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和互联网之间如何打通

区块链和互联网之间如何打通,第1张

2016年接触到比特币,当时觉得是个骗子,也没怎么买,现在想来也是挺后悔的。但也就是从2016年起,我开始系统化研究区块链技术,作为网络领域一项创新性的技术,区块链具有多方面优质特性。通过结合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改进底层网络,使之为上层提供更好的网络支撑。

1.Blockcloud是我们研究成果的一个延伸

我们一直是做物联网和互联网行业的,Blockcloud本身底层的那些网络技术都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积木云的目标就是结合区块链的技术,在网络底层的协议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使之能够更好的为大规模动态网络提供服务,说白了就是提供更好的上网体验吧。

积木云本质上不是一个来优化区块链的项目,而是通过使用区块链这种创新型的技术来优化互联网的一个项目。

虽然我们的初心是优化互联网本身,但是因为结合了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也在一个早期的阶段,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对它进行一些补充和完善,以便更好为我们所应用,来实现我们的目的,所以对区块链技术本身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我们发明了一个叫做CoDAG的混合共识机制,它能够更加高效安全地进行账目的记录。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叫proof of service服务证明的共识机制,用在网络底层,使网络可以通过一些自组织自验证和分布式的方式验证网络中服务的真实性,这些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贡献。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我们解决了很多区块链项目没有什么作为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区块链项目,有各种各样对链的优化方式,有的是真的,有的可能还不太清楚。但归根结底,优化了之后,也不知道这个链能干什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能有什么帮助,我觉得目前区块链领域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瓶颈,而是区块链本身是否真的能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价值,是否能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有所贡献。

这个事情不解决可能会严重制约区块链行业的发展,那可能区块链就永远是一小部分人或者部分投机者的战场,和一部分情怀主义者的乌托邦,这个事情如果解决了可能区块链行业会大规模的发展和迅速的落地。

我们可以看到可喜的一面是,行业经过不理智的时期后,目前已经有一些真正和生活与商业落地结合的项目和场景出现,目前已经和2017年有了本质的不同。

2.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区块链与互联网的关系

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相互进化?区块链技术会对互联网产生什么影响?

我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演进、改进、提高和创新,它是存在于互联网上层的一种技术经济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体,在技术、金融属性以及商业模式的运作方面相对互联网技术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创新。

狭义的互联网,比如微信、微博、谷歌、推特、Facebook等等上层应用连成的网络,可以互相直接传递信息,完成各种功能。广义的互联网除了上层的应用程序,还包含底层的基础设施,例如应用层下的传输层、网络层,再往下的物理层等,比如微信,微博、推特、Facebook的底层是构建网络的载体,路由器、交换机网线等,再往下是物理网络的承载形式,比如光纤,是整个网络的硬件设施。

因此,区块链技术只是在互联网应用层进行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没有影响互联网的底层。

互联网和区块链的发展历史是非常相象的,无论是互联网的底层还是上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技术体系方面来说,互联网和区块链都遵从了自底向上的发展规律,先发展底层基础设施,接着是基础设施上面的支撑结构,最后发展出应用和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首先诞生的是美国国防部的军事网络阿帕网(ARPANET),这是第一个大规模应用的广义互联网,从硬件基础设施到底层IP网络建设大约经历了10年的时间,稳定了IP路由体系和DCP传输层的传输机制。再往上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互联网。这个过程从1969年到1989年,经历了20年。

从1989年到90年代中早期,是硬件底层基础设施到Personal Computer(PC)的发展阶段,并带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大规模PC应用的部署,实现了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的需求,同时也使得互联网有了传递信息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毫无争议的独角兽是制造路由器的思科,思科搭建的底层完备的IP无网络的载体,为之后互联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科之后互联网重要的标志性的事件是Microsoft,Microsoft的windows以Personal OperaTIng System的角度使互联网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人机对话,进行无缝衔接,为互联网上层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Windows *** 作系统之后,90年代中后期诞生了web,人们可以以一种简单易懂、容易 *** 作的形式设计、使用网络服务,同时产生了一系列在90年代中后期的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也带动了第一次互联网产业和资本市场的繁荣,当然也伴随着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其实现在的区块链,在某种意义下,有点类似90年代中后期或者00年前后的第一次互联网大高潮和泡沫的阶段。

