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范围内经济环境的影响,芯片等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等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均导致机器人产品的整体成本大幅增加……”
“为确保持续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经公司研究决定,对机器人全系列产品价格进行调整……”
“已签订单价格不变,调价生效后再签约的项目及产品订单则根据不同机型机器人的成本增长来实行不等的涨幅……”
2022年1-7月,国内外机器人本体企业纷纷发布涨价函。进入8月后,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物流的逐渐通畅,“涨价潮”似乎也渐渐归于平静。
事实上,除了通知函中提到的原因,一贯以“降价”出圈的一众国内机器人本体企业却迎上了这波涨价潮,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原材料涨价及供应链波动
作为打响国产机器人涨价第一q的汇川技术,在3月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产品价格整体上受两个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给形势。“对于公司来说,目前主要还是受原材料供应形势的影响。” 自2020 年末以来,铜、稀土、硅钢、铝等大宗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据高工机器人了解,机器人产业链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电子料、磁钢及机器人铝制金属结构件、减速机等。其中,磁钢、减速机等部件所需的金属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芯片及部分零部件的缺货情况持续,对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机器人的正常生产及交付产生影响。 受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战、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影响,如原材料继续上涨,芯片等关键物料供应持续出现失衡,则会引起机器人企业产品成本的大幅变化。
如埃夫特在谈及二季度受疫情影响情况时分析,公司大部分制造资源在芜湖,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但公司供应链主要在江浙地区,同时部分二级物料、三级物料来源于海外,如公司采购的电机的一些部件、控制器的一些芯片需要从国外进口,疫情带来的江浙地区物流受阻、上海进口物料无法按时提货,对公司机器人业务有一定影响。 基于此,在国内,涨价潮由台达、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纳博特、来福谐波等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具备一定规模的国产企业掀起,进而传导至埃斯顿、埃夫特、配天机器人、珞石、阿童木机器人、尔必地等工业机器人企业。
芯片价格飙涨,缺货才是“致命伤”
近年来,智能汽车、智能家电等行业快速发展,未来成长空间巨大,芯片厂商大多选择聚焦“挣大钱、高毛利”的行业,如绑定新能源车企TIer厂商,为未来布局“占位”,因而芯片厂商会把大部分产能与精力投入到这些领域,进而战略性放弃增长缓慢的市场,如机器人行业市场。 也就是说,芯片厂商会选择在新能源行业“打满了”才会把产能匀到别的行业。因此导致芯片等关键物料的供需出现失衡,价格上涨。 在机器人领域,芯片通常被用于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上。一台工业机器人一般需搭载MCU(微控制芯片)、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芯片。 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机器人应用的芯片价格从20多元,提升到100多元,再飙涨到600多元,由于交付紧,为了赶交工,成本更高,近期由于短缺,芯片现货甚至被市场炒到几千元。 业内人士分析,芯片涨价是一方面,但缺货才是最要命的。毕竟涨价还有一个标准,但缺货就代表着采购方需要从二级市场、代理商市场购买,那就没谱了。因而导致物料回货难度加大,采购成本上升。 他进一步分析,机器人本体企业的涨价,对出货并没有影响。“有订单的企业基本上处于缺货状态,缺货并不是因为涨价,并不是说我想买就可以出更高的价格买到,而是因为买不到原材料。换句话说,如果现在真的能买到原材料,机器人企业现在就算高价购买原材料,亏一点出货来抢占市场也是可以的。”他笑言:“也就是说芯片我比别人出高一倍的价格,一年亏几千万,但一年可以出两三万台的量,我也是非常乐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一线机器人品牌,在有钱、有订单的状态下也难以交付,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原材料缺货。
对标国外一线品牌的价格体系
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存在基本的定价逻辑,国产机器人企业会以国外一线品牌为参照对产品进行定价。这也是2022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涨价幅度大多是10%左右,国产机器人品牌的涨价幅度大多是2%-8%的原因之一。业内人士分析:“四大家大幅度涨价,国产涨一点点,价格差距还是15%。” 埃夫特副总经理王富康指出,实际上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涨价幅度甚至达到50%-60%,得益于终端客户品牌依赖,而当前国产机器人品牌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形成客户强劲的依赖。
而在协作机器人领域,艾利特机器人董事长曹宇男分析,协作机器人的主力供应商为国产厂商,包括艾利特机器人在内的协作机器人企业快速成长,对国产谐波减速器的采购数量在增加,所以供应链侧是在降价的,但下降幅度不足以弥补其它物料价格上涨的部分,因此综合成本呈上涨趋势。 但对于协作机器人企业而言,该市场目前竞争激烈,短期内不存在涨价的条件。这一情况也同样适用于移动机器人企业。优艾智合CEO张朝辉指出,器件层面普遍涨价10%左右,“而移动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更大问题是交期,原来只有30、60天的交期,现在变成了180天、270天、360天,导致备货压力倍增。”
毛利率情况获改善
整体来看,2022年,工业制造业市场整体景气度不高,过往机器人企业“降价保量”,今年即使降价也无法上量,因为下游终端客户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需求量大概率不会大增。 所以,当国产机器人品牌效应起来,获得终端大客户认可后,国产机器人厂商才会有底气有选择性的放弃小客户,从而保证对大客户的供应。因为,机器人本体的降价逻辑是批量化,而即使对小客户实行降价,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提高购买量。
对外资品牌而言,涨价是基于利润优先经营策略的考量。对国产品牌而言,由于上游供应链成本压力的传导,零部件与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涨价意愿强烈,但更多采用内部消化的策略,比如“上游可能涨了15%,我们自己消化了10%,稍微涨了5%。”“此时不涨,更待何时。” 涨价背后的底层逻辑一方面是为了对冲交付量下滑的损失,另一方面价格一定程度上由竞争决定,在谈具体项目时存在“一单一议”的情况,企业针对终端大客户发布涨价通知,更多是为了争取获得客户的理解,减少在产品价格上的博弈。即“形式大于实际”。
为此,各家机器人上市公司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不断改善毛利率状况,如通过研发实现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降低成本和实现自主可控;在供应链管理、制造提效等方面强化精益化管理,从而控制管理费用;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品价格,转移部分成本上涨的影响;积极推进市场拓展,通过业务的增长,降低固定成本的分摊,不断改善毛利率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机器人本体厂商的备货压力依然存在,交付问题依然严峻。为此,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基于对客户供应的产品不是完全统一的标准品,产品价格策略整体上可选择比较灵活的方式,且根据不同客户和不同竞争情况进行梳理。最终目标是保持交付优势,发挥“有货可交付、快速交付”的竞争力。
编辑:黄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