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机器人该如何定论到底算什么类型的车

配送机器人该如何定论到底算什么类型的车,第1张

上午9时30分,在距离海淀交通支队所在的后厂村路一个街区之隔的德政路上,一个“行走的快递柜”——京东配送机器人正紧贴着道路边沿,“走”向它的目的地:与配送点“春晖园”小区相邻的“夏霖园”。路侧停放着的车子挡住了小机器人的去路,它先是愣了一下,“脑子”里算计了一两秒钟,看着周围没车没人,于是身子下的轱辘一起左转,想绕过障碍。就在这时,端着手机正在拍摄的记者忽然一个健步跳到了它前方不足一米的地方,挡住去路。它,又愣住了。

和它一样愣住的,还有已经被技术进步的速度甩在了身后的大环境。小小的快递机器人,作为一位交通参与者,即使它已经实打实地参与到了每日的交通出行当中,可它到底是谁,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或者既不是机动车也不是非机动车?一旦发生了交通事故,应该按什么样的法规定责?时至今日,尚无定论。

体验

记者突然挡道

机器人会立即停车

海淀区西北旺春晖园小区门外,京东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辆即将给用户送件儿的小机器人。

在这之前的6月18日,京东配送机器人正式在京亮相。按照调度平台的命令,它们可以自动前往订单配送的目的地。如果与各个社区接洽成功,机器人还可以直接进入社区,如一个流动的快递柜般,让它们的客户提前享受一把“未来生活”。

在现在的起步阶段,配送机器人能够覆盖的区域并不算大。配送站西侧的居民区,以及附近的中关村软件园,在这个范围里,交通环境相对简单,用户普遍年轻。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部运营总监刘向东告诉记者,在运营的前半年,为了让用户逐步适应配送机器人的使用模式,会有技术人员始终跟随,保证机器人运行安全的同时,为用户讲解用法,尽量让它的使用者早日习惯这个新生事物。

在跟随它送货的路上,记者充当人体障碍,故意在正常行驶状态、避让路侧车辆时、经过路口时多次阻挡它的去路。每次它都会立即停车,停顿一两秒后,见“障碍物”没有其他动作,它都会自行绕开。此时,这条路机动车的流量不大,上午9时30分到10时的时间段内,非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车的数量也不是非常多,机器人表现出的安全性能尚令人满意。

时速大约5公里,平时行走于非机动车道,过马路的时候也会选择人行横道……从这些迹象上看,它似乎与普通的非机动车更贴近一些。刘向东也表示,希望最后,交管部门能够以非机动车的标准来考量机器人这样新型的交通参与者。“在6·18上路之前,我们在交管部门进行了备案,但是目前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它的身份,还没有准确的消息。”

记者连续采访了多位前来取件的用户,几个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共同的感受是:“很方便,很有前卫感。”被问及“这种机器人是否应该上路,是否会造成交通上的不便”时,多数人回答“刚开始,还没感觉”。

保障

行驶出现异常

机器人会被人工接管

据技术人员介绍,配送机器人的身上装着多个传感器激光雷达,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行驶过程中,会自行构建出一套三维立体环境,用以检测周围障碍物的大小和距离,发现障碍物后,它会先停车,根据对方的动向,决定如何避让。不过,根据记者的实地观察,如果有车辆猛烈地冲向它,这个机器人不可能像科幻电影里它的同类那样迅疾反应,快速躲避。

据介绍,根据它的学习算法,它可以敏锐地识别交通标志和车道线,在任何照明和天气状况之下,都能保证行驶遵守交通规则。而且基本不可能出现“路痴”状态,由于拥有了立体影像数据,并结合GNSS卫星定位系统,它能进行精准路线规划和导航定位,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机器人的时速可以控制在3到15公里之间。

刘向东说,当周围出现有人或车辆闯红灯,或者自行车、电动车突然贴靠等情况,配送机器人会根据周边道路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避让。“机器人肯定不会去管对方是不是遵守交通法规,它只是在应用一个算法:检测到了绿灯,它向前走,周边出现障碍,它立即停止或避让。我们现在能够确保,即使真的发生了碰撞,按照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不可能是它的主要责任。而且以这款机器人的行驶速度和自身重量,吃亏的只能是它。”

如果今后各种品牌的配送机器人像现在各个公司的快递小哥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它们的 *** 作系统,神经中枢能够确保安全吗?它们如果突然被病毒程序控制,横冲直撞起来可怎么办?

对此,刘向东认为,至少现在看,不必担忧。“不论是后台的数据算法,还是与它进行的无线通讯,都是采用的加密方法,能够确保足够的安全性。在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我们一直用的是相当高的防范级别。”

据他讲,配送机器人调度平台的服务器拥有极高等级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每一台机器人的行驶状态都会由调度平台统一监管,对于出现行驶异常的机器人,包括被非法入侵的机器人,后台系统会立刻报警告知远程调度员,调度人员会直接执行优先级最高的人工接管流程,根据现场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建议

作为新的交通参与者

机器人应单归一类

更现实的问题是,一旦快递机器人真的发生了交通事故,该怎么处理。记者就此咨询多位交管局人士,但没有得到足够确定性的回答。其中对交管部门来说最大的困惑是,完全无法根据现有的法律,确定配送机器人的属性。

有民警称,所谓“机器人不可能主动违法,不会主动冲撞人和车辆”的说法,是否会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始终应验,这个显然没人能够保证。作为执法者,只能将所有问题想在前头:一旦它真的撞了人或车,应该用什么样的法律条文来进行处置?“即使真的在事故当中,它不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不是会承担次要乃至同等责任?如果在避险过程当中,某个检测器失灵,是否会撞击周围其他人?如果撞击的是老人孩子,出现受伤的情况,或者在事故中碰撞到一辆价值很高的机动车,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到底该怎么来确定责任?现在都还没有清晰的规定。”

就此问题,京东方面也在记者采访时做出了表态。京东方面表示,一般来说,配送机器人不会主动与其他车辆和行人发生冲突。如果有车辆或行人主动与配送机器人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产生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京东也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主体责任,通过配送机器人商业保险为事故车辆或行人争取最大的保险赔付。

“现在其实是法律滞后了。”北京沐潼律师事务所于德华律师认为,快递机器人是电力驱动,现有的法律并无针对它们这种无人驾驶类交通参与者的明确规定,“制造商显然是希望它们能够按照非机动车的标准上路,但是《道交法》中,对非机动车的定义是‘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其中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是时速不超过20km/h,质量不超过40kg’,从这个标准上看,貌似也并不一定科学。”

不过于德华律师认为,快递机器人上路一旦出现事故,按照现有交通法规处理,也并不是于法无据。机器人虽然没有独立人格,但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应该由它的研发、管理者完全承担。“也许以后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既不把它算机动车,也不算非机动车,而是将这些快递机器人归为单独一类,明确它的法律地位。”

于德华说,科技走在了法律的前面,面对像百度无人车、京东机器人这类的新生事物,国家需要出台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做出规定,维护公众的利益和安全,也让一线执法人员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16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