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

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第1张

1 概述

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除了PC外,越来越多的数码信息产品正在或即将进入我们的家庭:移动电话、掌上电脑、数码相机、GPS等等,这些产品越来越多的使用各种移动微存储器。这些存储器中很大部分是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

Flash memory是从EPROM和EEPROM发展而来的非挥发性存储集成电路,其主要特点是工作速度快、单元面积小、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可重复擦写10万次以上,数据可靠保持超过10年。国外从80年代开始发展,到2002年,Flash memory的年销售额超过一百亿美元,并增长迅速,预计到2006年,年销售额可达126亿美元/年。到目前,用于Flash memory生产的技术水平已达0.13μm,单片存储量达几千兆。

除大容量存储器应用外,Flash Memory也大量地替代EPROM、EEPROM嵌入到ASICCPUDSP电路中,如TI公司的TMS320F240系列、TMS280系
列分别含有8K—128K Words的Flash Memory,又如Microchip公司,也推出了内嵌Flash Memory的16F系列MCU产品。

Flash Memory电路芯片设计的核心是存储单元(Cell)设计(包括结构、读写擦方式),外围电路都是围绕其设计。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并确定电路中采用的Flash Memory Cell。Flash Memory从结构上大体上可以分为AND、NAND、NOR和DINOR等几种,现在市场上两种主要的Flash Memory技术是NOR和NAND结构。

本文分析了NOR和NAND结构的快闪存储器存储单元结构及其应用特点,给出了一种适合嵌人的改进型SSI存储单元结构,并对其的工作原理、性能、组成的存储器存储单元阵列、及可靠性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 存储单元结构

2.1 NOR存储单元

快闪存储器的擦写技术来源于沟道热电子发射(Channel Hot-Electron InjecTIon)与隧道效应(Fowlerordheim)。

NOR结构的Flash memory主要用于存储指令代码及小容量数据的产品中,目前的单片最高容量为512M,NOR Flash memory产品的主要领导者为Intel公司、AMD公司、Fujitsu公司、ST Microelectronics和公司。

NOR结构的Flash memory采用NOR SGC(Stacked Gate Cell)存储单元,是从EPROM结构直接发展而来,非常成熟的结构,采用了简单的堆叠栅构造。图1是其结构原理图。浮栅的充电(写)是通过传统的沟道热电子发射(CHEI)在漏端附近完成的;浮栅的放电(擦除)在源端通过隧道氧化层的隧道效应来实现。

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第2张

该结构的特点是单元面积小,同EPROM的面积相当,编程(写)时间短,在10μs左右,源漏结可以分开优化,漏结优化沟道热电子发射,源结优化隧道效应,采用了自对准工艺。

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存储单元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工作电压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热电子发射效率降低,编程时较难工作于4V漏源电压下。为提高热电子发射效率,需要对源结、漏结、沟道掺杂分布进行优化1,整体工艺较复杂,编程电流也较大,大约400μA/bit(0.5μm)技术。工艺流程以0.25μm-0.35μm产品为例,采用DPDM制造的快闪存储器需要23块Mask版,进行27次光刻。

2.2 隧道效应存储单元

隧道效应存储单元是目前快速发展的快闪存储器生产技术,在快闪存储器中一般组成NAND存储阵列,单元面积小,其工艺较简单,容量大,成本低,适用于低价格、高容量、速度要求不高的Flash memory客户用于数据存储;在MP3、PAD、数码相机、2.5G及3G无线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NAND快闪存储器产品的生产工艺已达到0.13μm,单片电路的存储容量超过1Gb。

图2是隧道效应存储单元结构原理图,其编程、擦除通过隧道氧化层的隧道效应来实现,类似EEPROM,其优点是在编程时可以工作在2.5V的源漏电压下,功耗低,非常适合非接触式IC卡,同时NAND阵列的单元面积是NORSGC单元面积的二分之一,适合于大容量集成。

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第3张

隧道效应存储单元擦写工作电压高,一般要求达到16V-20V,对器件、电路的设计要求高,编程(写)时间较长,在50μs-100μs,不适合字节编程,适用于大容量页编程,像EEPROM一样,编程时,加在隧道氧化层上电场强度高,存在SILC(stress induced leakage currents)效应,对工艺要求高。

2.3 源侧热电子发射(SSI)存储单元

在九十年代初,报道了SSI(Source-Sidehotelectron InjecTIon)存储单元,结合了NORSGC单元的快速编程与隧道效应存储单元编程功耗低的特点,其原理为split-gate concept2,图3是其编程原理。

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第4张

SSI存储单元浮栅的充电(写)是通过沟道热电子发射,在源端附近完成的;浮栅的放电(擦除)在漏端通过隧道氧化层的隧道效应来实现。在编程(写)过程中由于部分沟道由CG栅(1.5V)控制,改进了NOR SGC单元的编程(写)电流大、优化了沟道热电子发射效率,编程时的源漏电压可低至3.3V。其存在的问题是必须在数据线译码中使用大量高压开关电路设计复杂,沟道热电子发射没有完全优化、读出电流小、工艺也比较复杂。

图4是我们采用的、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改进型SSI结构的存储单元结构,在存储单元中增加了编程栅来提高CHEI效率(效率的提高见图5)。其优点有工艺简单,只要在数字CMOS逻辑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三次光刻(高压NWELL、高压MOS管选择氧化、Fowler-Nordheim N+埋层注人)就能完成整个电路工艺制造,易于嵌入到普通ASIC电路中;Flash Cell源漏电压在3.3V就能完成编程工作,简化电路设计;编程速度快,0.5μm Flash Cell源漏电压在5V的情况下,编程时间优于500ns,在3.3V下小于10μs,非常适合嵌人式电路设计。


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第5张

嵌入式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技术,第6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712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7
下一篇 2022-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