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来说,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似乎永远对立。在过去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工智能在本质上都是学术或理论性的,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许多人质疑它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正有用。但实际上,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世界并非真的互不相通,因为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可以在现实世界应用。
让我们用一个实验来挑战这个世界独立的假设。闭上眼睛,想象你最喜欢的人。想象一下那个人说出你的名字,抚摸你的脸。在你的脑海里,你的头脑能够智能地让你看到那个人,听到那个人,感觉到那个人。现在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131+17。
注意,大脑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呈现给你的,并让你用自己的声音思考问题?这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精神活动的非物质世界与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相似。
当我们做完这件事后,睁开眼睛,我们很容易就能看穿它们,并坚持传统的牛顿观点,即我们的宇宙的基础是由物质现实决定的。这是因为我们的五种敏锐的感官(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在把我们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与物理世界联系得很好,使得非物质世界和物质世界合而为一。
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感官,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感受到物质世界,更不用说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这也是用来解释,人工智能无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感知我们的物理世界。也就是说,就像我们人类的意识一样,人工智能可以依靠与人类相似的感官来将他们的思维过程与我们的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现在,物联网让人工智能成为现实。物联网提供了现成的传感器,为感知物质世界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途径,从而让人工智能“活了过来”。相机传感器给人工智能以“眼”去看世界。麦克风给他们一个“好耳朵”。加速计和陀螺仪给他们带来了“对事物的敏锐触觉”。微粒和化学传感器能给他们“一个好鼻子”。在很多方面,这些传感器可以赋予人工智能以“超人”的能力,比如:
能捕捉触觉运动的加速计,比我们的指尖更敏锐。人工智能赋予了这些物联网驱动的的传感器的以知觉和意义。实际上,物联网传感器可以测量并指示物理数据属性,而人工智能则可以感知物理数据所代表的东西。这就是让传感器进化成感官的一步。
这些因素,以及低成本的分布式计算能力(云)、开源软件运动、机器学习的进步,以及移动驱动的微电子技术,构成了许多可以连接的点,最终使人工智能成为现实。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术研究,现在是人工智能革命的时候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