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防格局谁能来重塑

智能安防格局谁能来重塑,第1张

安防之于阿里的具体定位,目前为止阿里官方并无任何言语表示,但视海康威视华为、阿里为新的安防三巨头的人越来越多。市场总不会空穴来风,那么这种“被动”背后到底有什么依据呢?

阿里做安防的底气起于云

在大众眼里,阿里之于安防,优势便是云,这点无需置疑,其与安防的渊源已久,要探讨阿里云的强,可能要从其发展史谈起。

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解释清楚阿里是如何从一家电商公司转型成为了技术服务型公司。这点连当时马云也没有猜想到,毕竟十年前对于BAT,大众的印象仍然是“百度技术为王,腾讯产品为王,阿里运营为王”。但三者技术的分水岭,很大程度是由自身基因所推动。腾讯的某个游戏可以让其一月流水超过2亿人民币,百度的搜索可以借助排名与访问做广告,在互联网时代堪称“躺着来钱”。而唯独阿里的电商的生钱本领要远远落后于前两者,虽然同样是互联网的伴生产品,但与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广告等其他行业相比,要成长为巨头,电商模式既耗时也冒险,据网上数据统计,淘宝从亏损走到盈利花了6年时间,京东花了12年,亚马逊20年。

这无疑逼迫阿里必须做出改变,才能有活下去的可能。在电商的模式下,阿里积累大量的交易、金融、供应链、物流链等商业数据,拥有着与传统行业最深的接触,在挖掘业务积累的海量数据上,阿里勇敢迈出了它的第一步——阿里云于2009年9月正式成立。但更多的阿里人回顾起来,表示当时更多是在计算成本压力下,解决存储与计算的无奈之举。然后在事隔四年之后,腾讯云于2013年9月成立。

正是这先发展四年,让阿里云在d性计算、数据库、存储、人工智能、CDN 业务、域名服务等技术水平与腾讯云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据统计,当前全球云服务市场的主要玩家分别来自美国与中国。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场前三企业分别是AWS、微软、阿里云,据IDC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统计至今,多年来年来阿里云一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紧追其后的是腾讯云,两者占了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一大半。

但如果仅仅是云,似乎也构不成BAT在传统安防行业脱颖而出的重要说服力。一是BAT的云是开放的,不会因为某个行业做起垄断的生意,毕竟阿里是站在业务角度去看技术发展的企业,因此BAT与华为等扮演的是行业整合者的大平台角色,更倾向于通过打造生态形成体系,赋能中小型企业,让产业有应对立体式全方位的协同竞争的能力;二是2019年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新基建”市场已经开始,阿里云在升级服务数字政府的战略中,强调共建数字政府,这意味着阿里的目标是助力政企客户“全面上云”,因此更不可能将云定位为与传统企业竞争的武器。

硬件实力撬动产业格局

但是否意味着,阿里进入安防对产业格局便没有任何影响呢?如果从传统的云服务而言,其影响甚微。但自从云成为AI的落地场景后,催生了原生于云场景的重点业务——以AI视觉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后,BAT便成为了安防巨头的赋能者,转变为不能忽视的挑战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之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这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的一句感叹,亦成为了阿里城市大脑大举进入城市人工智能中枢市场的开端。从2016年阿里开创“城市大脑”的概念,至今为止已在杭州、北京(西城、通州)、上海、苏州、衢州、澳门、吉隆坡等境内外十几个城市实现落地。

城市大脑实验室负责人华先胜通过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阿里的城市大脑已能做到处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路视频数据,通过比拍立淘图像搜索更上一个台阶的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实时交通事件事故检测,跨区域、跨时段寻找肇事逃逸车辆、失踪人口,预测车流、人流,给出市政规划建议等功能。阿里的竞争力在于通过沉淀标准化产品,大大降低了城市大脑资金和时间成本——“一个星期上线没问题,快的话3天,而且速度和城市规模没什么关系”。

城市大脑与安防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安防巨头会如此忌惮BAT大脑的概念,提出各种安防是用户不集中,应用很分散等碎片化市场的概念,试图打乱跨界巨头的步伐。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BAT不再停留在“卖云”的阶段,而是从单纯的存储与算力出发,上升到触发前端硬件的整体能力的升级,推动传统功能机向真正智能机的转变,无论是通过后端大脑的赋能还是强调标准化摄像机产品,动了安防市场的“核心”利益,可怕的是这点在华为提“真智能”之前,阿里已经开始筹划在做;二是相对安防巨头近年来的转型以及推出的相应的生态平台或者云平台而言,BAT或ICT巨头在底层云计算的优势以及上层商业应用的成熟,其打造的平台优势(核心资源、流量入口等)要远远超过安防企业的想象,是选择集成到大的云生态上,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对于安防甚至当前AI领先的企业而言都是个头痛的问题,而抉择无疑将决定未来企业的格局。

