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比特币的诞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日,一个化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之后,在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亲手创建了第一个区块——比特币创世区块,并获得了系统自动产生的第一笔50枚比特币奖励,第一枚比特币就此问世。
而现在,我们对比特币最直观的认知就是——它真的很值钱!可是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究竟为何而生?这就要从它的诞生背景开始讲起,所以今天就挖掘一下比特币诞生前的时代背景,讲一讲,那场史上最大的金融灾难——2008年金融危机。
艰难!2008金融危机始末
想要说明白2008金融危机,就不得不提到美苏争霸,当年苏联无节制地发展军事,耗尽国力最终解体,美国就进入了一家独大的局面,直到2001年发生了飞机撞大楼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它的霸主地位才被撼动。以这次恐怖事件为开端,美国经济接连在IT行业受到打击,经济开始衰退。
当年的美国领导人正是那个“身穿牛仔去演讲,人送外号智多星”的小布什,他可不允许美国经济在自己手上毫无政绩,于是先后对外发动了塔利班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2003)来刺激需求,对内出台了一堆经济振兴计划,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土地政策”——“人人皆有房住”。
在当时的美国,原本很多人是买不起房的,他们甚至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尽管贷款在美帝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贷款,因为许多人的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
为了把这些人转化成给国家持续贡献生产的房奴,小布什说服国会通过相关法案,使银行能够向信用低的用户提供贷款,这些人被称为“次级贷款者”,而这一事件也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伏笔,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次级贷款”。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盛状:
“想过好日子吗?买房了解一下?”
“什么?积蓄不够吗?贷款啊!”
“你没工作?信用额度不够吗?没事,我知道有家贷款公司要求没那么严格!”
“不仅提供零首付,还有低利息!”
“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前两年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再说了,有了房子这么大一个固定资产在,还怕啥?你看现在房价涨的那么猛,两年后就算你啥也不干把房卖了,不仅白住了两年,还能大赚一笔啊!”
“别犹豫了,俗话说得好,买涨不买跌,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别跟我提风险,我美国人民对未来就是这么乐观,这么便宜的钱,不借白不借啊!
果然该政策施行后,美国的GDP出现了新的增长动力,至此房地产行业泡沫已经被鼓吹起来。
而贷款公司们当然看到了这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钱都贷出去了,房也卖出去了,总得收回来才行啊!于是,贷款公司们毫不犹豫地把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行拖下了水,让他们想办法!
资本市场都是逐利的,当面对巨额的利益时,华尔街自然心动,也加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富运动之中,于是房地产泡沫从信贷市场,又传递到了资本市场。
到了资本市场这里,玩法就更加复杂,资本家看到了其中的风险,就将风险均摊到了每个人的头上,让所与人一起为此买单。
整个过程十分简单:次级贷款被金融公司打包出售,合法合理,比如我有一笔100万的贷款,十年收息20万,我要把这笔贷款用102万转让给别人,因为我急需102万的现金,于是另一家金融公司就很高兴地买了下来,反正我现在不用现金,不如换成一笔长期回报的资产,于是一方拿钱,一方拿权,大家都很满意。
然后获得这笔贷款的金融公司还有更多的点子,能够把这笔贷款玩出花儿来,它将这笔贷款“证券化”了。
也就是说,它把这笔贷款分成了一万份,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这笔贷款的证券化商品,这笔贷款又再次以更低的门槛进入了市场,加之金融巨头联合各路“经济学家”、“教授学者”、“投资大神”等等鼓吹,商品瞬间走空。
而他们为了防止大家同时违约,还对投资特权、地区等条件进行划分,来分散风险,最终实现了让风险“从哪来,回哪去”,让这笔贷款改头换面进入寻常百姓家,你欠的债最终还是你买单,而我中间商赚差价,无风险,纯利润。
这类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高盛、摩根等,作为世界金融巨头,他们成功地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将这些产品以及后来衍生的更加复杂的、设置更加精密的证券、基金等产品推广到了全世界,这些资产被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又重新买了回去,买与贷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由于次级贷款利率仍是较高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支持这种贷款模式,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账目上的数字已经越来越大,而实际生产出的价值却依旧如往日,当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候,整个美国的房价同时下跌,但是那些依靠次贷买房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把房子抵押然后借新钱还旧债了!
