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日本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韩国所需的三种关键半导体工业原材料施行出口管制;8月2日,日本决定将韩国移出贸易优惠“白名单”,限制出口清单范围也在扩大。疑为报复,韩国政府8月12日决定,将日本剔除可以获得贸易便利的“白色清单”,该政令拟9月生效。
在韩国国内,由日本向韩国出口半导体管制带来的危机感正在扩散,动力电池产业可能也将受到牵连。据《朝鲜日报》报道,韩国动力电池产业界人士表示,若继续依赖日本动力电池原材料,韩国整个动力电池产业很可能会随着双方贸易战的升级陷入困境。
事实上,尽管日本和韩国都是动力电池生产大国,但是双方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依存度却非常紧密。尽管韩国的LG化学、三星SDI、SK InnovaTIon等企业作为国际动力电池巨头,拥有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但日本公司在一些重要的基础化学材料上占优势,韩国电池巨头在许多电池的原料上几乎都要依赖日本。
上个月,LG化学公布的第2季度财报显示,其生产电池的正极、负极材料内部自产只占20%,其余80%则从日本、中国以及其他韩国国内合作伙伴采购。除了正负极材料,LG化学电解液、隔膜的主要供应商也来自日本,如电解液由日本三菱化学、宇部提供,隔膜由日本东丽、宇部提供。
韩国另一动力电池——三星SDI,其电池隔膜主要由日本旭化成(Asahi Kasei)提供。当然,为实现供应渠道多元化,LG化学、三星SDI等企业还会从韩国本土企业,以及中国的部分企业采购电池原材料。
当前紧张的日韩关系已经让韩国电池企业警觉起来。LG化学CEO申学哲(Shin Hak-cheo)近日表示,LG化学目前还没有受到日本出口管制的影响,但不排除日本扩大出口管制项目清单的可能性。同时他还表示,LG化学正在为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准备。
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全球多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主流车企也纷纷布局电动汽车发展战略。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预计约为5700亿美元。为保持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上的竞争力,全球动力电池巨头正加速扩张。
像LG化学上个月发布了一个“未来5年动力电池规划”,计划到2024年将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销量从2018年的6.5万亿韩元(约合54亿美元)增至31.6万亿韩元(约合262亿美元)。据测算,届时其动力电池销量将超过300GWh。为实现该目标,LG化学在中国、北美、欧洲等地区开启了全球产能布局。
数据显示,目前LG化学是全球第四大动力电池巨头,排在宁德时代、松下和比亚迪之后,该公司在全球市场占有10%左右的份额,是多家国际车企的动力电池供货商。除了LG化学,韩国的三星SDI、SK InnovaTIon也都是知名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均在快速扩增。
在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扩张的关键时间点上,韩国和日本关系突然闹僵,无疑会对未来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原材料供应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日本限制电池原材料向韩国出口,可能会导致韩国企业动力电池生产放缓及新产能的投建,”一业内人士向电池中国网表示,“如果受此影响无法满足正在快速增长的车企订单,也许欧洲汽车制造商会寻找新的供应商。”
原料供应的不确定性也让韩国本土产业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周,韩国政府宣布,计划未来5年投资7.8万亿韩元(约合64亿美元)用于研究和生产电池、芯片、显示器、汽车等相关产品的原材料,以加强国内关键原材料生产商的实力,减少对日本原材料的依赖。
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也表示,LG化学、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必须设法确保电池生产原料的稳定供应,以保持它们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竞争力。
LG化学在巩固原材料的供应上也较为迅速。近日,LG化学宣布,将投资5000亿韩元(约合4亿美元)在韩国东南部龟尾市建立一家电池正极材料工厂。据悉,该工厂将于明年动工,产能规划为年产6万吨正极材料,预计将于2022年投入生产。此前,LG化学公司总裁Jeong Ho-young在其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LG化学计划将其内部自产的正极材料占比由目前的20%提高到35%,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的日韩贸易战中,中国上游材料企业将从中受益。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拉动,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成熟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已陆续进入国际动力电池巨头供应链。
梳理LG化学供应商就可以发现,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锂电设备供应商中都有中国企业。如国内的当升科技、杉杉股份是其正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是其负极材料供应商,新宙邦、天赐材料是其电解液供应商,星源材质、恩捷股份是其隔膜供应商,赢合科技、先导智能为其提供动力电池高端装备。
鉴于目前与日本的紧张形势,为确保未来渠道稳定,韩国一电池企业透露,其正在考虑从日本之外的国家寻找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以满足其快速扩张的产能需求,以及抵消未来日本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性。对于产业链比较完备,且具有成本、技术和规模优势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将更有竞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