但在当下,安防行业的收入结构仍然未达到人们所预期般的理想,从各大安防厂商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基础设施仍然占比大,技术服务占比小,市场的主力军仍然属于摄像机市场中领先的企业,从这个层面上看硬件才是行业门槛的言论不无道理。因此华为发布200多款摄像机产品,阿里入股千方(主要是宇视硬实力加持),自然会被视为撼动产业格局的新力量。

BAT的混战不会迟到

其实与阿里一样,腾讯与百度近年来也在积极布局AI视觉市场,但人们谈论后两者时总是不以为意,但对于隐藏在视频后的数据金山,他们自然也不会拱手相让“老冤家”,只是目前而言商业落地的时间表善未明确,真要真刀真q进入战场,缺乏对场景以及行业的认知与客户积累的短板便会暴露无遗,但阿里相对后者已经“先动了手”(入股产业玩家),为了不重滔覆辙“云”的失利,后者的跟进相信也会进一步加快,但相信模式或者与阿里不同。

不同于腾讯与百度,阿里更像是个“超级买手”,而且当前的投资大部分是战略投资,这意味着赚不赚钱并不是很重要,所有的投资并购项目都在围绕阿里商业版图的拓展做准备。因此投资界对于这种行为中也有比较出名的段子——腾讯投资一个上市一个,阿里投资一个死一个的说法。但言归正传,当公司发展到一定体量,需要通过外界的投资并购来坚固自己的主业,以此拓展自己的边界是必要的。

除了云的衍生物城市大脑之外,在AI技术的探索上,阿里已经开始将力气花在最底层以及硬核的芯片上。在AIoT时代,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市场亟需新的低功耗与高算力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背景下,阿里继谷歌、Facebook之后,涉入芯片产业,并在近日发布SoC芯片平台“无剑”,基于高性能玄铁全系列CPU,最大存储带宽400Gbps,单通道PCIE接口带宽16Gbps,可支持16TOPS以下的边缘侧AI计算需求。

如果一切串联起来,当前在安防行业中已经出现了华为之外,阿里已经成了另一家全产业链的玩家,但就像前文所提到,阿里的基因决定其并不是要做某个行业的巨无霸。左手Cloud右手AI,阿里始终是想坚守底层基础设施,服务于业界的所有开发者,借助生态撬动更大的价值。

在安防领域,腾讯与百度的跟进已经在路上,无论是腾讯的超级大脑与腾讯优图,还是百度大脑还是AI开放平台,在数字城市在To G的服务产业中,BAT间的混战只会持续不会停止。据网上资料显示,在安防产业中,腾讯一方面通过腾讯优图发布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积极布局零售、金融、安防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与天地伟业、雄迈、烽火科技等老牌安防企业的合作,不断积累量变。而百度早在2014年开始布局安防消费级市场,并在近期自身的AI开放平台中明确列出智能视频监控开发平台的服务。

如果在行业中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新巨头的动作都能牵动着所有传统企业的神经。但任何时候,数字说话,阿里的志并不仅仅在安防,在产业基础设施收入占比大的当下,无疑海康与大华在产业的地位仍然较为稳固。同时兼具软硬件实力的华为,已经吹响了向行业全面进军的冲锋号,未来“海大为”的市场格局相信会持续2-3年。

在智能安防或者AI项目落地的前面,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其实并没有差异。在今日,算力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除了少数自研芯片的大玩家,其他企业算力无法成为壁垒,算法层上,主流玩家的算法差异越来越同质化,无法成为企业的护城池。而安企唯一剩下可以拥有一战之力的便是数据,巨头进入行业无法一下子积累数据,只有等待产品的落地,数据量才能真正起来,这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竞合关系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这种关系难免也会让企业战战兢兢。不管是与话语权强的安防巨头合作,还是与技术与实力不俗的新巨头联手,难免都会有被甩的可能。因此这世上除了自身努力外,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也许说不定哪天,阿里突然自己生产摄像机硬件呢?世事无绝对,自胜者强。因此安企在产业上下游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与AI难以落地的面前,更要思考如何在碎片化的需求中抽取核心功能并产品化,如何进一步沉淀服务能力和经验等问题。

例如在AI to B的项目中,用户需要高级算法人才长期驻场,但此类人才数量少,驻场成本高,一些AI公司其实在项目落地的时候,实质上已经成了“外包公司”,导致企业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服务与产品经验无法沉淀到产品上,这样的不良循环,导致企业无法做大。

谁能拨动智能安防的正向飞轮,用自己的努力,敲开智能安防的大门,市场都在等,在这段过程中,任何风声水响,仍会像子d般不断地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95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6
下一篇 2022-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