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应用会让数字生活变得更安全吗

新技术的应用会让数字生活变得更安全吗,第1张

(文章来源:新华网)

据统计,我国境内应用商店数量超过200家,上架应用近500万款。这些App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却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斗”,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

包括手机号、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等在内的关键个人隐私信息存在外泄隐患。信息泄露造成的骚扰诈骗电话更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成为社会公害。在中国移动展台,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推出的三项个性化防护服务——“呼死你”电话、“短信炸d”和高频骚扰电话应急防护服务。用户开通服务后,机器会对恶意骚扰进行拦截,在不影响用户正常通信的前提下挡住骚扰信息。

此外,中国移动还向全网用户免费提供“防诈骗来电提醒”和“境外来电提醒”,帮助用户提高警惕,尽可能避免电信网络诈骗发生。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守望者”终端安全工具箱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终端安全检测平台,除了可以支持普通用户的手机终端安全检测外,还实现了对特定App隐私安全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能够监控和抓取安卓和iOS系统敏感权限调用情况,及时发现敏感信息泄露风险。记者在现场看到,多位参观者检测了自己的手机后,关闭了不必要的App权限。

当手机偷拍、针孔摄像对准你的电脑或者手机时,屏幕上的信息也面临泄露的危险。合肥高维数据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在屏幕上铺满了肉眼不可见的“神奇水印”,其中含有的安全标识信息可以随着被偷拍的图片或视频一起流转,只要从中提取安全标识信息,就可定位泄密源头,追查责任人,让偷拍者和泄密者无所遁形。

新技术的铺开,也延伸了相关部门社会治理的有效范围。2009年,四川发生多起拐卖儿童案,2014年,当嫌疑人被四川警方抓获时,交代孩子被卖往广东汕头,由于“中间人”没找到,10名孩子一直下落不明。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处处长蒋晓玲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苦苦寻找这些孩子,也多次带嫌疑人前往汕头指认现场,并联系专家模拟孩子的画像,甚至筛查了2009年左右上户口的男孩,一直无果。2017年底,人工智能和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在四川这起积案中初次尝试。2019年,借助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这10名被拐男孩成功比对7人。随后,深圳警方同样依托该技术,找回5名被拐儿童,其中时间最久的,已经被拐19年。

四川省公安厅网安总队总队长钟静认为,各项工作从网下向网上延伸,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新技术则为此提供了应用基础。“四川公安的‘网警巡查执法’,作为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公安机关是其运营的主体,不同于其他公众号的是,该公众号具有网上公开巡查、执法的特殊属性。”钟静说。

“网络虚拟世界,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查处成本很高,有时候很难找到虚拟账号后的实际 *** 控者。”对此钟静强调,互联网发展迅速,违法犯罪行为也在增多,保障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需要避免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提早构筑起一道法治防线。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认为,国家运转、社会基础设施、老百姓衣食住行都架构到了网络之上,与网络深度融合的数字生活,需要更多样的安全技术为其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58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6
下一篇 2022-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