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千家网)
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激增让我们的社会受益匪浅,这些智能设备的存在丰富并简化了我们的生活。智能设备以及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oT)所带来的便利已经深深的植入我们的脑海中,以至于我们现在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我们对这些智能联网设备深信不疑,在使用过程中分享大量的隐私数据。我们将日程安排、联系方式和照片存储在手机上,允许智能设备控制房屋中的智能灯泡和智能空调,智能网络安全摄像机监视着我们的财产和贵重物品,智能音箱知道我们想要听的下一首歌曲。
智能设备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据Gartner估计 ,目前全球使用了超过220亿个IoT设备,到2025年,将有416亿个IoT设备连上互联网。德勤(Deloitte)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平均家庭拥有11台连接的设备,其中包括7个用于观看内容的智能屏幕。一旦5G广泛可用,美国家庭中的智能设备数量预计将迅速增加,并且62%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将用移动宽带取代其互联网。
全连接的智能家居将很快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但是实现全连接的社会仍然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对隐私和安全的关注。
随着IoT和AIoT设备预期数量的急速增长,我们需要解决由此带来的各种安全性问题。尽管通过智能设备以及IoT和AI技术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关于家庭隐私数据泄露的报道。一旦设备遭到破坏,便为违法犯罪分子敞开了大门,使得攻击者可以轻松访问或控制我们家中的各种智能联网设备,例如智能灯泡、网络安全摄像机、智能音箱甚至守护大门的智能锁。
智能设备中的人工智能(AI)使得设备能够了解我们的日程安排、识别我们的面孔以及给我们推荐电影等等。这些大多数设备仅利用云连接来运行AI应用程序并访问其运行所需的数据库,因为云提供了一种访问所需数据和处理能力的简便方法。
多年来,云服务一直是消费者和企业的首选,因为云提供的访问便利性优势明显。而最近频繁发生的安全和隐私违规行为引起了很多用户的质疑,是否云存储仍然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而隐私违规行为仅仅只是使用这些设备的代价。因此,使用只有依靠云连接才能工作的设备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安全仍然是云计算的头号问题,存在大量公开的云漏洞。从个人信息、数据证书到知识产权,一旦数据泄露就有安全隐患,带来损失风险。
在云计算中,数据所有权问题是许多公司和消费者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数据和加密密钥位保存在第三方服务商。因此,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并且出现停机,用户可能无法访问该数据。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授权用户进入家中的面部识别摄像头不会自动打开门等等,经管会有其它辅助应对措施,但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具有高破坏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某些服务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受到攻击者的控制。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416亿个IoT设备在线,DDoS攻击将可能翻倍。当前需要传输到云中进行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并且只会随着我们对云服务依赖的增加而继续增长,我们对带宽需求也将成倍地增加,以及需要在云中存储和计算的内容和成本也会增加。最终,这些高昂的成本最终也是消费者来买单。
终端设备上的边缘AI处理是增加云服应用的一种方式。它支持在设备上本地处理和分析数据,无需将数据传到云端即可正常工作。因此,无需将大量数据不断发送到大型科技公司或政府机构运行的服务器并存储在云端。
相反,大多数数据将在设备上进行计算,从而允许删除大多数无用的数据,而只有需要确认 *** 作的重要数据将被保存并发送到云端,以便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是当前很多业务应用最安全、最私密的方式,同时还可以显着降低与更高带宽需求和云存储相关的成本。
过去,芯片很快就过时了,但是终端设备技术所使用的芯片是可重新配置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适应AI技术的升级和发展,并适应未来的AI模型。本质上,通过将AI模型分解为基本的构建块,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重新配置,以利用下一代软件增强功能。因此,如果AI技术进行了重大更新,则可以在同一设备中更新芯片,而不需要全部替换。
如果全面采用具有边缘计算的终端设备,则有能力创建最安全和私有的网络环境,以连接用户生活中的每个AI智能设备和服务。设备将在专用网络中相互通信,而不是在终端设备和云端来回通信。这将有助于实现所有人工智能的无缝、安全和私有应用,从而改善人们的智能生活体验。
但是,如果完全放弃云并仅依靠设备上的边缘处理能力,那么将与过去开发人员所犯的错误没什么两样。这并不是在云服务和智慧边缘终端直接进行二选一的抉择,相反我们更应该致力于云服务和智慧终端的协同工作。
智慧终端设备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再加上云端强大存储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将塑造下一代智能设备和物联网,这种混合解决方案将使AI发挥其最大潜力。由先进的终端设备芯片与强大的云技术支持的全连接社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更加安全。通过正确的技术实施部署,我们可以发挥技术优势丰富我们的生活,迈向全新的AIoT时代。
(责任编辑:fqj)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