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四家单位发放了5G牌照,自此我国开启了商用之路。虽然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但是社会对5G的热切期盼早已沸腾。从最高层到监管层,再到部分行业内厂商,亟需5G释放新的发展红利来解渴。5G开始商用之后,4G的红利还剩多少,运营商还能吃多久呢?
一、4G用户增长还有多少发展空间
就在上周,三大运营商都公布了其5月份月度经营报告。毫无意外,移动电话用户增长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中国移动仅有52.3万户的净增,中国联通的净增甚至不足两位数。
4G用户净增总体较为平稳。特别是在上个月短暂负增长之后,中国移动满血复活,4G用户出现了月度超高净增长。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延续了自年初以来的相对平稳表现。
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人口总数之后,虽然在全网通手机终端和不限量套餐的双重刺激下,通过“卡槽”概念发展了大量新用户。囿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限制,这种通过“卡槽”获得的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一方面是移动电话用户的缓慢增长,一方面是4G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然而即便如此,运营商还有超过3.5亿的移动电话用户尚未转化为4G用户,占比超过22%。3.5亿户的非4G用户,为运营商提供了巨大的转化空间,这将是5G初期运营商经营重点之一。
二、对用户的流量激发还有多大余地
2017年以来,三大运营商都发展了大量的不限量套餐用户。直到现在大流量套餐仍然是运营商督促用户进行套餐迁转的目标。通过大流量+大视频激发用户流量需求已经成为运营商的普遍做法。
仅中国联通一家以腾讯王卡为代表的B2I2C套餐用户就超过了一亿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然而即便如此,数据显示中国联通流量经营并不乐观。一季度的经营数据显示,中国联通流量同比增长仅为80%左右,不但远低于去年同期,而且也远低于一季度的行业平均值和友商水平。
另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不限量套餐用户,其套餐多数处于不饱和状态。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当月,用户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7.32GB。其中不限量套餐用户DOU高于一般套餐用户是必然的,而且也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然而,即便是最便宜的大流量套餐也是10GB后限速,多数不限量套餐已经是20GB,甚至40GB后限速。如果用户套餐内的流量用不完,或者说套餐的饱和度比较低,那么运营商通过流量套餐溢出获得额外收入的期望就会落空。
经过今年年初以来4个月的发展,用户的DOU增长不到1GB,低于去年9月到12月的增长幅度。这种一点程度说,既说明了运营商流量刺激不到位,当然也为后续的流量刺激提供了空间。
三、自建内容还有多大必要和前途
对运营商来说,减少不饱和套餐用户数量和占比,一方面促进了用户DOU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也为获取套餐溢出价值提供了便利。如果用户DOU难以提升或者提升不够明显,那么运营商仅仅靠基本套餐是不容易实现收入增长的。
提升用户套餐饱和度,我们相信运营商早已经开始了行动,只是在当前内容和生活应用被BATJ等互联网大佬把持,以及缺乏杀手级应用刺激的情况下,运营商的套餐饱和度提升必须从培育自有内容资源开始。
其中的原因实际上非常简单,BATJ虽然把控了内容资源,但是其资源是向所有运营商开放的。对运营商来说,谁都无法形成对公共资源的垄断性经营,如此以来必然导致内容缺少差异化,最终对用户的吸引力下降。
即便在5G时代,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且5G初期最可能率先成熟或者首先爆发的就是视频内容领域。从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推断,未来5G人与人通信的主要竞争点就在内容领域。
在自建内容方面,中国移动已经走在了前列,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移动旗下咪咕公司的内容经营虽然尚无法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土豆等直接竞争,但是其综合实力已经不容小觑。特别是在体育视频领域,中国移动的签约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已经逐渐成为热门流量主。
四、靠融合还能否提升用户价值
监管层要求11月底前在全国实施携号转网。虽然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通信行业的具体体现,但是对运营商来说用户的变动就意味着增长的不确定性。
在网络和业务同质化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运营商用户服务的差异化越来越小。考虑到持续开展的提速降费,以及运营商的流量激发不够导致的用户流量增速不足,单靠流量等某项业务已经不足以支撑营收的增长。
融合发展即便是运营商的被动选择,也确实为其度过当前缺乏增长动能的难关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固网家宽的大融合,以及开展的V网、终端、新业务等签约都为用户价值提升提供了契机。
另外,未来5G市场将是面向垂直行业应用的市场。以ICT为入口,加快政企市场用户拓展和信息化产品发展,也可以为运营商带来4G用户和业务增长。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已经将网络建设重点转向5G。在基于5G技术的增收动能确立之前,运营商还需要不断深挖4G潜力,并最大限度变现4G网络价值。4G的红利虽然已经所剩不多,但是在5G商用初期的相当一段时间还是主要的增收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