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和blos分别读成什么

cmos和blos分别读成什么,第1张

第一个汉语拼音读cimaosi

第二个读baiersi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和主板上的BIOS、CMOS打交道,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常识。

BIOS

BIOS,即微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是集成在主板上的一个ROM芯片,其中保存有微机系统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信息设置、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在主板上可以看到BIOS ROM芯片。一块主板性能优越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进。在BIOS中主要有:

1.BIOS中断例程

即BIOS中断服务程序。它是微机系统软、硬件之间的一个可编程接口,是计算机中最底层的软件,用于程序软件功能与微机硬件实现的衍接,对于同一计算机安装的各种不同的 *** 作系统,其BIOS都是相同的。可以认为,BIOS是各种 *** 作系统的共同部分。DOS/Windows/ Unix *** 作系统对软、硬盘、光驱与键盘、显示器等外围设备的管理都建立在系统BIOS的基础上。程序员也可以通过对INT 5、INT 13等中断直接调用BIOS中断例程。

2.BIOS系统设置程序

微机部件配置情况是放在一块可读写的CMOS RAM芯片中的,它保存着系统CPU、软硬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等部件的信息。关机后,系统通过一块后备电池向CMOS供电以保持其中的信息。如果CMOS中关于微机的配置信息不正确,会导致系统性能降低、零部件不能识别,并由此引发系统的软硬件故障。在BIOS ROM芯片中装有一个程序称为“系统设置程序”,就是用来设置CMOS RAM中的参数的。这个程序一般在开机时按下一个或一组键即可进入,它提供了良好的界面供用户使用。这个设置CMOS参数的过程,习惯上也称为“BIOS设置”,也有称“CMOS设置”的。新购的微机或新增了部件的系统,一般都需进行BIOS设置。

3.POST上电自检

微机接通电源后,系统将有一个对内部各个设备进行检查的过程,这是由一个通常称之为POST(Power On Self Test,上电自检)的程序来完成的。这也是BIOS的一个功能。完整的POST自检将包括CPU、640K基本内存、1M以上的扩展内存、ROM、主板、CMOS存储器、串并口、显示卡、软硬盘子系统及键盘测试。自检中若发现问题,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或鸣笛警告。

4.BIOS系统启动自举程序

在完成POST自检后,ROM BIOS将按照系统CMOS设置中的启动顺序搜寻软、硬盘驱动器及CDROM、网络服务器等有效的启动驱动器,读入 *** 作系统引导记录,然后将系统控制权交给引导记录,由引导记录完成系统的启动。

CMOS

CMOS(本意是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种大规模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原料)是微机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定值。CMOS可由主板的电池供电,即使系统掉电,信息也不会丢失。

CMOS RAM本身只是一块存储器,只有数据保存功能,而对CMOS中各项参数的设定要通过上面谈到的设置程序完成的。早期的CMOS设置程序驻留在软盘上的(如IBM的PC/AT机型),使用很不方便。现在CMOS设置程序固化在BIOS芯片中,在开机时通过特定的按键就可进入CMOS设置程序方便地对系统进行设置。

现在的CMOS RAM一般都有128字节及至256字节的容量。为保持兼容性,各BIOS厂商都将自己的BIOS中关于CMOS RAM的前64字节内容的设置统一与MC146818A的CMOS RAM格式一致,而在扩展出来的部分加入自己的特殊设置,所以不同厂家的BIOS芯片一般不能互换,即使是能互换的,互换后也要对CMOS信息重新设置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BIOS升级

现在奔腾级以上的主板上的BIOS大都采用电可擦新的Flsah Memory只读存储器为载体,这就为BIOS的升级带来极大的方便。

Flash Memory是一种新型非挥发性存储器,中文译名为快擦型存储器(有的也译为闪速存储器),是日本东芝公司于1980年申请专利,并在1984年的国际半导体学术会议上首先发表的,具备高速性,可以整块芯片电擦除、耗电低、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无需后备电池支持、可重新改写、重复使用性好(至少可反复使用10万次以上)等优点。

因此,利用Flash Memory存储主板的BIOS程序,则使BIOS升级非常容易。现在的Pentium、Pentium Ⅱ主板普遍使用Flash Memory制作BIOS芯片。

1.Flash Memory BIOS升级

目前名牌主板生产厂家如华硕、海洋等,为了用户升级BIOS的需要,一般都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主板上设置一个跳线,用来选择FLASH ROM状态,平时置于保护状态,使BIOS坚不可摧,要升级时跳至可改写状态,就可像写RAM一样更新BIOS。

