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当年的VR以及虚拟货币一样,人工智能成为了目前地球上最为热门的概念,似乎各行各业只要搭上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市值翻番上市敲钟就已经近在咫尺。
Real Investment Advice专栏作家David Robertson指出,整个市场对于人工智能的泡沫还没有足够的警醒,一系列相当愚蠢的行为甚至会使得真正取得突破的进展被人们忽略。
人工智能的浪潮也离不开热钱的推动,根据StaTIsta 2018年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市场仅占全球的12%,但随着政府支持、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涌入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领跑者。(详见:誓要“2030领跑全球”的AI产业,“领头羊”已经成型)
(2018瑞信精选中国智能领域独角兽,来源:瑞信)
“明星效应”逐渐冷却
David Robertson指出,目前这波人工智能热潮主要发源于IBM 的沃森机器人夺得问答节目冠军和Google的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开始。随着特斯拉、Waymo等公司的自动驾驶产品进入市场,“AI in万物”似乎成了消费领域的“圣经”。
但“明星概念”融入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坎,而人工智能面对的这一道似乎特别高。
美国巴布森学院杰出教授Thomas H. Davenport在哈佛商业评论2018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2013年全球享誉盛名的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启动了一项“登月计划”(moon shot),旨在利用IBM 的沃森认知机器人来诊断和提供一系列癌症的治疗方案。这个计划在烧掉6200万美元之后,于2017年被搁置。
不过这个项目也不是一无是处,这家医院的IT部门已经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患者的家属推荐合适的旅馆,判断哪些患者在支付账单时会有困难,以及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日常的IT问题。
更糟糕的是,许多标榜人工智能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在产品中使用人工智能。
在今年伦敦风险投资公司MMC的全球人工智能调查报告中,他们调查了欧洲13国的2830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后发现,接近40%的公司所标榜的“人工智能”与公司价值没有“实质性关系”。
MMC的研究总监 David Kelnar今年3月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表示,许多人心目中的人工智能公司也许和真正的人工智能并没有关系。
人工智能概念被“过度消费”
David Robertson认为,目前这波人工智能泡沫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而利用神经网络帮助选股的尝试在1993年就已经出现。
专注于人工智能行业的畅销书作家MarTIn Ford在他与一系列该行业领军人物的采访中(收录于Architects of Intelligence)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许多AI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心与大众媒体中描述的并不一样。
最好的例子就是近期常常见诸报端的“强人工智能(AGI)”:AI将会达到与人类同等的智慧,甚至比人类更聪明。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的Geoffrey Hinton在书中提到,他并不认为整个行业将会向单一、通用的方向发展。哈佛大学自然科学教授Barbara Grosz表示,强人工智能并不是正确的方向,即使是作为远期目标也会对于研究造成干扰。
Barbara Grosz教授指出,最好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内,它的作用更多是团队中的有力成员。
David Robertson表示,以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案例来说,虽然最初的项目对其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但最终它依旧在提升患者满意度方面起到了作用,这正是目前人工智能实际能落地的部分。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离不开大量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投资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时间才能撇去注定要破灭的泡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