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互感器原理是依据电磁感应原理的。电流互感器是由闭合的铁心和绕组组成。它的一次绕组匝数很少,串在需要测量的电流的线路中,因此它经常有线路的全部电流流过,二次绕组匝数比较多,串接在测量仪表和保护回路中。
我们首先应根据负荷的大小确定互感器的倍率,然后将一次线按要求从互感器的中心穿绕,注意不能以绕在外圈的匝数为绕线匝数,应以穿入电流互感器内中的匝数为准。如最大变流比为150/5的电流互感器,其一次最高额定电流为150A,如需作为50/5的互感器来用,导线应穿绕150/50=3匝,即内圈穿绕3匝,此时外圈为仅有2匝(即不论内圈多少匝,只要你是从内往外穿,那么外圈的匝数总是比内圈少1匝的,当然如果导线是从外往内穿则反之),此时若以外圈匝数计,外圈3匝则内圈实际穿芯匝数为4匝,变换的一次电流为150/4=37.5A,变成了37.5/5的电流互感器,倍率为7.5,而在抄表中工作人员是以50/5、倍率为10的电流互感器来计算电度的,其误差为:(10-7.5)/7.5=0.33即多计电度33。
有的电流互感器在使用中铭牌丢失了,当用户负荷变更须变换电流互感器变比时,首先应对互感器进行效验,确定互感器的最高一次额定电流,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变比与匝数的换算。如一个最高一次额定电流为150A的电流互感器要作50/5的互感器使用,换算公式为一次穿芯匝数=现有电流互感器的最高一次额定电流/需变换互感器的一次电流=150/5=3匝即变换为50/5的电流互感器,一次穿芯匝数为3匝。可以以此推算出最高一次额定电流,如原电流互感器的变比为50/5,穿芯匝数为3匝,要将其变为75/5的互感器使用时,我们先计算出最高一次额定电流:最高一次额定电流=原使用中的一次电流×原穿芯匝数=50×3=150A,变换为75/5后的穿芯匝数为150/75=2匝即原穿芯匝数为3匝的50/5的电流互感器变换为75/5的电流互感器用时,穿芯匝数应变为2匝。
再如原穿芯匝数4匝的50/5的电流互感器,需变为75/5的电流互感器使用,我们先求出最高一次额定电流为50×4=200A,变换使用后的穿芯匝数应为200/75≈2.66匝,在实际穿芯时绕线匝数只能为整数,要么穿2匝,要么穿3匝。当我们穿2匝时,其一次电流已变为200/2=100A了,形成了100/5的互感器,这就产生了误差,误差为(原变比—现变比)/现变比=(15—20)/20=--0.25即—25,也就是说我们若还是按75/5的变比来计算电度的话,将少计了25的电量。而当我们穿3匝时,又必将多计了用户的电量。因为其一次电流变为200/3=66.66A,形成了66.6/5的互感器,误差为(15—13.33)/13.33=0.125即按75/5的变比计算电度时多计了12.5的电度。所以当我们不知道电流互感器的最高一次额定电流时,是不能随意的进行变比更换的,否则是很有可能造成计量上的误差的。
变电站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绕组接线错误某220kV变电站因主变差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回路误接至套管电流互感器的测量绕组,使得区内故障时因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差动保护)差动电流达到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定值,导致差动保护动作。这个变电站投运多年,且过程中开展过很多次技术监督和定检试验,未能及时发现隐患。回顾这起事件,最应该说的就是“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问题”。作为电工的都明白,因为二次回路过于复杂、繁琐、接线五花八门,一般没有问题时,很少有人会仔细核对接线正确性(“或许二次工作看不出什么成绩,没有必要去投入过多精力和时间去钻研”)。
针对这起变电站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绕组接线错误事件的反思,应做好两点基础工作:
(1)在基建或技改期,应做好相关保护电流回路(电流互感器绕组是否混接、误解;保护绕组的配置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保护动作死区等)的复核、试验验收工作,重点的铭牌参数和回路要求拍照存档。
(2)在运行维护期间,应重点做好基础资料档案资料的整理汇编、技术监督试验、定检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