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领域,有专注于数字货币扩展价值影响力,带有较为浓厚金融属性的“币圈”;有以技术极客标榜,比拼研发能力和应用落地能力的“链圈”;还有藏身于深山峡谷或者大漠戈壁,在电费与币价之间赚取利润的“矿圈”。
这三者虽然存在着当今社会所谓的“鄙视链”,但实际上互相依存。
1. 币圈、链圈、矿圈,分久必合
这三分天下的源头虽不是“黄巾起义”,却是有“数字黄金”之称的比特币。
在比特币的设计中,矿圈中的矿工,顾名思义,扮演的是支撑起这个系统的劳动人民的角色,巧妙的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愿意来参与劳动。
链圈中的开发者们则致力于将比特币接入到各种消费、支付、娱乐的应用场景当中,让比特币与生活发生连接。
币圈的玩家则通过持有、炒作、借贷与衍生品享受着投机的喜悦和悲凉。
当比特币的三个圈逐渐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时,碰到了现实社会的制度边缘,随着监管的出现,三个圈逐渐分裂。
从2013年央行对数字货币的定义,到2017年9月4日禁止ICO与清退交易所,再到近期工信部清退数字货币挖矿的征求意见稿,中国大陆不断地尝试着将“链圈”单独剥离。
但三者之间的连接,并未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反而再现了融合之势。
如何将三者更好地融合,或许是区块链发挥大规模价值的关键。
2. 缺乏场景的炒作,与缺乏激励的应用
以太坊所带动的ICO,毫不避讳地说,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融资工具。但通过发币完成融资后的项目,却难以在以太坊平台上,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场景。
另一方面,避开了金融属性的链圈,则不停地在联盟链基础上进行着各行各业的应用试验,由于缺乏激励,使得区块链应用越做越重,区块链技术公司逐渐成为了业务系统外包商。传说中“用户即股东”的理想,由于底层设计上的缺失而难以实现。
不同于比特币作为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单一应用场景,ICO所构造的应用场景琳琅满目,但以太币所起到的作用却仍然是比特币一样的价值转移,因此应用与激励的脱节,导致了空气币泛滥成为必然结果。
在信息互联网阶段,已经有这么多企业成长到这个阶段,是基于互联网架构上应用上的创新,以及结合其它技术。在商用化的过程当中,完全有可能由于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的进一步探索、垂直领域的进一步深耕,在未来几年把区块链商业价值在更多行业当中体现。
区块链的存证应用,可以说是最为简单低门槛的应用场景,却也成为了除了比特币价值传递之外的首个落地应用场景。
3. 从简单落地场景起步的阶梯式发现
我们接触了各种行业、各种客户、各种类型的场景,有政府的,有监管的,有金融的,甚至跟物流有关的,跟版权有关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典型的客户、典型的用户就这么几种类型,就这么几家。他们大都是为上链而上链,最终并没有真正提到商业落地或者商用化的价值。
我们发现有一些项目或者有一些客户有共性。
比如食药监总局,想要做的无非是如何把产品,某一个药品的配方,在申报药监号的同时,和最后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应。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监察,往往是地方的药监体系派调查员去调查。但调查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需要上交所有的原始数据档案,就无法保证这些数据会不会经过地方调查员,流到竞争对手当中,所有的药企可能就不太配合做这个东西。
我们选择的点是什么?就是在申报时候,药品类目数据的关键字段、关键文件和批文的哈希值放到链上,最后下面地属的验证者或者说监察机构,只要看这些东西和当时的审核是否一致就可以了,保护了商业隐私。
此外,我们还和法院、地税、保险等场景进行了合作。总结下来,就是存证的应用,其实写个hash到链上,完成存在性证明,非常简单。
但真正适用到现在规则,最难的点是跟现有的规则相匹配,因为不是所有的存证都能作为一个有效的证据,前段时间也有案例,因为中间的不严谨性,被最高院所驳回。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区块链所构建的技术公信力,是最后造成可信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数字资产,我们仍然需要借助中心化的国家公信力,像公证处,专业的公信力是司法鉴定中心,因为他们所提供对区块链技术的解释和留存的解释,跟我们作为一个技术提供方做一个技术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角度。而法院在做这个判例之前,与其相信我们本身的技术提供方,更愿意相信第三方的机构来解释这样的东西。
所以其实一个技术真正落地,所需要的其实更多是三种不同力量的结合,技术公信力、国家公信力和专业公信力的结合,才能形成这样的判例,形成可信的社会基础共识。区块链所提供的,就是把这种线下或者中心化和中心化体系之间的共识机制,或者处理问题的机制,更为简化地、持续有效地做发挥,让整个体系性的成本降得更低。
以价值传递作为单一应用场景的比特币,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面临合规与监管的边界。
