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长交换的ISP算法

基于变长交换的ISP算法,第1张

基于变长交换的ISP算法

传统的crossbar采用简单的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 FIFO)输入队列技术,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头阻塞(Head Of Line, HOL)现象。HOL极大地降低了crossbar的吞吐量。例如当分组到达服从独立同分布的贝努里过程,N趋近于无穷时,crossbar的吞吐量只有58.6%,对于burst分组到达,利用率更低[2]。

与传统的ISP算法不同,本文设计方案提出的ISP算法是面向变长交换的,该算法具体过程如下:

1) 初始化:将RRi置全0,S置全1,其中RRi 表示第i个输入端口中优先级最高的VOQ;S表示输出端口状态向量,为0表示输出端口i已经分配给某个输入端口,为1表示该端口还没有被分配。

2) Ar[k,i]表示第k次调度中的第i次仲裁,其中一次调度迭代N次,每次迭代称为一次仲裁,一次仲裁只为一个输入端口选择输出端口。每次Ar[k,i]包括如下步骤:
(1) 轮询输入端口Pin [i]= (k+i) mod N;
(2) 判断S∩reqi(第i个输入端口的请求向量 reqi),若为空集则将i加1,并返回(1)进行下一次迭代,否则进入步骤(3);

(3) 根据RRi,reqi以及S为当前输入端口Pin[i]选择输出端口Pout[j],并输出In∕Out 端口集合Ω={< i,j>,0对于S,若输出端口Pout [t](t=0,1,…,N-1)中的数据已传送完毕,则释放Pout [t],置S [t]为1。

系统电路设计
OBS接收调度模块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 接收从OBS核心节点传来的突发(burst)包,并将每个burst包拆卸成一个或多个IP包;
2) 对所拆卸的IP包进行交换,根据其目的地址将其分配到不同的端口上;
3) 把已经完成交换的IP包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将其传送到用户端(以太网卡接口)。
本文所使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内嵌于现场可编程系统芯片(Field Programmable System Chips, FPSC)中。由于每片FPSC仅提供4路数据通道,因此6路独立的数据必须由两片FPGA共同处理。又因为本文所采用设计方案中每片FPGA所完成的逻辑功能完全一致,所以仅给出一片FPGA的系统实现框图。
如图1所示,每片FPGA处理4路数据,其中3路为突发包数据,另一路数据是另1片FPGA传来的IP分组。因此两片FPGA可以相互通信,并协同处理六路突发包数据。下面介绍各子模块实现情况。

基于变长交换的ISP算法,第2张

图1 OBS接收调度系统硬件框图
2.1 时钟提取与串并转换模块
OBS网络中的数据流是突发的,而不是连续传送的。这种突发性要求接收端必须快速地从输入数据流中恢复时钟信号。具体来讲,本文设计方案中需要进行时钟提取的锁相环的锁定时间保持在纳秒数量级。因此,为了保证突发接收的高效率,在突发包进入后续 *** 作以前必须经过一个高速锁相环来获得发送端时钟信号,从而做到收发同步。另外,目前的FPGA无法处理1.25 Gb/s的串行高速信号,所以必须通过串并转换将高速串行信号变成低速并行信号才能实现FPGA内部 *** 作。时钟提取与串并转换模块的功能便是从OBS数据流中恢复出频率为1 250 MHz的发端时钟,然后进行1:40串并转换产生40 b的低速数据流并送往对齐模块。
3.2 突发包对齐(alignment)模块
鉴于突发包到达接收端口时刻的随机性,burst分组在进入拆包模块之前必须进行对齐,否则会极大地增加后续设计的复杂性,降低工作频率。突发包对齐(alignment)模块实际上是一个序列检测器,一旦检测到前导码(见图2突发包格式)便将其放置于40 b数据单元的最高8 b上,即对齐突发包。

基于变长交换的ISP算法,第3张

图2 突发包格式
3.3 拆包与封装模块
拆包模块通过判断前导码(突发包起始位置的标志)来确认突发包是否到达接收模块。若突发数据到达,则从包中提取IP分组个数和长度信息,然后将突发包分解成一个个不带标签的原始IP分组。由于芯片内部的数据交换宽度是32 b,因此要把这些分组数据填充成长度为32 b整数倍的IP包以完成后续处理。另外,拆包模块会发送一个标志IP分组起始与结束的信号start_end来避免交换和封装模块对数据包的变模计数,从而简化了逻辑,提高了工作频率。这是本文设计方案的一个特色。