Web兴起之后,由于信息太多,人们获取信息受到了极大的障碍,为了帮助人们检索信息,产生了各种门户网站,比如谷歌、百度。

但是单纯的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迫切需求和他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之后诞生的互联网高潮是社交网络。之后随着新的技术额以及网络本身技术的发展,3D、4D技术的诞生和推广,带来了下一个互联网产业的高潮移动互联网,并且持续到现在。

从技术角度纵览整个过程,从1969年至今,互联网的发展一直是遵循自底向上,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首先有非常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之上衍生出了丰富的应用,在应用之上又衍生出针对这些应用的更新的需求,更加丰富的应用不断演进、提高。

再从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遵循了一个比较强的周期化的特性。从思科兴起到现在互联网产业大体呈现一个比较强的周期化的特性来看,大概是以四五年为一个周期。2000年诞生了第一次互联网产业的高峰以及泡沫,2005年谷歌搜索引擎技术的兴起,又带来另一个高峰,2010年社交网络以及电商的兴起,以及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都将互联网带上了高峰。

互联网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自底向上逐渐发展的过程,从商业和资本上来说,呈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周期化的特性。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产业是否也会遵循相似的轨迹呢?

回顾区块链技术诞生至今发展的历史:从技术角度说,从2008年至今大概将近十年的时间,区块链技术确实遵循从底层到上层,从公链到上面的DAPP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周期性来看,区块链二级市场走势大体上呈现比较强的周期性规律,这个周期可能和互联网不完全一致,但也呈现周期性的规律。

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可能会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规律比较相似。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互联网技术的一个延伸、升级、改进,本身也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应该遵循互联网发展的一些基本的规律,从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确实呈现这样的规律。

互联网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都经历了较大的事件,按照历史规律来看,在2020年前后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令人振奋的事情。区块链的下一个波峰可能也会在2020年前后,会有令人振奋的事件发生。

3.从互联网到下一代互联网要经历哪些阶段?

1950年前互联网被发明出来,其实没有那么美好,它是用来杀人的。冷战时期,美国军方为了抵御苏联的核打击,迫切需要一个非常安全的军队指挥通信系统,但当时的电话系统不足以支撑这个需求,于是,美国国防部联合一些美国的高等院校试图建立一种可以在核打击之后生存下来的军队通信指挥系统,这就形成了互联网的第一代模型,就是IP network。

IP network相对于传统的电信系统的根本的不同是它是建立在无连接的通信基础之上的,电话系统必须是点对点直连,但是IP network采用Best Effort的形式,只要有任意一条路径是通的,就可以走这一条路径的对端,只要整个通信系统没有完全摧毁,至少有一条路径可以进行通信的沟通。这就解决了美国在冷战时间地狱苏联第一轮核打击进行反击的这样一个非常强的诉求。

了解了这个背景,就会了解现代互联网的基本设计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它来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因为当时在设计ARPAnet work的时候,有几个非常强的假设:

第一,连接100多个分布在美国各个地方的军队指挥所;

第二,这些指挥所是不会动的,就不需要考虑通信节点的移动性,所以现有的IP network和整个传输层TCP不是为移动网络设计的,因此,互联网在面对比较大规模动态或者移动性网络的时候会显得非常不好。比如,坐高铁的时候,手机网速非常不好,时断时续,连接非常不稳定。清华大学、中国铁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在高铁上做了四年的实验,跑了10万公里,真实监测在高铁上网络性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网络不好的一个原因不是因为你在移动网络中,信号没有被覆盖到,而是因为传输层的IP地址跟不上本身节点的移动,导致不断的断线重连。

第三,互联网底层不太需要考虑上层的信任问题,因为军队指挥官之间的信任是由军队指挥系统来完成的,网络只需要传输信息,所以互联网底层的安全性是非常脆弱的,即使现在手机上有很多杀毒软件,仍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第四,当时设计的互联网是为了打电话更稳定,现在互联网主要用来看电影、看导航、订外卖……,90%以上的服务跟打电话存在根本的不同。打电话的通信对端是极其关心通信对端的那个人是谁的,而现在90%以上的网络行为则不需要关心通信对端的人是谁。

举个例子,地球上有70亿人,两百多个国家,几万亿种商品,几千万个公司,如果吃一个罐头一定要找到罐头厂,点对点购买,会非常麻烦。于是,现实世界中出现了超市,生产罐头的厂商把罐头放在超市里,想吃罐头的人去超市买罐头,超市负责完成整个价值对接转移的工作,并且非常高效。

