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微软推3D Builder、实现打印心脏

3D打印技术:微软推3D Builder、实现打印心脏,第1张

        微软不久前推出一款3D打印应用“3D Builder”,用户只要有Windows 8.1设备及一款支持Windows 8.1的3D打印机,即可尝试3D打印带来的乐趣。下面我们来看看近期3D打印有哪些新动向。

  微软推出3D打印应用3D Builder

  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推出了一款3D打印应用“3D Builder”,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每一种技术在到达主流之前都要经历孵化期。3D打印技术已经被公众熟知,尝试这项技术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微软Windows 8.1最初设计时就支持3D打印。随着3D打印机价格的下降,微软的应用将更有吸引力。MakerBot 3D打印机据称将于今年支持Windows 8.1系统。

  微软推出的3D打印应用可以帮用户设计。该应用有内置的零件目录,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对模型进行旋转、堆叠等 *** 作;不懂建模的爱好者也可以轻松组建出自己喜爱的小物件,在目录中添加自己的设计。

  微软在互联网时代发力较晚,也未能搭乘智能手机的列车,但在3D打印技术方面,微软表现浓厚的兴趣。如果3D打印技术发展得够快,而价格也降得够快,3D打印未来5年有望给微软带来巨大的收益。想像一下,亲自给孩子打印一个恐龙玩具是多么酷的事情!

  科学家称:十年内可完全实现3D打印心脏

  一个心血管领域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宣称,在十年内能够使用病人自己的细胞打印完整的心脏。

  路易斯维尔大学心血管创新研究所的负责人兼科技总监Stuart K Williams告诉《英国连线杂志》道:“美国不到十年就将人类送上月球,我说的十年还是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的。”Williams正牵头负责这个野心勃勃的项目,重新打印整个心脏的创意是受到这个领域的先驱之一Charles Lindbergh的启发。

  Lindbergh也和Alexia Carrel合作创造了一种玻璃灌注泵,它能够让心脏在人体外存活,为心脏手术技术铺平了道路。

  Williams说道:“这个新领域的资金非常的有限,但是随着生物打印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兴趣也会增加,随后也会带来更多的资金,因此许多突破都是这种方式出现的。”Williams声称他和超过20个人的团队已经生物工程改造了一根冠状动脉,而且打印出了心脏中参与微循环的最小血管。

  Williams说到:“这些研究已经进入了临床阶段,打印出了血管,而且在打印的组织中实现新的血流流动。”

  心血管创新研究所现在正在与工程师和血管生物学家们一起研发这项研究的定制3D打印机。Williams解释道,尽管目前为止那些打印机只能够替换心脏部分组织,我们的计划是一次性在3个小时内打印出整颗心脏,而且需要一个周时间在体外成熟。特定部分需要打印出来并且提前装配,其中就包括瓣膜和最大的血管。

  他解释道:“病人进入手术室,而且组织被切除并分离出再生细胞。这些细胞随后与含有细胞外基质和其它因子的溶解液混合在一起,并且放入生物打印机中,随后就会打印出心脏。”心脏存活的关键有可能就是激发细胞自组织的特性,那就有可能导致细胞的紧密结合。

  与肝脏等依靠复杂细胞过滤过程的器官相比,Williams认为3D打印一整颗心脏事实上是非常简单的。他坚信,这一领域不断增加的兴趣将自然而然的获得支持。未来生物打印机或许将同X射线设备一样在医院中非常普遍。

  以后连OLED电视都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

  你是否觉得用打印机来制造电子屏幕的想法非常荒诞?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已经有点“OUT”了。其实,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名为Kateevas的公司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喷墨”打印屏幕的概念设计,而就在最近该公司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据悉,Kateeva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能打印OLED屏幕的“喷墨”打印机并将其命名为“YIELDJet”,或许这将带来屏幕制造工艺上的一次全新革命。

  由于OLED屏幕原料的易氧化性和憎水性,传统的OELD屏幕生产过程必须要在真空中进行。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用到一种阴影掩膜技术,而正是以上这两个因素使得OLED屏幕的生产成本很难压缩。但是,YIELDJet通过在充满氮气的惰性环境中将有机发光二极管一个一个地打印在固相载体上而巧妙地避免了传统制造工艺上的缺陷。另外,该公司发言人声称,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YIELDJet甚至能够直接将电视机直接打印在客厅的墙上!

  除此以外,日前三名中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打印屏幕的可能性。他们将两种金属铟和镓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使之在常温下保持液体状态,之后注入一台特殊的“喷墨”打印机中并且成功地将其打印在了各种固相载体上。据称,这种创新性的打印方式不会受到固相载体形状的限制并且其成品比传统屏幕增加了47%的透光度,这两个特性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亲眼见证拥有柔性透明屏幕的iWatch发布也说不定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381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2
下一篇 2022-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