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研究人员专为其研究任务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在高频端毫米波段的科学研究早已取得研究成果。研究中所使用的信号源是乘法器,驱动乘法器的是可工作在110GHz以上的耿氏效应二极管振荡器或反向波振荡器。信号检测由定制的窄带检测器或谐振混频器完成。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常常受到测试仪器窄带特性的限制。
在毫米波频率范围内的研究中,谱线分析、分子微粒特性辨识和材质特性鉴定是几个最基本的研究。由于大气效应对毫米波传输的影响,新兴的毫米波应用包括通信、运输、科学探索及国土安全。
20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了能够测量110GHz之内信号吸收,反射以及散射特性的全波导带宽矢量网络分析(VNA)系统。在90年代后期,全波导带宽的容量上升到220GHz。到2002年,220-325GHz波段的VNA系统诞生了。随着325GHz波导VNA系统的出现,研究者开始对更高的波导频带提出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500GHz及更高频率的频率扩展模块的发展。
这里介绍的325到500GHz VNA频率扩展模块的发展情况代表了使用20GHz合成器时能够实现谐波干扰抑制的最高频率。由于波导通带中的谐波干扰达到了不可滤除的地步,采用实用的乘法器方案达到高于500GHz的下一个频段的计划受到冲击。
WR-02.2频率扩展模块结构
图1为WR-02.2频率扩展模块的结构图示。此结构与采用20GHz合成器作为本振及射频输入的思想相一致—-在20GHz以上时,合成器使用二倍和/或三倍乘法器扩展合成器频率范围同时其相位噪声衰减为20log(n)。这一结构并不比毫米波频率扩展模块中的乘法器/放大器有更多优势。
为了达到325-500GHz的范围,射频输入频率经过放大后与大小为30的倍乘因子相乘。为了减小RF电缆与连接界面不匹配引起的幅度波动,在射频倍乘/放大器输入端加入隔离器。倍乘/放大器输出信号通过驱动15倍乘法器链后产生处于WR-02.2频带的输出频率。最初设计中选用的15倍乘法器链经过优化能够用可实现滤波器将带内谐波干扰减到最小。使用2倍或3倍乘法器组成低倍乘因子乘法器链可以避免一些谐波干扰,但是乘法器间信号需要级间放大。W或更高波段放大器很少有商业产品,而且其自身也不是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乘法链的复杂性。经过量热器(calorimeter)测量这种15倍率乘法链,输出功率平均能够达到-32dBm。
LO输入频率经过放大并乘以一个净乘数因子4以后,输入到毫米波混频器作为本振输入。在本振倍频/放大器的输入端放置一个输入隔离器,可以减小本振电缆与界面不匹配引起的幅度波动。倍频/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经等分后,驱动下一个倍频器链,其输出信号提供给毫米波本振端口作为参考信号,并用于测试谐波混频器。为了优化分路器和倍频器间的匹配,倍频器的输入端需要放置一个隔离器。倍频器在WR-15频段输出10dBm最小输出功率,这一射频功率足以使毫米波谐波混频器正常偏置。这种本振链拓扑结构简单,这在低毫米波频段已得到证实,其固有的本振相位连续性保证了最佳的高噪声电平响应。
325-500GHz频率信号通过一个10dB耦合器耦合到毫米波谐波混频器射频输入端。毫米波谐波混频器中频输出对5到300MHz输出频率进行了优化。多级中频放大器增益A〉50dB,可将峰值中频输出提高到-13dBm。选择-13dBm为输出功率是为了防止矢量网络分析器内部中频链路饱和,同时使矢量网络分析系统的动态范围最大化。根据所选用的毫米波矢量网络分析系统的情况,有可能不得不减小-13dBm的中频输出功率,以免毫米波测试设定控制器饱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