下一代互联网大体上也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互联网是基于IP地址点对点直连的模式,在简单的拓扑结构下效率非常高,但是现在网络中有几百亿个节点,未来可能有几千亿,几万亿,网络服务的数量也是以万万亿来计的,最方便的连接形式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将服务注册到网络中,服务使用者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层服务的使用者和发布者并不需要认识通信的对端,也并不需要实时保证与通信对端节点的连接,只需要保证针对服务的连接就可以,将之前整个通信过程缩短了一半,极大提高网络服务在网络中的分发速度。

另外,可以使得网络自适应支持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上层应用来说,只要服务本身没有变化,连接就不需要被中断,不同IP地址切换,或者底层的动态性,比如说流量工程,负载均衡,服务迁移等可以都由网络对上层应用以一种透明的形式完成,效率非常高,大概是一百倍、一千倍快于上层应用维护动态的网络特性。

如果向这个方向发展,网络自适应地从基因上支持大规模动态性的服务的分发和获取,进而对现有网络性能和它可以支撑的网络上层应用带来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这只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方面,就是从面向地址的通信方式逐渐改进为面向服务或者面向信息的通信方式,这是下一代互联网前进的方向。

但这只是下一代互联网包含的一项内容,下一代互联网是非常复杂、体系化的系统架构,它包括以服务和信息为中心的通信模式,同时也包括IPV4向IPV6的过渡,可能也包含移动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5G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移动网络的全IP化,甚至在科幻场景中可以看到卫星网络,天地网络,比如清华大学正在承担的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构建等,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组成部分。

每一次互联网大的革新都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巨大创新和机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积木云积极尝试,希望可以抓住两个比较大的机遇,同时为互联网的发展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一个是从现有互联网到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通信模式的变革,积木云是通过SCN来实现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引用区块链技术来增强SCN网络,使服务中心网络获取更好的信任性和激励性的支撑。

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我们希望可以为现有的Internet提供更好的移动性、扩展性,鲁棒性,可信性,公平性和激励性的支撑,形成更好一个互联网底层体系架构,为上层的应用来服务。

4.打通区块链和互联网两个平行的世界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一个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和改进,但它同时也是互联网的组成部分。而物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另一个延伸,互联网和物联网本身并不是平行的关系,物联网是所有的物体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它的载体也是互联网,所以本身更像是对同一个事务在不同角度的一种描述。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像是两个平行世界的东西,但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可能有比较好的结合点,因为在人工智能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可信性来建立模型,而区块链技术恰好能为数据的信任提供很好的支撑。另外,未来人工智能也可能设计和实现更好的共识机制为区块链提供更好的支撑,包括在区块链中非常重要的社区运营、治理结构以及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进行改善。

VR技术可能和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都有结合的地方。举一个例子,电影头号玩家,现实世界到Cyberspace的映射,通过互联网或者物联网支撑,游戏里有非常多的机器人,有一些有意思的场景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的。同时,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所有的人物信息、装备、游戏数据都必须是可信的,这正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

未来互联网、区块链、VR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创新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

整个互联网的商业价值有多大,互联网底层协议价值就应该有多大。基于区块链技术或者通过区块链技术改进的TCP/IP协议,因为所有的互联网上层应用,无论是区块链应用还是非区块链应用,无论是公链还是其他的链,都要以底层的TCP/IP支撑的,所以对IP进行改进,上面的所有东西其实都可以来使用你的服务。

我们认为通过区块链技术对IP和TCP这一层的改进还是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空间的。区块链技术并不是用来提高TCP/IP的性能的,那为什么要使用区块链技术呢?

原因在于互联网TCP/IP在设计之初,在底层结构并没有考虑太多的整个网络的现实性问题,对网络的应用场景提供很好的信任支撑,这一直是互联网的短板之一。区块链技术在这方面可以由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以一种自适应的方式为网络提供可信的信任性的支撑技术,恰好能够改进原有Internet设计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非常有潜力和价值的一种组合方式。

以太坊之后诞生的新一代公链绝大多都是在“不可能三角”中寻求平衡,有的则是以TPS作为最高指标,有的则是在商业需求的考量下来制定一个安全性、成本控制最好的速度。

但这些公链最大的困扰是,无论处于何种TPS和三角平衡中,都未曾发现有足够大量的市场需求出现,因而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空转的烦恼。积木云(Blockcloud)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愿景,那就是改造传统现实世界的网速。

