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以说是虚拟现实(VR)行业风起云涌的一年。上半年,Oculus Rift、PS VR等一系列消费级产品的横空出世,造就VR元年的盛况;然而下半年,资本环境冷静下来,人们又开始思考:VR究竟是已经开启的风口,还是先驱者的试验地。
本周,我们推荐一份VR零售行业报告,报告阐述了2016年中国VR硬件销售状况,并调研了消费者的看法,预测了VR未来的市场发展。该研究是从市场端反推行业趋势和整体发展规模的路径,所以对VR产品走向市场的阶段更具行业参考价值。
以下为笔者整理呈现的干货:
2016年VR行业风起云涌 硬件设备表现不容乐观
VR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五个阶段,从1950年有声形动态模拟的概念被提出至今,VR逐渐形成了公认的“3I”基本特征: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构想(imaginaTIon),并在理论和硬件方面不断的取得突破。
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有力候选者,VR的战略重要性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参与了VR/AR的投资:Facebook收购Oculus,三星推出GearVR,谷歌领投Magic Leap,并推出Cardboard VR,微软推出HoloLens,索尼发布PS VR,HTC力推HTC Vive,英特尔研发视觉计算……但是VR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
国产VR的大势与隐忧
智东西曾在112期智能内参中指出,超过四成的消费者认为价格过高是VR设备普及的最大门槛,这也许就是中国VR设备的机遇。
虽然,Oculus的销售似乎不如预期,但VR零售的整体形势并不悲观。调研发现,2016年,中国VR硬件整体销售额达6.5亿元,较2015年的1.5亿元增长3倍多,月平均销售设备量达382台,品牌数量达480个。其中,国内零售的VR硬件均价137元或是主(liao)要(bu)的(qi)成(de)功(hua)原(qiang)因(bei)。
尽管销量进步喜人,消费者对于VR的认知程度似乎依旧不够深,76%的人对VR的印象还只停留在听说过的状态。有趣的是,各国消费者对VR认同度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VR的接受程度高于美国、日本等大部分国家,目前潜在用户规模已达2.86亿。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VR接受度高,并不是导致今年国内VR硬件销售良好的真正原因。调研显示,消费者对VR产品了解过多反而适得其反,越是了解VR的消费者,就越对VR硬件的品质有所要求,也就是更愿意购买高端产品。换言之,价格战略并不能让国内的VR零售保持优势。
手机和游戏带动VR产业全面爆发
VR移动头盔/头显具有明显的便携性、价格亲民等优势,因此成为了VR零售率先爆发的产品,近半年以来,月均销售额可达数千万元,其中,暴风等国产品牌为主力军。然而,随着HTV Vive的推出,一体机的市场份额逐渐重要起来,今年10月,一体机的销售额首次超过手机头显。研究认为,截至2018年,西欧将有200万高端头显出货。
从VR应用来看,目前,游戏VR是主要的消费市场驱动力。而VR直播在国际活动的推广和支持下,也将会是接下来两年时间的主要爆发点。之前也曾指出,线上VR将在通讯、转码技术的发展驱动下,成为下一个金矿。
此外,专业级的VR应用在技术方面也逐渐成熟,预计2017年,教育、设计、旅游、医疗等VR应用将有突破性进展。 根据目前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教育与家装会最先实现突破。而社交、大数据管理、工业制造、军事、驾驶体验等也将成为VR可以布局的应用领域。
VR市场前景预测
研究认为,截至2020年,随着消费级内容的增长,尤其是VR游戏的发展,以及VR视频直播带来的收益,VR消费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80亿美元。
而专业级市场方面,预计今年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随着教育VR、家装VR、旅游VR的逐渐爆发,以及医疗VR的逐步发展,预计专业级VR将在2020年达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VR硬件的产业链泽主要覆盖三大领域:传感器、芯片和屏幕。以下是三大领域的主要玩家:
三大领域主要玩家
笔者认为,短期内,VR发展集中在游戏和线上直播,国内移动端VR设备的价格优势将推动VR概念在消费市场的普及,手机头显依旧是消费级的主要突破口。而VR一体机、PC版VR等设备依旧受限于计算芯片的发展,无法大幅降价,优化集成。但随着消费者对VR的了解深入,以及VR应用的开发逐渐成熟,VR应用更为全面,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高端产品。至少从目前来看,国内消费者对VR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技术层面,VR的显像技术和数据解码技术发展的井井有条,较之AR和MR更为成熟,但VR作为新的领域,其技术升级,尤其是云数据传输、云计算等依旧需要各大公司进行资源共享,尽快实现产品标准制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