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2 日讯,2019 年以来,外部环境更加动荡和复杂,内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对中国消费电子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彩电市场进入长期的消费需求疲软期。
据数据调研机构群智咨询(Sigmaintell)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前三季度彩电出货量为 3460 万台,同比下滑 2.8%,其中三季度出货量为 1220 万台,同比大幅减少 7.4%,下滑幅度进一步在加大。
虽然中国彩电内销市场的数量规模萎缩,品牌集中度却明显提升。内销市场作为中国品牌较量的主战场,国产品牌表现强势,以小米、创维、海信、TCL 为代表的四强地位稳固,四家销量总份额在前三季度占比过半。与此相反的是,外资品牌出货表现不尽人意,份额持续萎缩,盈利能力减弱。
小米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660 万台,同比增长高达 59.1%,排名第一。小米在今年持续发力内销市场,连续三个季度出货量实现高增长。
创维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580 万台,同比增长 7.8%,排名第二。创维内销市场表现稳定,今年以来持续加码国内市场,利用新品迭代、卖场升级改造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因此,在今年内销整体需求疲软的环境下,创维实现了出货量每个季度依旧能保持增长的趋势。
海信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526 万台,同比减少 1.4%,排名第三。TCL 前三季度内销的出货量为 496 万台,同比增长 2.9%,位居第四。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前三季度的中国彩电市场争夺中,并非所有国产彩电品牌都能游刃有余。作为昔日的知名彩电品牌,长虹、康佳只能望而兴叹。目前,除了在彩电销量上已经不可与创维等老对手同日而语,更为棘手的是,长虹等企业已经连续数个季度同比负增长,面临超过 10%以上的下滑局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内销市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长虹、康佳等品牌将与前四强品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对于长虹、康佳等品牌来说,缺乏品牌认知度、产品高度同质化是困扰企业的大难题。在今年,长虹持续收缩线下运营规模,降低费用率,内销市场的重心逐渐转至线上市场,品牌的出货量较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相比线下,线上小米呈现压倒性优势,长虹想要夺得一席之地只能依靠价格上的进一步让利。
康佳前三季度内销的出货量为 232 万台,同比减少 17.3%。受价格战的持续影响,康佳中低端产品的份额不断被其他品牌抢占,导致在内销市场的出货量明显下滑。对此,康佳将电视业务重心转向产品技术和产品结构。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彩电 6000 元以上价位电视销量排行榜中康佳还未跻身前五,进军高端的道路坎坷,巨额投资的新技术 Micro LED 距离量产更是遥遥无期。
出货量方面,小米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660 万台,同比增长 59.1%;创维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580 万台,同比增长 7.8%;海信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526 万台,同比减少 1.4%。外资品牌方面,索尼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 58 万台,同比减少 12.3%;三星为 50 万台,同比减少 26%。
当然,彩电行业中也不乏海信、创维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均同比上升的企业,但少数彩电品牌的亮眼业绩无法掩盖当前彩电市场萧瑟萎靡的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2014 年我国彩电销量为 4461 万台,同比下降 6.6%,销售金额 1462 亿元,同比下降 14.5%。国内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萎靡、传统彩电市场饱和等因素阻碍了彩电行业进一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海信、创维、康佳、长虹、TCL 等彩电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使用技术升级方式带动电视销量,于是当前彩电行业中, OLED、ULED、4K 高清与互联网电视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其中,OLED 与 ULED 是两大新型彩电显示技术。OLED 有可卷曲、可折叠的特性,能应用于曲面电视中;ULED 清晰度更高、色彩更饱和。国内彩电以这两大技术分成了以创维为代表的 OLED 派,以及海信为代表的 ULED 派,两大阵营针锋相对,又旗鼓相当,尚未分出胜负。
4K 高清是彩电尺寸日益增大后的产物,随着彩电尺寸增加,原有的传统电视图像颗粒感明显,而 4K 高清技术则能保证在同等距离下,大尺寸的彩电依旧有良好的观赏性。基于这一优势,4K 高清电视称为发展潮流。
互联网电视也可称为智能电视,它是互联网快速普及之后的产物,2014 年智能电视在国内彩电市场中的渗透率达到了 70%,预计 2015 年智能电视市占率将进一步提高至 80%,成为彩电发展新“引擎”。因而传统彩电企业最看要这一类电视,并且将 OLED、ULED、4K 高清等技术安装于智能电视身上,带动彩电销量增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