一瞬间,人人违约:“不是我们想违约啊,是我们真的没钱,我们能把房子还给金融机构,可就算我们搬到大街上住,可是我们还是没钱啊!”一批房子烂在了金融机构手里,钱却越来越少了。
到了2007年的9月,曾经的贪婪被恐慌情绪取代,大批量的购房者因断供违约,导致房贷公司资金链断裂,雪球越滚越大,大家手中都没钱了,都开始抛售自己手中的资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导致连黄金等资产都无故躺q,进而引发整个金融行业的资金流动性下降。
现金被耗尽,就连银行自身都岌岌可危。人民不再相信权力机构、金融机构,因为正是他们将人民推向深渊。直到2008年9月15日,拥有巨大商业地产的雷曼兄弟迎来了大厦倾倒。
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一时市场负面情绪达到巅峰。华尔街本身是没有实业生产的,他们唯一可用来当作筹码的,只有“信誉”二字,可那时,还有谁是比华尔街的大投行们更不可靠的吗?而美联储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袖手旁观的行为更是断送了民众“有人护短”的念头:连五巨头之一的雷曼兄弟都得不到救助,更何况平凡的我们呢!
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转不周,一时间所有的资金链断裂,谁也借不到钱了,而已经证券化的次级信贷早已被卖往世界各地,华尔街作为世界规模的金融中心,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一时间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受到了损失,活下来的都缩紧了信贷,猫在一个地方耗日子,再也不敢给人借钱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没钱了!它们的账目也许并不空虚,但是我们已经看不到现金了。
美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想出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办法:“印钱”,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元的数量急速上升,而因为美元霸权的原因,整个国际体系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工具,美元泡沫的加大,造成的结果就是,全世界一起帮美国还债,所有的东西都在贬值,金融危机从美国扩散到了全世界。
最终导致的也是2008年实体经济的崩溃,人们不愿意再买东西,更别提投资了。没有消费,哪来的刺激生产?整个经济体系都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一场世界级别的经济危机。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世界巨头制定的游戏规则,玩的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真金白银。有人说本次经济危机可以归咎于金融巨头们“无穷无尽的贪婪和对风险的蔑视”。
无论如何,当大家都蒙受损失,他们依旧生活富足,失败一次还可以东山再起;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次的冲击已经足够让他们倾家荡产,无法喘息。可是在他们制定规则的时候,极度集中的权利之下,没有一个人有话语权,我们使用的货币能够瞬间变成纸一张,不再具备任何效力。
规则总是少数人制定的,却要求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去执行,我们所使用的法币作为承载价值的穿插在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但它其实充满了政治性,因为它一定会受到第三方势力的干预,一旦他们有任何决策上的失误,所有人都要跟着遭殃。
在那样的背景下,比特币作为一种非政治性、非中心集权的法币体系的替代方案而出现了。
创造:比特币——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
“银行倒闭、紧急救援、政局动荡都是比特币被采用的推力,你的钱交给银行保管,可是如果它们不能够被信任,你还能指望什么?”
比特币出现在2008年,其设计本身就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首先它想要实现的就是去中心化——分离货币与权力。众所周知,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中留了言:“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中本聪借此阐述了他希望用比特币取而代之的、千疮百孔的金融系统。“点对点技术”意味着价值在世界上的流通终于不再被传统的第三方信用机构插手,比如中央银行和政府,他们时常滥用信任,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对经济进行干预,例如货币超发或是出台某些政策,被认为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
比特币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中央信用的货币体系垮台的解决方案。
再者,比特币具有中立性和不可篡改特性——它能打破由第三方全权做主的局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会发现金融机构对整个事件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从这一角度上看来,中心化的货币更加不安全、更加容易被 *** 纵。
除去黑客进攻等能够将系统全部击溃的不安全性,第三方本身也带有自我立场,比如它们在结构上必须具有政治性——它们完全可以在不通知你的情况下访问你的资历,也可以迫使你遵守他们新出台的规则,就好像法币的印刷数量,或是某一个金融产品的规则。
而比特币不一样,它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已经经历十年以上的增长时间,除去最初的日子,其余时间都没有任何一个中心化的机构为其掌舵,它是完全自由的、被所有人共同维护地发展着。它时刻都在经受黑客攻击并且始终在获胜,它从未屈服于“社区争斗”或是任何强大的利益团体和可疑角色,在这个体系里,决定权永远掌握在大家手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最终,比特币是价值存储者。它的总量恒定,理论上极其稳定,不会发生通缩(当然我们不能以它现在的价格起伏来定义它的价值,目前比特币还没有被当作支付手段流通,而仍旧被当作一种金融衍生品),而法币相较起来就脆弱得多了。
比特币诞生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它让人们看到了完整的独立货币制度的重要性并最终付诸行动,这是它伟大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