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C(中国市场情报中心)最新发布:光伏产业分布趋于分散,而不是趋于垄断 在光伏产业的大规模波动中,光伏发电上网补贴属于政策性因素,而经济危机、技术进步及产能扩张造成的太阳电池价格的下降等则属于市场因素。这两种因素混合的作用使得太阳能发电产业不同于其他的完全受市场经济规律控制的产业,也不同于一些完全受政策控制的产业(如煤炭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成长的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是十分特殊的,而且也在不断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
比较2005年至2010年世界前十大光伏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从中可以令人惊奇的发现两个很大的变化:
其一,世界前十大光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变化非常巨大,在2005年世界前十大光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72.8%,而在2010年只占39.8%。
其二,前十大光伏企业各自所占市场份额的差别也在缩小,在 2005年第一大光伏企业日本的夏普公司占了全世界产量的24%,而最后一名SolarWord只占2%,两者相差12倍。而2010年世界最大的企业 First Solar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8%,最后一名台湾的Gintech所占市场份额为2.4%相差不到2.4倍。我们将2005年到2010年间每年世界前十大光伏企业总和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化绘于。
从中可以看出前十大光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在逐年减小,只是近三年在逐渐趋缓。这样的现象表明整个光伏产业在规模逐渐扩张的同时,竞争变得更加充分,垄断性在不断减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表明,单一的光伏企业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难度变得非常大,因此这些企业在达到一个产能台阶后很难再进一步扩充规模,也因此才有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小,在总规模中所占比例也逐渐萎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其结症正是源于光伏市场的波动性。
太阳电池制造商的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如此大的产量所需的流动资金量就非常巨大,但是这样大量的销售额却是很单一的产品,最终出货都是太阳电池组件,市场也相对单一,因此这样大的销售额都受单一市场规律的控制,一旦欧洲光伏市场出现波动,公司整体就会陷于停顿,而一旦因市场不畅造成库存增加,资金无法回笼,企业将很难应付。而且越大的企业越难支撑。
2010年世界光伏产量第二名无锡尚德公司产量为1585MW,按2010年销售均价大约每瓦15元人民币,全年产出约238亿元,这就要求每月产出19.8亿元,如果一旦市场出现突然变故,销售不畅,像这次欧洲市场的突然变动,造成中国产品的积压,那么企业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即使是能从银行贷款,其财务成本也大得惊人。
据报道晶澳公司 2011年要将产能扩张到3GW,我们认为其风险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按照每瓦12元人民币计算的话,每年产出360亿元人民币,每月产值平均达到30亿元,如果一旦出现市场端或硅料供应端的问题,公司的财务状况将会迅速恶化。
纵观从2004年市场启动以来,光伏产业总是在各种波动中发展的,开始时市场很好,但是硅材料供应不畅,企业要交预付款;后来出现经济危机,市场又出现问题。经济危机、政策变动使得产业的波动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使得企业很难做的非常大。
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人们总认为企业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大。但是目前太阳电池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这样的规律或许未必一定适用。此次在欧洲发生的光伏市场的大幅向下波动,许多人认为会发生行业洗牌,很多小企业会倒闭,而大企业是最终的胜出者。笔者认为很多小企业的倒闭将会成为现实,但是大企业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虽然大企业不至于倒闭,但是在危机过后我们看到的产业格局将会是集中度的进一步分散,行业竞争将会更加充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