,以求将拍摄到的数据准确的传回陆地上。
其次就是平衡性,因为在水下不比陆地,机器会受到浮力的影响,所以要在水中保持理想状况中的平衡,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还有就是控制性。机器人在水下作业,那就必须要有精确的控制性。这就涉及到智能控制技术,其体系结构是人工智能技术、各种控制技术在内的集成,相当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软件体系是水下机器人总体集成和系统调度,直接影响智能水平,他涉及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信息数据之间的通信管理等等。目前这一块的技术还有待提高。
中国有相当可观的海洋资源和狭长的海岸线,可以预见水下机器人的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目前,水下机器人市场正处在初步起步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有四大应用场景率先起步,暗藏着巨大的机遇。
1. 水产养殖
根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公布的《2017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概读》显示,2017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346.34千公顷,总产量达6699.65万吨,可以看到我国的渔业规模是很庞大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像鲍鱼、海参、扇贝、海螺、海胆等底播增殖型海洋牧场,从播种到采捕都需要人力,采用的也都是原始工具。
这样的捕捞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最主要的是对捕捞者来说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凸显,让产业不得不进行变革,而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2. 水下船体检修与清洁
水下机器人也可用于船体清洁检测、船底探查、船体检修等,之前看到有新闻称韩国就有企业利用水下机器人进行船底油污、浮游生物检测了,可以准确定位,大大节省了人力、时间和成本。除此之外,水下机器人还可用于航道排障、港口作业等等,听说已经有机器人被用于水下考古,水下沉船考察了,这样更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应用方向也会被人们所重视的。
3. 城市管道检查
管道清洁领域也是一个隐藏的市场机会,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某些城市的人口密度非常大。而这些城市内的管道已经开始显现问题,如堵塞、年久失修等等,导致城市排污能力下降,急需整治。近年来,西安、天津等城市内涝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运用水下机器人进行管道的检测,就可精准定位需要修理的管道,避免了大规模挖开地面,重新安装的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保障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
4. 水下娱乐
随着潜水运动的兴起,我国拥有潜水证的人已经突破1亿,越来越多的人对潜水运动感兴趣,因此这也给水下机器人带来了机会。比如在游泳馆,机器人可以实时进行信息反馈,避免游泳人员溺亡事件。比如在海洋馆,水下机器人则可以监控水域环境进行反馈。而且还有小型的水下机器人方便携带进行水下拍摄。
虽然目前消费级的水下机器人都偏向于小型化,功能也较简单,但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水下机器人会像服务机器人一样,将被增加更多的类人功能,替代人类在水下进行工作。
目前情况看来,国内的大部分商用水下机器人都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环境,都还有很长的一步路要走。虽然市场规模没有服务机器人大,但是在上面提及的几大应用领域还是有巨大市场机会的。
同时,资本市场也在逐步向水下机器人靠拢。今年年初,就有消息报导已经有不少企业获得了高额融资。资本的关注,必将使水下机器人玩家的壮大以及产品的迭代带来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对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强,相信在政策上也会给水下机器人行业内的玩家提供更多的扶持。
相信经过这两年的起步发展,以后水下机器人将会成为继无人机后,机器人领域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行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