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光伏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但是随着欧美需求的疲软,光伏制造业“扩产潮”所带来的巨大产能过剩,已经形成了悬在我国光伏产业头顶的“堰塞湖”。未来扩大内需,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将是国内光伏产业走出严冬的现实选择。但由外到内,成功几率有多大?
光伏企业必须转向国内市场已经是共识,但巨大的产能国内能否消化掉?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此表示乐观。
韩晓平表示,中国这么大,是完全可能吸收这些产能的,尤其是城市里的大型商用建筑,它的电本来就很贵,现在给太阳能的标杆电价是1.15元,如果这个价格用在商业项目上,商业用电远高于这个价格,不用任何补贴,他们都会很积极的用。
韩晓平还认为,如果政策配套,我国的屋顶太阳能发电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国家能源局正在做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办法,这个政策一旦能够突破的话,未来中国的市场空间会非常大。因为现在放眼看去,我们的城市几乎看不到屋顶太阳能,欧洲的屋顶利用率很高,国内如果把这块利用起来的话,会产生相当大的市场。韩晓平认为,目前国资委对电网公司的考核指标应该向太阳能发电倾斜。
首先要解决上网问题,而上网问题还要解决电网公司的利益,国资委不能仅仅是要求电网公司每年完成多少量,增长多少,简单的按照GDP的方式来进行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觉得各个部委也要改变思路,把它作为整体利益和国家战略来考虑,让这些公共事业型的电网公司把这些事情当做自己的工作,完不成的话可能奖金会受影响,帽子会被摘掉,只有这样它们才有积极性。
根据规划,明年有望成为国内光伏发电大规模启动的元年,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虽然光伏产业未来将迎来转机,但这也不意味着企业的日子会好过,消化过量产能会经历一个两到三年的过程。
林伯强表示,这段时间对之前过分依靠国外市场的企业是一个打击,但这个打击不完全是坏的,它可以使这个产业有一轮淘汰的过程,把弱者踢出去,强者留下来,整个行业会比较健康的发展。
林伯强说:“其实现在问题还不完全是上网电价,关键是咱们的清洁能源分布都在东北、西北地区,这些地方是没有市场的,长距离运输以及对电网稳定影响的这部分成本,目前是没有什么说法的。目前所有补贴都是补贴发电侧的。
不过在寒冬中,也有好消息,从2012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将提高一倍到8厘/千瓦时,按照这个标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征收将超过380亿,这有助于增加电网企业采购积极性。钱的问题解决了,政策面依然需要进一步理顺。林伯强建议,还需要考虑到电力运输、调度侧的积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