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算法的概述以及其优缺点

分类算法的概述以及其优缺点,第1张

摘 要:分类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当前数据挖掘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分类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了各种算法的特性,为使用者选择算法或研究者改进算法提供了依据。

1 概述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分类的目的是根据数据集的特点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该模型能把未知类别的样本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分类和回归都可以用于预测。和回归方法不同的是,分类的输出是离散的类别值,而回归的输出是连续或有序值。本文只讨论分类。

构造模型的过程一般分为训练和测试两个阶段。在构造模型之前,要求将数据集随机地分为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在训练阶段,使用训练数据集,通过分析由属性描述的数据库元组来构造模型,假定每个元组属于一个预定义的类,由一个称作类标号属性的属性来确定。训练数据集中的单个元组也称作训练样本,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为:(u1,u2,……un;c);其中ui表示属性值,c表示类别。由于提供了每个训练样本的类标号,该阶段也称为有指导的学习,通常,模型用分类规则、判定树或数学公式的形式提供。在测试阶段,使用测试数据集来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如果认为模型的准确率可以接受,就可以用该模型对其它数据元组进行分类。一般来说,测试阶段的代价远远低于训练阶段。

为了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伸缩性,在进行分类之前,通常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

(1) 数据清理。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数据噪声,处理空缺值。

(2) 相关性分析。由于数据集中的许多属性可能与分类任务不相关,若包含这些属性将减慢和可能误导学习过程。相关性分析的目的就是删除这些不相关或冗余的属性。

(3) 数据变换。数据可以概化到较高层概念。比如,连续值属性“收入”的数值可以概化为离散值:低,中,高。又比如,标称值属性“市”可概化到高层概念“省”。此外,数据也可以规范化,规范化将给定属性的值按比例缩放,落入较小的区间,比如[0,1]等。

2 分类算法的种类及特性

分类模型的构造方法有决策树、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按大的方向分类主要有:决策树,关联规则,贝叶斯,神经网络,规则学习,k-临近法,遗传算法,粗糙集以及模糊逻辑技术。

2.1 决策树(decision tree)分类算法

决策树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它从一组无次序、无规则的元组中推理出决策树表示形式的分类规则。它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在决策树的内部结点进行属性值的比较,并根据不同的属性值从该结点向下分支,叶结点是要学习划分的类。从根到叶结点的一条路径就对应着一条合取规则,整个决策树就对应着一组析取表达式规则。1986年Quinlan提出了著名的ID3算法。在ID3算法的基础上,1993年Quinlan又提出了C4.5算法。为了适应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需要,后来又提出了若干改进的算法,其中SLIQ (super-vised learning in quest)和SPRINT (scalable parallelizable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算法。

(1) ID3算法

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级结点上选择属性时,用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作为属性的选择标准,以使得在每一个非叶结点进行测试时,能获得关于被测试记录最大的类别信息。其具体方法是:检测所有的属性,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产生决策树结点,由该属性的不同取值建立分支,再对各分支的子集递归调用该方法建立决策树结点的分支,直到所有子集仅包含同一类别的数据为止。最后得到一棵决策树,它可以用来对新的样本进行分类。

某属性的信息增益按下列方法计算。通过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就不难获得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属性。

设S是s个数据样本的集合。假定类标号属性具有m个不同值,定义m个不同类Ci(i=1,…,m)。设si是类Ci中的样本数。对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由下式给出:

其中pi=si/s是任意样本属于Ci的概率。注意,对数函数以2为底,其原因是信息用二进制编码。

设属性A具有v个不同值{a1,a2,……,av}。可以用属性A将S划分为v个子集{S1,S2,……,Sv},其中Sj中的样本在属性A上具有相同的值aj(j=1,2,……,v)。设sij是子集Sj中类Ci的样本数。由A划分成子集的熵或信息期望由下式给出:

熵值越小,子集划分的纯度越高。对于给定的子集Sj,其信息期望为

其中pij=sij/sj 是Sj中样本属于Ci的概率。在属性A上分枝将获得的信息增益是

Gain(A)= I(s1, s2, …,sm)-E(A)

ID3算法的优点是:算法的理论清晰,方法简单,学习能力较强。其缺点是:只对比较小的数据集有效,且对噪声比较敏感,当训练数据集加大时,决策树可能会随之改变。

(2) C4.5算法

C4.5算法继承了ID3算法的优点,并在以下几方面对ID3算法进行了改进:

1) 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

2) 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

3) 能够完成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处理;

4)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C4.5算法与其它分类算法如统计方法、神经网络等比较起来有如下优点: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其缺点是:在构造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此外,C4.5只适合于能够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当训练集大得无法在内存容纳时程序无法运行。

(3) SLIQ算法

SLIQ算法对C4.5决策树分类算法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决策树的构造过程中采用了“预排序”和“广度优先策略”两种技术。

1) 预排序。对于连续属性在每个内部结点寻找其最优分裂标准时,都需要对训练集按照该属性的取值进行排序,而排序是很浪费时间的 *** 作。为此,SLIQ算法采用了预排序技术。所谓预排序,就是针对每个属性的取值,把所有的记录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以消除在决策树的每个结点对数据集进行的排序。具体实现时,需要为训练数据集的每个属性创建一个属性列表,为类别属性创建一个类别列表。

2) 广度优先策略。在C4.5算法中,树的构造是按照深度优先策略完成的,需要对每个属性列表在每个结点处都进行一遍扫描,费时很多,为此,SLIQ采用广度优先策略构造决策树,即在决策树的每一层只需对每个属性列表扫描一次,就可以为当前决策树中每个叶子结点找到最优分裂标准。

SLIQ算法由于采用了上述两种技术,使得该算法能够处理比C4.5大得多的训练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随记录个数和属性个数增长的可伸缩性。

然而它仍然存在如下缺点:

1)由于需要将类别列表存放于内存,而类别列表的元组数与训练集的元组数是相同的,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以处理的数据集的大小。

2) 由于采用了预排序技术,而排序算法的复杂度本身并不是与记录个数成线性关系,因此,使得SLIQ算法不可能达到随记录数目增长的线性可伸缩性。

(4) SPRINT算法

为了减少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量,SPRINT算法进一步改进了决策树算法的数据结构,去掉了在SLIQ中需要驻留于内存的类别列表,将它的类别列合并到每个属性列表中。这样,在遍历每个属性列表寻找当前结点的最优分裂标准时,不必参照其他信息,将对结点的分裂表现在对属性列表的分裂,即将每个属性列表分成两个,分别存放属于各个结点的记录。

SPRINT算法的优点是在寻找每个结点的最优分裂标准时变得更简单。其缺点是对非分裂属性的属性列表进行分裂变得很困难。解决的办法是对分裂属性进行分裂时用哈希表记录下每个记录属于哪个孩子结点,若内存能够容纳下整个哈希表,其他属性列表的分裂只需参照该哈希表即可。由于哈希表的大小与训练集的大小成正比,当训练集很大时,哈希表可能无法在内存容纳,此时分裂只能分批执行,这使得SPRINT算法的可伸缩性仍然不是很好。

贝叶斯分类是统计学分类方法,它是一类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的算法。在许多场合,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NB)分类算法可以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相媲美,该算法能运用到大型数据库中,且方法简单、分类准确率高、速度快。由于贝叶斯定理假设一个属性值对给定类的影响独立于其它属性的值,而此假设在实际情况中经常是不成立的,因此其分类准确率可能会下降。为此,就出现了许多降低独立性假设的贝叶斯分类算法,如TAN(tree augmented Bayes network)算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08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0
下一篇 2022-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