图3 调度器硬件实现框图输入端口轮询RR指针产生器当前请求产生器微仲裁器(ma)输出端口0状态控制器输出端口3状态控制器输出端口1状态控制器输出端口2状态控制器current_portreq0req1req2req3rrcrrdengnts1s3s2s0S &matched_portfree 1free 3free 0free 2start_end0start_end1start_end2start_end3current_port
封装模块按照以太网帧的格式将IP包封装成以太网帧。由于以太帧头为22字节,仅为16 b而不是芯片内部数据交换宽度32 b的整数倍,所以存在一个高16位是以太帧头,而低16 b是IP分组的数据单元, 因此用宽度围32 b的FIFO是无法正确产生这一数据单元的。本设计方案把完成调度的32 b数据分成高16位和低16位,并分别将它们存入两个宽度为16位的FIFO中,通过控制两个FIFO的读信号来产生这个数据单元,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3.4 VOQ与crossbar
VOQ用于存放不同输出端口的IP包,所以VOQ的长度与丢包率有直接关系(长度越长丢包率越小)。因为突发包的最小长度为12.5 k字节,每一个输入端口对应3个或4个VOQ,每3个或4个VOQ竞争一个输出端口,那么在带宽利用率为90%的情况下,平均每个VOQ的最小长度为8.44 k字节。crossbar由4个带使能的多路选择器(MulTIplexer, MUX)组成。其中有3个4×1多路选择器,1个3×1多路选择器。
3.5 基于变长交换的ISP调度器
图3是变长交换ISP调度器的实现框图。它主要由输入端口轮循﹑RR指针产生器﹑当前请求产生器﹑微仲裁器以及输出端口状态控制器组成。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3.5.1 输入端口轮询
输入端口轮循模块相当于一个时序发生器,产生本次仲裁所轮循的输入端口。它由两个模4计数器cnt1和cnt2组成。cnt2表示每次调度中迭代的次数,每4个时钟周期加1。cnt1表示当前迭代应首先轮询的端口。当cnt2等于3时, cnt1加1。cnt1+ cnt2表示当前迭代应轮询的端口号。
3.5.2 RR指针产生器
RR指针产生器由4个两位的RR指针寄存器以及一个4×1多路选择器构成。4×1MUX根据当前迭代端口号选择相应的RR指针送微仲裁器。当迭代次数为0时,RR指针产生器根据输入∕输出匹配结果,按照ISP算法修改相应的RR指针。
3.5.3 当前请求产生器
当前请求产生器根据从VOQ传来的请求信号(re)﹑当前轮询端口信(rr)及输出端口的状态信息(s)产生该次仲裁的请求信号(cr)。同时通过微仲裁器发来的仲裁信号(gnt)和输出端口状态控制器给出的释放信号(free),修改In∕Out端口状态和匹配信号(s & matched port),并控制相应VOQ的读使能信号(rden)。信号(cr)有效的条件是req与s均有效。s有效(输出端口空闲)的条件是free有效而gnt无效。而当gnt有效时输出端口忙,s无效。
3.5.4 微仲裁器
微仲裁器主要根据rr与cr信号实现函数ma,从而产生gnt。本文设计方案使用了一种叫温度计编码的编码器[3],这种编码器对最高优先级作特殊的编码,并以此预处理输入请求,从而巧妙地消除了可编程优先级编码器的优先级可编程性,并且硬件实现简单,节约资源。
3.5.5 输出端口状态控制器
前面已经提到,本文设计方案使用了一种类似于帧定界的方法,它利用拆包模块发送的一个名为start_end的信号来标志IP分组的起始与结束。当start_end为“10”时状态控制器开始工作;当start_end为“01”时表明IP包传送完毕,此时发送free信号释放相应的输出端口。这种做法实际上替代了变模计数器的作用,同时简化了逻辑,提高了工作频率。
3.5.6 性能分析及仿真结果
文献[2]指出,对于keep full到达过程,ISP算法的交换带宽利用率为100%;在独立同分布或burst到达条件下,ISP算法的延时和信元延迟的均方差小于其他算法。这说明ISP在带宽利用率﹑延时和公平性方面都是优秀的,特别是在轻负荷和端口数较小的情况下,ISP性能最优。图4为本文设计方案中调度器模块布局的布线后仿真波形图。

基于变长交换的ISP算法,第4张

图4 调度器布局布线后仿真时序图

OBS边缘节点接收调度模块的硬件实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00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