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U原理及相关问题分析

MTU原理及相关问题分析,第1张

  一、MTU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Mtu即最大传输单元,全称为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是指通信协议的某一层上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字节为单位)。由于定义的模糊性,在此也介绍几个相关的名词,MRU、PMTU、MSS和JUMBO FRAME,供大家甄别。

  二、MTU涉及主要原理:

  1、常见网络的MTU值:

  IP网络以包为单位进行信息传递,那么,一次传送多大的包合适、多大的包最高效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之一。MTU就是决定在什么样的物理网络传送多大数据包大的事实标准,不同类型网络由于物理特性、发展阶段不同,其MTU的默认值也不尽相同,以下是摘录的各类网络及其默认MTU值:

  

MTU原理及相关问题分析,第2张

 

  对于windows *** 作系统来讲,其以太网网卡MTU默认为1500,但可以通过修改工具或修改注册表进行修改,但只能改小,不能改大,即只能修改为小于或等于1500字节。

  2、PMTU 发现过程:

  对于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来讲,如果应用穿过网络的MTU与PMTU相等,那么应用穿过网络的效率最高,或者说,应用通过主机网卡发出的最大数据包与PMTU越接近(指小于等于PMTU),应用穿过网络的效率越高,原因是有效的避免了分片和重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 *** 作系统支持自动发现路径MTU的功能,具体过程为:

  路由器接口上收到一个报文长度大于本接口MTU值的报文,如果该报文被打上不分片的标记,将丢弃本报文,并且返回一个ICMP差错报文,通知报文发起者丢弃原因。报文发起者将发送比较小的报文。通过多次上述报文协商,将得到对于某一个固定路径上的最小Mtu值,这个过程叫做“Mtu Discovery”[详见RFC1191]。

  了解了MTU发现的原理,举一个实例验证PMTU变化过程:

  

MTU原理及相关问题分析,第3张

 

  在上图所示实验网络中,由三层设备模拟PPPOE拨号,实现接入宽带IP网。三层设备上行以太网口默认MTU为1482字节。抓包结果显示如下:

  

MTU原理及相关问题分析,第4张

 

  将三层设备上行以太网口默认MTU改为1000字节。抓包结果显示如下:

  

MTU原理及相关问题分析,第5张

 

  3、“PMTU”发现存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上路由器或其它网络设备的配置的无法统一规范,某些运营商或网站考虑到网络安全和其它需要,有时会把ICMP报文过滤掉,此外,PMTU牵涉到主机、各类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这些主机和网络设备没有有效的手段实现PMTU的协商和交互,这样Mtu Discovery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应用正常运行,即实质上目前没有有效的手段来发现PMTU。

  互联网上的网络设备,遇到MTU发现报文或必须将IP包分片但DF设置为1时,路由器可采用以下任一种方式(从网上摘录):

  发送符合 RFC 792 中最初定义的“ICMP DesTInaTIon Unreachable-FragmentaTIon Needed and DF Set”消息,然后丢弃该包。原始消息格式中不包含有关转发失败的链路的 IP MTU 的信息。(导致PMTU无法正常发现)

  ? 发送符合 RFC 1191 中重新定义的“ICMP DesTInation Unreachable-Fragmentation Needed and DF Set”消息,然后丢弃该包。此新消息格式包含一个 MTU 字段,可指出转发失败的链路的 IP MTU。(PMTU可能会正常发现)

  RFC 1191 定义了路径 MTU (PMTU) 发现,它使得源和目的 TCP 对等方能够动态地发现二者之间路径的IP MTU,从而发现该路径的 TCP MSS。一旦收到符合 RFC 1191 定义的“Destination Unreachable-Fragmentation Needed and DF Set”消息,TCP 就会将该连接的 MSS 调整为指定 IP MTU 减去 TCP 和 IP 报头的大小。这样,在该 TCP 连接上发送的后续包就不会超过最大大小,无需分段即可在该路径上传输。

  直接丢弃包。直接丢弃需分段但 DF 标记设置为 1 的包的路由器称为 PMTU 黑洞路由器。

  总之,PMTU的不可发现性,导致因MTU问题引起的应用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情况时有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53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3
下一篇 2022-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