积木云(Blockcloud)是一个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项目,它虽然用到了区块链技术和token激励手段,但最终目标并不是指向区块链,而是提升传统互联网网络的速度和体验。这是区块链世界第一次跟互联网打通,并重新定义二者的关系。

在过去,互联网被区块链世界称为“古典互联网”,区块链信仰者从不认同区块链是互联网的附属之物,相反,认为区块链是比价值互联网宏大得多的存在。

但是,在积木云(Blockcloud)的项目中,区块链被界定为互联网的“应用层”——互联网被界定为公路,而区块链被喻为路上的汽车。区块链技术被作为实现互联网底层协议改造的一种工具,运用于实体产业中。

我们引入了“服务为中心的网络SCN(Service-centric Networking)”, 对互联网协议栈中的网络层和传输层进行优化,从而提升网络速度和体验。

互联网的网络质量在时间和空间层面都极不均衡,也难以适应动态的场景,因而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在高铁上网网络断断续续、在地铁上看视频流量费用很贵。积木云(Blockcloud)就是利用SCN将IP地址的身份与位置语义进行分离,使得应用程序可以直接通过服务名字和所需的服务建立连接,解决现有网络的动态性与可拓展性。

5.创业从来都是艰苦和浪漫并存

Blockcloud有点像华为做的事情,或者思科做的事情,不直接面向C端用户。对于你一个C端个体来说,可能目前不是那么大,比如你聊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其实用不上Blockcloud。

但非常多的场景,像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和未来的智能驾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R、VR这些东西,对网络的性能要求是比较高的。

其实再回想五年、十年,十年前基本上想不到每个人的手机都能上网,五年前也不太能想到现在一个手机就可以不带身份z,不带钱包,不带yhk。可能五年之后,所有能通电的玩意都能上网了。然后许多科幻电影里场景,你现在觉得它是科幻,可能五年十年之后,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个事情非常快。

Blockcloud的协议是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构建的。Blockcloud架构一共四层,从底往上交易链层,服务链层,路由层和服务层。以超市为例,交易链层就是收银员,服务链层就是质检员,路由层可能就是整个大商场里面的地图,上面的服务层就是商场。这么个架构,下两层是区块链的事,上两层是网络基层的事。

Blockcloud属于数据传输协议,而公链是在这个协议之上的应用协议,比如说对于某些公链,它需要更好的网络底层的支持,那就把我们放在它下边;比如一些公链,它上面有比较好的具体场景的应用可以跑在我们上面;比如说有一些解决特定问题的公链,像数据的隐私、身份的认证等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补充,帮助我们提供更好的某一方面的饱和特性。

在Blockcloud协议之上,可以产生区块链原生应用,也可以连接部分互联网的应用。只不过对于原生的互联网应用,我们可能需要把一部分链的东西和区块链经济的部分给加进去,所以它可能需要在技术和经济模式层面上做一些改动和创新。但是如果完全不想改动,就把我们当一条传统的马路,也没啥问题。

这是很大的事儿,本质上来说,做互联网底层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团队体系化作战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一代互联网人基本上都是以这个节奏,一点点耕耘,像修路一样,吭哧吭哧,一个小锤子一个小锤子把它凿出来的,我们团队具有这样的基因。

我们刚创业的时候用的是自己积累的零用钱和奖学金,因为那时候比较穷,也不想花家里的钱,我们买过20多小时的站票,四个人挤在35块钱的小旅馆,那旅馆我们住了有小一个月吧,后来看门的老大爷看我们眼神都比较奇怪了,因为我们四个老爷们睡一张床。

再后来我们有了办公室,是一个200多平米的房子,上面用来住人,下面用来办公,累了就上去睡觉,醒了就下去继续办公。刚开始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问题,我们都是一堆男生,后面到第九位还是第十位员工的时候,我们希望招一个女生,来处理一些行政的工作,当时我们在招聘网站上挂了招聘启示,陆续面试了几位女生后,有一天突然来了几个警察,说楼下保安举报,我们这经常有年轻的女孩进进出出,非常的神秘,怀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过来查一查,然后把我们查了个底朝天,发现我们确实只是一个做互联网技术的公司,后来还有一次有个姑娘来面试完了之后,她爸爸打来电话质问我们是不是传销团伙,说我们这样很危险。

创业从来都是艰苦和浪漫并存。在行业下行的阶段,有不少的创业者可能挺不下去了,但对于我们来说,如果经历过更苦的日子,其实觉得现在也还没什么,至少今后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来源: DAO 区块链智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08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0
下一篇 2022-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