区块链在商业应用过程中,与现有中介化机构之间的融合,是技术大规模适用的必经之路。基于区块链之上的应用系统易用性、专业化程度与区块链底层的设计一样重要。区块链在各类商业化场景中的作用,在于将多方的协作模式赋予了跨时间的稳定性,公证处、鉴定中心、法院、律师也因此能够在电子数据保全这个场景下各司其职,将原本集中在一处的责任和价值与其它各方进行分担,而将电子数据保全这一场景的使用门槛降到了最低。
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如果一个数据,我不知道怎么用它,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我也无法知道它从哪里去,那么这个数据的流动就会受到限制,可能就会形成数据孤岛,很多大量的数据无法在合规的框架下进行使用。
4. 跨域连接中的多样性需求
区块链真正的价值是跨域跨行业的数据流动,或者从政府端往金融端,从金融端反过来往政府端数据流通的基础上,如果你只是靠点对点或者基于公司本身做一个对接,其实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并且普及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区块链最基础的一层只需要保证链的稳定性、账本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在底层,我们仍然选择最为一种最为开放性、最为广泛的共识,去维持这套账本机制的有效。
所以SimpleChain的基础共识、主链共识就是PoW的共识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的是基于锚定节点的共识选取,并且在共识基础上选取主链和跨链的交易,能够连接更多的场景。
这个可以叫做子链,也可以叫做侧链,也可以叫做Layer2。这种分层的技术结构是现在整个公链领域的技术共识。基于这样的技术共识,我认为在技术层面其实有更大的发展,因为大家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其实后面在各自的公链当中,其实做的是更好的连接,把区块链的网络连接起来,才能在上面连接各自擅长的场景。
在服务中国保信、浙江地税、广州市信息化服务中心、交通部路网中心等客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块链在数据交换中起到的作用。
多个参与方通过透明可验证的区块链机制,各自分担数据交换过程中的确权、授权、追溯、结算的责任,让数据交易的门槛得到了降低,也让数据的流动不再处于或孤岛隔离或垄断滥用的极端摇摆之中。
但同一套机制显然只能针对性地解决一个场景中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前大多数应用场景都被限制在了各自的联盟链当中。
在单一结构的区块链上,可扩展性(性能)、安全性、分布式程度(去中心化)的三难困境不可能被打破,而互联网的发展又告诉了我们,广域网的价值要大大超过局域网,因此跨链交互的实现才是区块链真正产生应用的里程碑。
也因此,SimpleChain选择了主子链的分层结构,让子链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纵向定制自己的机制,达到可扩展的目的,而主链则以安全、稳定、去中心化为子链之间的跨链连接,以及SimpleChain与其它公链之间的跨链连接,构建可信的桥梁。
区块链业务,前期的沟通成本非常高,因为一旦机制固定下来,相应的可更改再做的灵活性就会有限,其实这就是灵活速度的成本和一致性安全程序价值的平衡。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业务系统中真正用得到区块链点的可能只占1%,但这1%是真正能够撬动99%的业务场景。
这1%的区块链,就是更好地把SimpleChain这种类型的公链做得更为扎实,把上面的开发者平台做得更好,能够让更多的垂直领域开发者加入进来,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用擅长的技术做中心化的迭代,让这个东西在用户面前根本感知不到区块链的存在,我认为这才是整个商用落地最重要的点。
5. 币圈、链圈、矿圈,简单上链再融合
通过主子链的分层设计,我们让“矿圈”的矿工重新回归到了SimpleChain的主链上。
PoW的SimpleChain主链,目标在于以更好的用户体验,更低的使用成本,让更多的普通人成为SimpleChain主链中的一员。我们设计了SimpleNode作为普通C端用户的入口,简便地实现电脑及节点的一键挖矿功能。挖矿所产生的SIPC则将作为发起子链,及子链运行中获得主链支持所需消耗的资源。
“链圈”的开发者们通过使用SimpleChain的开发者平台,能够在不需要理解区块链底层代码的前提下,直接部署适用于自己所熟悉的商业场景的子链,并且选择参数构建符合需求的共识机制。子链的搭建和维护则更接近于当前“链圈”开发者所熟悉的联盟链架构,从而满足连接各类应用当中所不可忽视的中介方的作用。
SimpleChain所承载的跨链机制,还允许了不同公链之间的原子交易的达成。
因此更多的数字货币价值能够通过跨链的方式在SimpleChain和其他公链中完成价值的流转,“币圈”也不再被限制在某一种单一区块链原生资产的投机当中,而是将价值导向市场机会密度更高的公链、子链当中。
当然,扮演数字与现实世界之间价值交换大门的仍然会是中介化的金融机构,也许也只有让这些金融机构与社会公信力组织作为子链参与到数字世界的价值流通当中,才能真正走出币圈的合规道路,让币圈成为健康、可持续的区块链生态价值指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