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代表之一,物联网技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指出,全球物联网产值到2021年将高达8000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亚洲。中国物联网市场的价值将高达200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25%。此外,中国市场的一大特征为,“工业物联网比区块链基础应用平台的价值更高”。
在中国的工业物联网发展中,人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业物联网的概念可能会吸引青年人才再次进入工业领域。
人才缺口
对年轻人来说,工业似乎不再是最吸引人的求职行业。
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2%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或农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更早之前的一份大学生就业行业调查中,12个大学生比率超过60%的行业均集中于政府机关、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而大学生比率低于10%的19个行业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及其他工业。
根据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显示,2014年中国主要就业人口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02年的21%缓慢上升到2014年的30%左右。这项研究综合人口普查资料指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就业人口在第二产业中的比例在上升,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就业人口在第二产业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就业人口产业分布及变迁 图片 | 《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最缺的是高技术人才,而且这个缺口还在逐步扩大。目前,中国的总就业人口约为7.76亿,其中技术工人为1.65亿,而其中高技能人才为4700万。
寻找“痛点”
想要鼓励年轻人走近工业,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痛点”。《工人日报》、半月谈网等媒体最近都进行了相关走访调查。半月谈网的记者走访了多个省市了解工人情况,指出在许多工业企业,普通工人收入低、待遇低、尊荣感低、存在感低,这些原因让年轻人远离工业。《工人日报》的记者走访了17家建筑工地,发现“年轻人”这个词在工地上“特指40多岁的工人“。在放弃工地工作的年轻人中,有些人是出于安全和收入保障的考虑,有些人则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工业物联网确实有望带来一系列改变。工业物联网的范围覆盖智能制造、城市运输、物流仓储、建筑等多个领域,集合了传感器、信息网络、数据安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
以“物联网港口”为例,这个概念包括利用传感器、GPS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来采集港口的物流信息,通过互联网把陆路客货运输、港口码头作业、堆场仓储作业、物流装备等港口物流系统有机整合起来,为口岸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提供各类监管和生产信息。在此前的研讨会上,嘉宾们讨论了全球著名港口南加州洛杉矶港的经验,该港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对集装箱、轮船、卡车和火车运输进行优化,企业与港口之间便利的数据交换能够减少人力投资和碳排放等。
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年轻人就有机会接触一系列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绝非“乏味枯燥“的厂房生活,这些积累的经验对于他们的职业成长也大有裨益。
此外,如前文所述,物联网在全球市场有广阔前景,而中国的表现尤其突出。中国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近7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美元, 2021年全球联网设备将达到280亿台,其中160亿台与物联网有关。工信部副部长罗文曾公开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等带动下,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四大区域发展格局,未来还将扎实推进物联网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蕴藏巨大潜力和上升空间的行业,对年轻人的未来发展能够提供坚实保障。
不过,另一个影响年轻人择业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文化,尤其是与尊荣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子”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白领”与“蓝领”已经形成了偏好。许多人宁愿选择较低收入,也要争当“白领”的故事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要改变这一问题,没有一蹴而就的办法,只能等待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分工不同,但每一份职业都是对社会做出贡献。当然,由物联网新兴技术全副武装的工业园将是一个很“酷”的地方,说不定到时候会有更多年轻人改变主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