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DS7在北京车展正式上市,售价区间20.89-30.99万元。,DS7无疑将成为整个DS品牌生死存亡的关键。,只需要看一下DS今年一季度的销量就能知道其形势有多么严峻,三个月所有车型累计销量500出头!可以说是相当“冷”了。
现在来看,DS7能热销,它就真的算是“救了命了”。反之,如果DS7还卖不好,长安DS恐怕就要考虑“去留”的问题了。
产品基本上算是“投其所好”
DS7准确的说,应该是DS6的替代者,而并不是像“7>6”表述的那样似乎要比DS6高一级。这一点,无论从几乎一样的尺寸、同样排量的发动机配备,以及相似的官方指导价都可以得到印证。
DS6三月份只卖了26辆。这么类比看来,似乎对DS7的预期要“凉了半截”——同样的尺寸、同样的价格体系、同样的品牌,DS7再强能强哪儿去?
然而如果我们把DS6和DS7放在一起,问任何一个人这俩车谁更强,答案应该毫无悬念——所有人都会指向后者。
的确,DS7在“吸引人”的层面,要比DS6强太多了。而且所有这些的强,都明显是在迎合国内消费群体。例如颜值、例如内饰豪华感+科技感的这在营造。甚至,连悬挂这种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因为国内的“舆论压力”,换成了主流竞品都有的多连杆……
算不算“豪华品牌”不知道,但DS7确实在按“豪华品牌”的套路玩儿
DS品牌最大的争议点,确实是在“豪华”二字上——自封的豪华,想让人信服,太难。
过去的DS不光是“自封”的问题,在产品上本身也不够支持。例如口口声声号称“豪华品牌”,但功夫仅限于“内饰材料”“多包点皮子”而已。再加上全系“板悬”,当然少不了挨诟病。
这回这个DS7,其他方面够不够格豪华品牌见仁见智,但在技术层面这块,基本上算是做到位了。
例如三大件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发动机还是那个1.6T,但技术有改进,带行程连续可调。8AT变速器,至少在常规品牌同级车里目前还没有。从实际匹配效果来看,也确实要比之前(DS6)的组合强很多。
悬挂除了多连杆以外,两个顶配版的“魔术底盘”也算是带“豪华范儿”的。实际效果比奔驰S和奥迪A8的魔术底盘肯定比不了,但原理相通,都是通过探头侦测地面路况来适时调整悬挂,属于电子控制类的主动悬挂,逼格还是满满的。
还有就是一些细节了。比如前后大灯,不光是LED那么简单,也不光是造型追求豪华感,而且还弄得“很智能的样子”。噱头不噱头不说,但效果还是要肯定的。
内饰的那一堆皮、那一堆屏就不必说了。虽不能说包一堆皮、放一堆屏就等同于豪华,但这至少算是豪华的基础。而且从工艺、气味乃至界面等很多细节看,它也确实“挺有豪华感”。
价格在普通与豪华之间,定位上没毛病
还有人总爱把DS的失败归结为定位模糊。其实DS在产品定位上一直没毛病。
例如DS6定位在普通合资紧凑与豪华紧凑SUV之间,有问题吗?没问题。市场就缺这样的产品。早期的途观,后来的昂科威之类之所以成功,玩的就是这个。
问题在于,之前的DS产品实在是“太拿不上台面”。
DS5不必说,太个性不适合走量。DS5 LS,要设计没设计、要豪华感没豪华感,看上去比一线合资紧凑级都不如。DS6也一样——觉得它甚至不如标致4008或者天逸 C5 AIRCROSS的大有人在。这样的产品,如何能支撑这种品牌定位?
很显然,DS7完全不一样了。除了以上那些显著强于DS6的地方,具体到配置价格也是DS7更强(配置更优、价格更低)。这也意味着,DS7已经有能力来打这个“夹缝”了。
除了品牌,DS7就没有遗憾的地方了吗?
毫无疑问,对于DS7而言,品牌、以及它所对应的的渠道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其销量的最大掣肘。尤其是基于DS目前的“极度冷门”,它对于DS7的影响甚至是“负数”的。也就是说,哪怕对应一个全新品牌,同样只有目前DS这么多的销售渠道,DS7的终端表现可能都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DS7在产品定位上仍有些不够理想之处。例如DS7的后排空间不够大。另外,全系1.6T的动力总成,虽然性能上够用,但“排量不够大”仍然难以满足相当一部分主流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毕竟在很多人看来,“1.6T和2.0T不是一个档次的”。这些都会让其面对高端紧凑SUV(如途观L、昂科威2.0T等,这其实才是DS7的核心竞品)很吃亏。
假设DS7在引进时,能加长车身尺寸、将后排做到途观L的水平,然后配备更大排量的发动机(最起码是天逸C5 AIRCROSS上的1.8T),最终的情况可能会比现在要好得多。
必评小结:
DS7会毫无悬念地成为DS卖得最好的车型。在必评菌看来,它也具备成为DS品牌救命稻草的可能。
然而在市场最终给出答案之前,悬念一直存在。就好像,虽然很多人不看好之前的DS,但谁也没想到终端表现能差到这个份上。既如此,这个应该被看好的DS7,最终因为DS品牌的“过冷”而归于夭折也并非没有可能.
说了这么多,喜欢这车的人到底该不该出手呢?单就产品论,必评菌认为性价比没毛病,指导价就已经挺值得出手了。不过就理性而言,观察半年到一年会更保险——如果仍然归于“冷门车”,还是别碰的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