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时间,植保无人机成为了我国田间地头的“新宠”,引来无数企业布局和发展。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由于行业面临各种因素影响和限制,要想实现盈利也过于困难。
如今,在我国各大乡村的田间地头,无人机的身影正变得越来越常见。作为新型的农业装备,无人机凭借着在植保领域所展现出的精准施药、节水节药、省时省力等优势,短短几年间便成为了推动行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发展态势无疑令人惊喜。但作为新兴产业,植保无人机的成长同样面临着问题,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未来如何突破屏障飞向苍穹仍有待人们的共同努力。
植保无人机成行业“新宠”
近年来,随着飞控、导航、定位、通信等技术的持续突破,无人机产业发展愈发强劲,消费级市场和工业级市场的不断显现,开启了无人机企业应用探索的大门。而恰逢此时,农业领域生产需求与成本间的矛盾逐渐爆发,农业生产方式的渴求转变为无人机落地释放出有利讯息。
基于此,植保无人机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宠儿”。2012年以来,在大疆、极飞等的带领下,入局农业植保领域的无人机企业越来越多,植保无人机市场发展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截至目前,无人机植保服务已经在我国东北、新疆、江苏、河南等主要农业聚集区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植保无人机发展也日渐迎来高速增长时代。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从不到1000架增长到了12000余架,涨幅非常明显。同时2018年,这一数字更是来到了3万架以上,作业面积达2.67亿亩,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至300亿元。
但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拥有着20亿亩的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从这一点上看,目前植保无人机的渗透率还远远偏低。不过反过来这也是一个信号,其告诉我们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潜力和蓝海空间还十分巨大,未来植保无人机作为行业“宠儿”的日子还将长久延续下去。
发展一直是“赔本赚吆喝”
当然,身为广受行业看好的“潜力股”,眼下植保无人机随着价值的频频凸显,虽然其市场热度在一路攀升,获得的行业投资关注也在不断飙涨,但其实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发展也并没有那么繁荣和乐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瓶颈限制,当前植保无人机厂商发展一直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要想实现盈利还太过艰难。
在植保无人机开荒的早期,企业因为想要快速打开市场和布局发展,普遍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发,这是一段“单纯投入没有回报”的日子,而它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现如今,由于一方面植保无人机价位过高,购置成本不低;另一方面普及程度不够,购买群体不积极,都使得无人机厂商入不敷出、盈利困难。
业内专家表示,盈利难已经成为植保无人机行业的共性问题。在经历2017年的一轮市场筛选和行业洗牌之后,一些不具备技术优势或盈利不佳的厂商已经被踢出局,热炒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兴奋大渐,剩下的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和盈利变得更为困难。在一窝蜂式的涌入成为过去式之后,静下心来的企业发现,农业投资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慢回报的发展。
鉴于此,就植保无人机发展尚未成熟、生态体系尚未建成的现阶段来说,企业要想实现盈利还为时过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企业的发展重心还是需要加大研发、开拓市场、下沉应用、增加渗透,只有把整个市场做起来了,企业能够立住活下去了,才能开始考虑盈利的问题。而相信届时,盈利也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企业实现盈利该如何去做?
当然,放长线钓鱼是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的,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活下去的基础就是能实现盈利,那么现阶段,中小企业想要获得一定盈利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是要避免陷入价格比拼的漩涡。目前,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一些企业盈利心切,已经在国内开启了价格战的趋势,一架几十万的植保机降至几万块,如此的低价竞争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行业进步是实现企业盈利的基础,因此企业要想快速实现盈利,发展重心就不能放在价格比拼之上。
其次是在注重硬件的同时注重服务。那么发展重心不放在价格上应该放在哪里呢?没错,就是产品和服务。其中在产品上要注重硬件的质量,通过技术提升保障硬件功能和应用;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服务,产品维修、销售、后续保障等都是提升销量和应用的关键所在。只有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完善的服务,前后市场一齐打通,才能带动行业高速发展。
最后是要积极利用政府的补贴优势。目前,我国政府对植保无人机发展给予了购置补贴的红利支持,比如在今年5月份,就给湖北下发了1000万左右的定额补贴。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推动自身实力增长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依靠这些红利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和完善,将会是快速实现盈利的一大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