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市场现有格局及未来趋势发展分析

云计算市场现有格局及未来趋势发展分析,第1张

2016年尚未结束,不少云计算厂商已经开始积极表功。

先是亚马逊在AWS Re:Invent大会上高调表示其云计算业务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纳德拉也在微软年度股东大会上以2018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誓师。与此同时,阿里云加紧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腾讯、百度、网易、金山等一众互联网巨头们在云计算领域动作频频。

不同于创业者在直播、VR等领域热闹,虽然国内外云计算领域出现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创业公司,可回顾整个2016年,云计算市场更像是一场巨头之间的战场。在此,笔者从云计算的现有格局、全球化策略、未来趋势等维度进行盘点。

平台化和场景化,互联网巨头的不同选择

有趣的是,在近一年的布局中,相比于运营商和IT巨头们对基础设施服务的青睐,蜂拥而上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然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选择。

一类是以阿里云为代表主要提供IaaS服务的厂商。

得益于阿里一贯的平台式思维,2016年阿里在云计算领域终于选择平台化作为商业模式。简单来说,阿里云主要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并以此来吸引PaaS和SaaS类的合作伙伴,同时自身又扮演者“应用超市”的角色,将自家及合作伙伴的PaaS或SaaS服务在其所建立的云计算平台上按需售卖给需要的客户。

另一类是以网易、京东为代表提供场景化云服务的厂商。

对于此类商业模式,各家有着不同的说法,或是解决方案或是垂直化服务,而“场景化”似乎是在2016年比较流行的说法。举个例子来说,京东云选择了电商云、物流云、智能云、金融云等作为主要服务,不难发现针对特定场景的定位。无独有偶,网易云已经上线的网易蜂巢、云信、七鱼、易盾等有着同样的打算。

第三类可以看作是前两类的合二为一,毕竟“通吃”早已是互联网巨头们熟悉的策略。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就是腾讯和百度。

一方面试图追赶阿里而在数据中心节点上动作频繁,有了这个基础,网络、存储、计算等自然而然的成了核心服务。另一方面,在国内云计算“一超多强”的布局下,腾讯和百度也看到了场景化云服务的商机,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发力的百度云,针对娱乐、金融、营销等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平台化还是场景化,多半是互联网厂商在早期进入市场的不同选择,尤其是在阿里云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百度、京东、网易、金山等避免与之直接竞争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等平台式玩家对PaaS和SaaS类合作伙伴的扶持必然会损害到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利益。

除此之外,这些互联网公司进军云计算领域的时候,或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选择了自建基础设施平台,而随着云计算的逐渐成熟也相继切入基础设施云服务。

比如京东云官网上把d性计算、网络、数据库等作为主要产品,网易云也借网易蜂巢这一容器云产品,不断丰富数据库、CDN、对象存储等曲线进军基础设施云服务。

这也就印证了一个说法:“未来公有云市场存活下来的不会是几十家,而是几家。”似乎为现有的市场格局作出了一个预判,接下来的5年内,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将逐渐升温。

其实站在客户的角度不难理解可能的结局,在云服务普及的情况下,跨平台无疑会增加服务的成本和稳定性。不管是场景化还是平台化,野心驱动下的云计算竞争终将殊途同归,2016年互联网巨头们做出的不同选择只是刚刚开始。

走出去和走进来,中美云计算的竞争与合作

除了国内云计算平台的动作,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终于今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云计算的“走出去”和“走进来”业已成为2016年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两大标签。

或许用全球化策略来形容这种趋势还为时尚早,国内仅有阿里云、腾讯云等少数几家在大张旗鼓的布局全球化的数据中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也只有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头部的云计算厂商。即便如此,在中美云计算在2016年的竞争与合作中已经可以看到两大趋势。

其一,云计算的本土化属性。

先从走进来说起。亚马逊AWS入华三年后终于取得“合法身份”,注定是国内云计算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为云计算贴上了本土化的标签。

同样,微软Azure在2010年就瞄向了中国市场,但直到2012年末,微软同上海市政府、世纪互联签署合作运营协议后才正式在中国落地。也就是说,国外云服务商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要找到有牌照与能力的当地合作伙伴。

同样,在中国云计算厂商进入海外市场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说阿里云在不久前相继起用了位于澳大利亚和中东的数据中心节点,依然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并和本土的运营商进行合作。

这也就指出了另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云计算厂商们还有面临本土化的竞争,比如阿里云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同期亚马逊和微软的市场份额却在5%以下,还要面临来自腾讯、百度、华为、网易等厂商的“威逼”。

一则加剧了云计算的竞争形势,另一方面也为网易、京东等云计算领域的新势力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至少现阶段撇开了活跃在亚马逊、微软等云平台上的潜在竞争者。

其二,中国企业仍是“全球化”的金主。

亚马逊、微软等不遗余力的进入中国市场,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市场这个大蛋糕的珍视,毕竟无论是中小企业数量还是市场规模,中国市场都已经不可忽视。

从实际动作来看,微软目前在中国市场除了Azure作为基础设施云服务,Office 365俘获了国内的跨国企业、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创业者以及个人用户,且已成为营收的重要来源。这也就不难理解甲骨文和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阿里云合作来销售其云服务的原因所在。

对于阿里云、腾讯云等筹谋海外市场的玩家来说,中国企业仍是其早期主要的目标客户。从大环境来看,过半大中型企业开始布局海外战略,这类企业在海外市场同样有着云服务的需求。

相比之下,在支付方式、母语沟通、业务响应、法律法规、成本控制等方面,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似乎更受青睐。这是国内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中国云计算厂商来说,2016年是全球化起航的“元年”,也给出了警示,不只要进行数据中心建设,品牌营销和合作伙伴是中国厂商更大的短板。

可以肯定,2016年将是云计算全球化竞争的开局之年,且这场竞争绝不仅仅存在于巨头之间。

当亚马逊和微软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类如Salesforce、甲骨文等PaaS或SaaS服务商同样会进入中国市场。同样一旦阿里云、腾讯云等在海外掠夺到一定的市场份额,除了和当地的云服务厂商合作,在国内平台上积累的优秀合作伙伴也将对外输出。

即便是网易、京东、金山等当前将精力聚焦于国内的云厂商也应该居安思危,不仅要在技术和服务上形成无可取代的竞争门槛,还应该在云计算竞争白热化之前的时间窗口内扩展业务范围,并积累足够的忠实用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587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8
下一篇 2022-08-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