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AR/VR、工业自动化和无人驾驶等业务带来了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需求。新业务对带宽、时延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原有云计算集中部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中兴通讯Common Edge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平台,可以有效解决未来网络的延迟、拥塞和安全等问题。Common Edge将把无线网络和互联网业务有效融合在一起,在网络边缘为第三方业务提供云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能力。业务部署在边缘,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环节,提高数据安全性,降低端到端时延,减少带宽占用。中兴通讯Common Edge解决方案包括MEP能力开放平台、双核驱动的轻量化边缘云和全场景MEC硬件。
图1:Common Edge解决方案
全场景MEC硬件,实现算力全网分布
MEC可按照不同业务场景以及时延方面的需求进行灵活的部署,通常可部署在接入机房、汇聚机房、地市核心机房等位置。中兴的全系列MEC服务器,可匹配不同应用场景,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
IT BBU硬件:IT BBU硬件V9200,采用嵌入式MEC单板,无需额外空间。应用场景如:无线定位,支持1万用户/单板;无线TCP优化,支持5-6Gbps/单板;
TITAN系列硬件:OLT硬件C650/C600,增加单板即可为MEC业务提供算力,应用场景如:CDN业务下沉,可以做到30G/单板的吞吐量;
MEC专用服务器: 针对边缘DC空间小,提供E5410/E5430 450mm短机箱服务器,前出线设计方便维护。其中E5430服务器3U3点,最大支持168核CPU,54根内存,适合计算密集型业务,如AI、物联网等场景。E5410服务器3U1节点,最大支持12个PCIe插槽,满足边缘硬件加速扩展需求,主要用在AR/VR场景;
通用COTS服务器:E9000、R5300等服务器,适用机房条件好的机房部署。
另外,针对MEC边缘DC数量多、位置偏移、部署困难的问题,中兴通讯Common Edge室内一体化机柜,实现MEC一站式部署。一体化机柜预集成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和MEC软件,现场开机即用,支持20G转发能力。一体化机柜集中运维,本地无人值守。
图2:Common Edge一体化机柜
双核驱动,轻量化边缘云本地无人值守
由于受限于边缘站点机房的环境,MEC边缘云的部署规模通常较小,单站点部署的服务器数量较少,可提供的硬件资源有限,边缘云需要轻量化。
因此,中兴通讯采用轻量级双核边缘云技术,为边缘应用提供轻量、灵活、高效的虚机、容器和裸金属资源,实现边缘IaaS资源开放。OpenStack和Kubernetes双核深度融合,为运营商提供统一的边缘云管理和服务视图。同时,为边缘应用引入丰富的云原生技术栈,辅助边缘应用快速迭代创新,为用户提供一致的边云体验。轻量级双核边缘云可以支持多种部署形态,灵活满足各类资源场景的部署要求,同时最大程度共享NFV基础设施服务框架,使得运营商能低成本的平滑演进到云原生阶段,满足运营商边缘计算ICT融合需求。
另外,中兴通讯还对MEC边缘云进行“瘦身”,采用轻量化部署,减少平台和管理部分占用的资源,提高边缘云的资源利用率。通过精简管理组件,与计算节点合设,轻量化边缘云可节省60%的管理资源,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边缘云的资源需求,而且极大地提高边缘云的管理效率。基于AI的MEC统一云管理平台,提供中心云与边缘云的统一管理,实现边缘无人值守,自动化运维。
能力开放平台,挖掘网络“第一跳”价值
对于运营商而言,MEC需要考虑如何发挥移动通信网络优势,以CT能力作为抓手,提供ICT融合的统一MEC平台为最终目标。MEC可提供CT特有的无线网络能力。
中兴通讯Common Edge提供无线网络能力开放服务。
网络能力开放:支持4G/5G/WiFi等多种制式,提供本地分流能力。支持NAT、虚拟防火墙VFW、DNS、业务负载均衡LB等。
无线感知能力开放:提供LBS(高精度位置服务)、RNIS(无线网络信息服务)、TCPO(TCP优化服务)、VO(视频优化服务)、带宽管理、业务路由规则等。这些服务通过网络能力开放框架,以API接口方式来提供服务。
应用使能: 提供视频识别服务 、低时延视频服务、IOT设备管理服务等,支持第三方业务集成。边缘服务能力层采用微服务化框架设计,随着后续业务需求的变化,可以引入新的能力。
积极探索商业模式,构建开放生态
目前,中兴通讯和全球主流运营商紧密合作,已经进行了智慧商业、智慧校园、智能工厂、VR/AR、自动驾驶等各种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组网部署实施经验。
中兴通讯一直致力于为运营商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协助运营商将传统的移动网络打造成一个智能型的网络,并在网络边缘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经与100多个战略合作伙伴,300多个行业用户进行广泛合作和试点,加速5G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责任编辑;z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