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速途网络副总裁、网道咨询总经理,社会化营销危机公关首席专家,亲历并指导了多个中国互联网危机公关成功案例,对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品牌舆情、声誉管理,有多年的实战 *** 盘经验。速途网络:旗下有速途新营销和速途科创空间两大事业群,在品牌传播、数字互动、粉丝运营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2019年开年以来,腾讯“炮灰门”、拼多多被“薅羊毛”事件、“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事件等等,各类品牌危机陆续上演,应接不暇。“3.15”公关大考还没有到来,“危机”的大戏似乎已经变成了“新常态”。
每逢“3.15”前后,“危机公关”一直是一个企业关注、年年都有新标本的话题。
危机是啥,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关卡。但大多数企业只是看到了“危”,并没有看到什么“机”,于是,每逢大考,品牌的掌门人也不惜亲自扮演救火队员,拍马杀到,四处灭火,甚至提前公关展开“防范”。
但你会发现,这样的“危机公关”的套路,大多失灵了。
不成体系的公关玩不转
社会化媒体超级发达的年代,品牌因为对公众的沟通不当引发的“危机”也会随时爆发,突发性、持续性的特点尤为显著。
早些年间,公关大多不是一个独立部门或决策机构,多是挂靠在市场、品牌、甚至产品部门下的附属。随着近年来企业面对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急迫,公关的角色由一块到处搬的砖,变成了老板需要的万金油、灭火器。
极端一:不少企业在选择公关人员的时候比较盲目,摆弄过两天新媒体,运营过几个公众号,就敢拉来做公关。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未必是天灾,反而是疏忽造成的“人祸”。当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决策人又希望公关变成万能的:“屏蔽负面信息,引导舆论方向,道得了歉,搞得定媒体”。
极端二:有的企业会说,我们是技术驱动的企业,不需要公关。这种认识对不对?肯定不对,有这样片面的认知,可能跟企业发展的阶段有关。
改进案例一:
有个知名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找到我,希望能够深入聊聊,看他们在公关方面有什么欠缺,不聊不要紧,一聊还真吓一跳,感觉在公关方面完全是白纸一张。这对于一家即将赴美IPO的企业来说,简直是不能被原谅的。
在他们眼里,公关分为三部分:老板、集团品牌、产品。三部分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协作,这就存在很大的隐患。好在他们听得进去建议,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很快就协调内外部资源改进,调整内部协作,使得公关方面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他们首先是打通了过去的部门壁垒,负责集团公关的品牌部开始统筹协调,原本独立运作的产品公关,在保留原有下沉的工作作风的基础上,统一配合品牌推广方面的内部需求。而负责老板个人包装的团队,也会更加关注了解集团品牌方面的动向,适时通过老板这面旗帜为品牌、产品形象赋能,起到了显著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相互依托,又有彼此借力,协作机制在日后的关键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进案例二:
还有一家企业也是在启动上市的一年前找到我们,提出了规避企业风险的需求。我们根据具体需要为他们制定了8个大项、76个小项的内部舆情培训手册。上至公司领导人私人问题,下至第三方合作伙伴引发的企业风险,全面覆盖,查疑补漏,从源头上杜绝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上述的两家企业后来都顺利在美国上市。而他们现在的舆情也相对稳定,这与他们重视公关、合理部署、有效建立了内外部协作机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的总结是:舆情管理变成新常态,公关体系化更能应对自如。
华为式公关,你为何学不会
华为式公关看上去很美,一般企业却学不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