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孕育了互联网,互联网不断为新科技革命赋能。新科技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产业层面的可能?在飞速发展中,互联网企业如何做到“科技向善”?12月28日,第十一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新科技革命下的互联网经济”主题,探讨互联网经济未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愿景。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讲述了“新科技和新产业革命的新机遇新挑战”。他提到,过去5个世纪先后发生5次科技革命和3次产业革命,当前在21世纪有可能发生两次新科技革命和两次新产业革命——以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为引领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及以新物理学和时空革命为引领的第七次科技革命;以及21世纪上半叶由仿生和再生技术推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和21世纪下半叶由能源和运输革命推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他表示,这些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塑造一个新的世界,其中有挑战也有机遇,他期待我们这代人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加速中国复兴。
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邱霈恩指出,当前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是最为活跃的、前景广阔的科技创新型现代经济,但同时互联网经济被不良因素侵入,成为受风险重地拖累的现代经济先锋。为此,他建议以政策和技术作保证,赋予互联网经济以道德的灵魂和杠杆,使之成为安全诚信健康的现代经济。但他也同时提出,要注意加强对网络经济监管者的监督,把这项权力也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这项权力及其行使更加规范、更有公信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工业4.0的重要平台载体,国内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正处于政策红利期,已经形成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叠加的生态,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同时,数字经济2020年预计将达到全球GDP的25%,并仍快速增长。他建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全新的数字经济体系。
“在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需要大声疾呼人文主义的回归。”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萧国亮认为,科学主义的互联网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人文主义的导向性,高效率不等于高效益;如果没有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性,科学主义的单独发展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承办,以期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护航新科技革命下的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现场多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介绍,创新中国论坛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导的小型化、学术化、智库型的专业性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2010年联合发起,李政道担任论坛主席,目前已连续举办十一届。
责任编辑:c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