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攻入苹果供应链经历了怎样的腥风血雨?

京东方攻入苹果供应链经历了怎样的腥风血雨?,第1张

  据媒体报道,京东方在今年八九月间拿到了苹果的认证,有望在未来为苹果13.3寸款MacBook Air笔记本供应屏幕面板。由于苹果对于供应链厂商的质量要求严格,为了通过苹果的认证、拿下苹果订单,京东方成立特别团队,在努力2年之后终于取得苹果的认证。过去,苹果MacBook系列笔记本主要使用三星、LG的显示面板,本次京东方攻进苹果的供应链,标志着中国面板厂与国外厂商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从过去严重亏损的老牌国企,到今日面板行业的巨无霸,京东方又经历了怎样的腥风血雨呢?

  

  完成改制,确定发展方向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是一家老牌军工企业,由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管技术被半导体技术逐步替代,北京电子管厂的产品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以至于连年亏损。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后,北京电子管厂遂开始了国企改制自我救赎之路。

  因北京电子管厂资产负债率高达98%,银行不愿意放贷,厂长王东升劝说银行把债务转成股份,但银行提出,必须找到新的投资人,才考虑债转股。但找到新的投资人谈何容易,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向职工凑集资金。最终2600多名员工凑集650万资金,成为京东方发展的第一笔“种子基金”。1993年4月,由银行“债转股”、员工凑钱入股,加上其他一些小股东,一个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

  虽然北京电子管厂在1987年与日本松下合资办了北京松下彩管厂,生产彩色显像管(CRT),并形成了为CRT配套的精密电子零件和材料相关产品。但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当时,TFT-LCD、PDP(等离子)、FED(场致发射显示器)三种技术已初露端倪,为确定技术发展路线,京东方在1994年成立项目预研小组,最终在1998年确定了TFT-LCD为发展的方向。恰恰在此时,与京东方的未雨绸缪相反,国内一些企业还在不断上马CRT生产线……

  放弃合资,选择自主创新之路

  发展方向确定了,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发展了。摆在京东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与境外企业的合资之路,另一条是自主创新之路。但考虑到北京电子管厂与日本松下合资办厂的前车之鉴——在合资的20年后,北京松下都要退出历史舞台,中方依旧没能掌握彩色显像管最核心的技术……无论是北京电子管厂的合资经验,还是他人的合资实践,都证明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合资也是换不来技术的。因此,京东方放弃了合资的发展路线,选择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从实践上看,京东方的选择也是明智之举,上广电在2002年与日本NEC成立的合资公司,并从日本NEC引进了一条5代线,总投资近100亿元。虽然合资投入资金巨大,但因合资公司只是向NEC购买相关生产专利和技术,并支付技术使用费,且技术许可费用占年销售额3%,这令其未能获得核心技术工艺,反而处处受制于人。2006年9月,原上广电NEC总经理周家春退休,由中国台湾人施岳志接任,施岳志空降企业后,从中国台湾带来一大批员工,并大量更换中国台湾供应商。由于合资公司中还有一批日本工程师,合资公司内部形成了几个山头,权力结构可谓犬牙交错。在2007年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崩盘后,合资公司在高额设备折旧、高价进口原材料、产品缺乏竞争力、人事动荡以及高额技术许可费用的五重打击下,走入穷途末路,最终使日本三井财团坐收渔利。

  然而自主研发之路,何其艰辛。TFT-LCD技术自从被美国人研究发明后,先后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产业化,已经发展了30年,京东方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迅速弥补这30年的技术差距难度非常大。在韩国现代集团因为过度扩张、负债太重,要出售旗下的液晶业务之际,京东方果断选择了开展海外并购切入面板领域。2003年2月,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恰逢当时15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一度窜升至每片230美元,使京东方当年营收达到破纪录的111.8亿元,猛增133.7%;实现净利润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6.7%。至此,中国液晶显示屏基本依赖进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夏普搅局,聚龙计划夭折

  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但因为没有国产液晶面板,不得不高价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企业采购,更糟糕的是,韩国和中国台湾还曾联手 *** 纵液晶面板价格——从2001年到2006年六年时间里,韩国三星、LG及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六家企业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这直接导致彩电价格居高不下。

  2005年下半年,深受进口面板制约之痛的创维、TCL、康佳、长虹4家彩电巨头计划合资在深圳建设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向境外企业寻求技术碰壁后,聚龙计划将橄榄枝抛向拥有自主液晶面板技术的京东方。2006年初,隶属于深圳市国资委的深超光电以及创维、TCL、康佳和长虹等4家彩电企业计划各出资200万元成立聚龙公司,京东方以技术入股占40%,四家彩电企业占股40%,深超光电则占股20%。

  就在协议即将签署之际,日本夏普主动向深圳市政府提出愿意以技术入股,建设一条7.5代线,此消息一出,深圳市政府和4家彩电商开始动摇,长虹甚至直接撤出聚龙计划,自己去做等离子面板了。就在深圳市政府和几家彩电厂商沉浸在夏普的主动示好中没多久,广东省信息产业厅透露,夏普投资建厂的项目基本暂停,具体原因与夏普原先承诺的包括投资、专利等方面的一些条件无法实现有关。至此,聚龙计划宣告夭折,京东方的南下计划也完全搁浅。

  政府投资、市场运作

  在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后,京东方在北京亦庄投资12亿美元建设了一条5代线,并于2005年5月量产。与此同时,京东方积极整合收购的液晶业务,学习消化TFT-LCD的技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京东方每年都会拿出十几亿的投入支持研发创新,约占营业收入的7%。由于TFT-LCD各代生产线从核心技术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玻璃基板的大小,换言之,只要掌握了5代线的所有技术,就基本掌握了TFT-LCD的核心技术,在建设更高世代的生产线时,就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为数不多的难点在于世代越高,对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正是持之以恒的高投入,使京东方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逐渐缩小和日韩厂商的技术差距。

  不过,面板行业并非掌握技术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该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规律,比如面板的价格会周期性波动,又比如标准显示屏价格每36个月会下降50%,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以上。而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液晶周期进入衰退阶段,15寸面板价格一路跌至145美元。到2005年,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加上京东方在北京5代线量产初期良品率不高,以及5代线投产当年13亿元的设备折旧,致使2005年京东方亏损16亿元。在2006年面板价格继续下降,京东方再度亏损超过17亿元。

  就在京东方持续亏损资金困难之际,北京市政府同意了京东方提出的将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企业的28亿元借款转成京东方的股份,这使京东方可以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使今后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在政府鼎力相助的情况下,京东方也积极自救,启动了“3020”行动——提高产品价值30%,降低单位成本20%,以速度和品质取胜。全体员工被动员起来,提出了几千项改善措施,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为了稳定队伍,京东方将员工工资提高了20%—40%,进一步激发的员工的主动性。另外,京东方重组销售部门,将销售小组派驻到客户的工厂,直接提升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到2006年,京东方的客户已经包括了三星、LG、飞利浦和戴尔等公司。2007年6月,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开始回暖,当年7月京东方在中国区销量已经达到每月5.5万片,至2007年底京东方实现净利润7亿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02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