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核芯”技术受制于人 两大领域打响反击战

国产“核芯”技术受制于人 两大领域打响反击战,第1张

手机芯片产业,“核芯”技术受制于人是中国的软肋,现在国产芯片初步站稳,将打响“攻芯战”,国产手机芯片制造正在尝试摆脱困境,在这两大领域将可逆袭,甚至达到领跑阶段。

手机产业,一个让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领域,全世界前十大手机品牌中,中国品牌已占7席。芯片制造,一个让中国手机困惑的领域,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制造商仍完全依赖芯片进口。目前,中国芯片年进口额约为2000 亿美元,是国内最大宗进口产品,而作为市场需求接近全球的1/3国家,中国自己的芯片产值却仅占全球的6%至7%。

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这样卡住了中国手机制造的脖子。中国手机要全面迈上中高端,解决这块“芯病”是必由之路。

“核芯”技术受制于人

芯片,是一部手机的“心脏”,是手机产业链上最为核心的技术。由于芯片设计和制造大多由同一家厂商完成,产业链条封闭性强,技术和资金门槛更高,因此,业内已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后来者想要取得突破难度很大。

目前,全球手机芯片产业被高通等几家企业牢牢掌控。在中国手机厂商中,能够自研芯片并且基本满足自身需求的只有华为。由于起步较晚,中国手机芯片产业缺少核心技术和人才的困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约14万人,创造收入约300亿美元,人均产值21.5万美元。反观手机芯片巨头高通,其3.05万名员工2016年创收223亿美元,人均产值73.1万美元。业内预测,2020年中国芯片行业需要的人员规模是70万人,但目前人才储备不到30万,缺口较大。

对芯片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受制于厂商的芯片供应量,国产中高端手机制造商对自身手机产量并没有绝对的主导权。另一方面,近年来,手机芯片价格浮动较大,这给国产手机制造成本带来不小压力。同时,海外芯片制造商还拥有专利优势,所有采用相关技术的手机企业都要获得授权,这在无形中带来中国手机制造成本的上升,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由于进口芯片在质量上良莠不齐,有些尚处于试验阶段,产品还未完全成熟就被推向市场,中国手机厂商常常要为这些芯片企业“背锅”。比如,某品牌进口芯片发热过多的问题,就曾影响多家中国手机品牌的销售。而有些芯片品牌认可度的下降,也连带影响了国产手机的品牌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706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6
下一篇 2022-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