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小组日前在有机超导体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小组发现,当温度低于5K(约零下268摄氏度)时,掺杂了碱金属钾和铷的菲出现超导电性。相关成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和中科院创新项目的资助下,陈仙辉课题组通过在菲(具有3个苯环的稠环芳香烃)中掺入碱金属钾和铷,实现了温度为5K的超导电性。同时,他们还发现,通过施加1万个大气压的压力,可使超导转变温度提高20%。这些结果表明,这种新发现的超导体可能具有非常规的超导电性。
由于稠环芳香烃可以由不同数量的苯环组成,有许多不同种类,该小组的发现表明另一类新的有机超导体家族诞生。同时,此发现对非常规超导体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辟了稠环芳香烃超导体研究的新领域。
超导体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在超导发电、输电和储能、磁悬浮列车和热核聚变反应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有机超导体是一类含有碳氢化合物的超导体,由于其复杂的分子和晶体结构以及丰富的物理特性,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关注的热点。在有机材料中发现高温超导电性,成为研究的重点。
目前,已知的有机超导体只在极低的温度下才出现超导电性,而且有些只在高压下才表现出超导电性。同时,其超导机制迄今仍不清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