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大中华区CEO包卓蓝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量子计算机将在业界谱写新的传奇。从现在起的五年内,量子计算可能异军突起。到那时,目前利用微处理器无法破解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人们更加需要革新技术。这将带来新的突破。
包卓蓝还预测,五年后的IT行业是量子计算的“天下”。
很显然,IBM对此非常自信,因为其已经在这个新的量子计算江湖中占据了领先地位。看来,IBM在量子计算领域内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IBM在量子计算领域投入早,投入大,目前已经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其次,IBM对于经典计算和量子计算都非常了解,而且了解垂直行业对于算力的需求,研发有的放矢,应用场景也比较广阔。
从1到1000
在2017年,IBM就推出了量子计算机的相关产品。2017年IBM的Tenerife设备(5-qubit)已经实现了4量子体积;2018年的IBM Q设备(20-qubit),其量子体积是8;2019年最新推出的IBM Q System One(20-qubit),量子体积达到16。也就是说,自2017年以来,IBM每年将量子体积翻了一番。
在今年Q3,IBM通过使用其最新的27-量子位的“猎鹰”(Falcon)处理器,量子计算机的量子体积已经从去年的32增加到64。
众所周知,量子体积越大,量子计算机性能就越强大,对时间和空间复杂性的处理能力越好。量子体积的影响因素包括量子比特数、门和测量误差、设备交叉通信、以及设备连接和电路编译效率等。虽然业界目前还没有量子计算机的标准性能基准,但用量子体积来衡量基于门的量子计算机能力是当前比较合适的方法。
据2020年9月15日的《科学》杂志报道,IBM公司公布了其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发展蓝图,该公司计划在2023年建造一台100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
从经典到量子
看似神秘的量子计算,其实也是算力的一种。
对于最终用户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异构的算力平台更好的支持自身业务的发展。而企业业务都是丰富多样的,有些业务适合经典计算,而有些业务则适合量子计算。
对于有志于从事量子计算的公司而言,如果经典计算和量子计算能够兼而有之,则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了解用户,了解业务应用。
量子计算不会取代经典计算,量子计算通过与经典计算进行协同,共同为用户提供体验和性价比更好的算力;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范例,量子计算不仅需要新的硬件,还需要新的软件和算法堆栈,只有软硬协同,才能实现一个可运行应用程序的商业级量子计算系统。
在量子计算机方面,中国的水平要落后于国际水平。包括量旋科技、本源量子等国内初创企业所推出的量子计算机只有个位数量子比特。但需要指出的是,量子计算已经从书本、论文走向产业。量子计算产业没有科学鸿沟,只要我们能够扎扎实实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踏踏实实去做这个事情是肯定能做的。
责任编辑:g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