(2)在随板附送的驱动程序盘中带有改写FLASH ROM的程序,可以方便地升级和备份

BIOS。

(3)经常编制出新的BIOS程序在市面上流通或放在因特网上供其主板用户下载。

?一般Flash Memory BIOS升级的过程

一般主板上有关于Flash ROM的跳线开关用于设置BIOS的只读/可读写状态。

(1)制作一张无CONFIG.SYS和AUTOEXEC.BAT文件的系统盘,并拷贝Flash ROM升级的工具程序。该工具程序一般由主板附带的驱动程序盘提供。Flash BIOS升级工具程序主要功能是:

◇保存原有BIOS数据(Save Current BIOS To File)

◇更新BIOS数据(Update BIOS Block From File)

◇其它功能(Advanced Features)

(2)准备好新版BIOS的程序数据。一般需要到Internet或BBS上下载。升级前检查BIOS数据的编号及日期,确认它比你使用的BIOS新,同时也应检查它与你所用的BIOS是否是同一产品系列,如:TX芯片组的BIOS不宜用于VX的主板,避免出现兼容性问题。

(3)关机后,在主板上找到主板上有关Flash ROM的读写状态跳线开关,将其设置为可写(Enable或Write)状态。

(4)用准备好的系统盘重新启动,并运行升级工具程序。

(5)首先选择保存功能将原BIOS数据保存到软盘上,存为一个文件,用于升级失败时恢复原有BIOS。然后装入新BIOS数据盘,选择更新BIOS数据,输入新BIOS的文件名,完成BIOS的升级。

注:有的BIOS升级工具只升级主要的模块,如果它发现新的BIOS与原BIOS有很大不同,会给予提示并建议使用相应选项对整个BIOS升级(包括BIOS启动模块和PnP ESCD参数区)。

(6)升级结束后,记着将主板上关于Flash EEPROM的跳线改回只读状态。

(7)重新启动,并进入BIOS设置状态,完成BIOS参数设置。

?不具升级条件的Flash ROM的升级

杂牌的主板往往就不具备上述三个升级条件,虽然用的也是流行的Flash ROM,却没有能置其为改写状态的跳线,于是Flash ROM跟老的ROM、EPROM没什么两样。没有驱动程序盘,没有改写工具,当然就更不会有新的BIOS程序供升级了。

一般可以借用其它主板的工具程序,如Award公司的小工具Awdflash.exe,全称是Flash Memory Writer V5.3.0,程序运行后,就显示出主板BIOS的内部代号和日期,然后询问升级文件的名称,键入名称后,程序会问是否要对现有的BIOS做备份,键入Y或N后(选Y则要求输入备份文件名),程序会再一次要求确认,确认后,程序就会先对现有BIOS做备份(如果刚才选的是Y),再开始写入新的BIOS。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写入进度指示器,如果Flash ROM 处于不可改写状态或新的BIOS文件与主板不匹配,就会出现错误信息“Erase Chip Fail!”。

BIOS升级文件可以由同型号的新主板上备份得到,即用上述工具对新主板的BIOS做一个备份,拿来做为旧BIOS的升级文件。

最困难的就是这第三个问题。如何将Flash ROM置为可写入状态?一般主板的Flash ROM 有三种选择,5V、12V和可编程EPROM,按理说是不可以随便调整Flash ROM的类型的,此时可将跳线跳至EPROM档,开机后,即可运行升级工具程序。进度指示器走完之后,关机,跳线跳回5V,重启动电脑,BIOS更新完成。

注:关于升级BIOS需要注意:第一,要有匹配的升级工具和升级文件,不可乱用;第二,由于Flash ROM读出快而写入速度慢,故升级时需要十几秒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决不可重新启动或关机;第三,BIOS升级后应该马上关机,把Flash ROM置回保护状态,以免BIOS被破坏。另外,Awdflash.exe运行时不能有Emm386及类似程序驻留内存。

2.BIOS升级失败后的处理

(1)有BIOS备份的处理方法

Flash BIOS升级失败往往导致系统瘫痪,无法启动。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依靠BIOS中固化的BOOT BLOCK来恢复BIOS内容。

将BIOS升级用软盘插入启动软驱,开启计算机,然后运行BIOS升级工具程序,借助软盘上的BIOS备份,重写整个BIOS即可。

一些主板的BIOS BOOT BLOCK只固化了ISA显示卡驱动程序。如果你使用的是PCI显卡并且升级失败后开机无显示,应该考虑更换ISA显示卡试一下。

(2)无BIOS备份的处理方法

如果升级前没有BIOS的备份,BIOS升级失败,此时想用软方法恢复机器已经是没有下手的可能了,因为机器已经是彻彻底底的无法启动。碰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找到同一主板型号的BIOS ROM,保证其中的BIOS信息与你的相同(因为采用别的 BIOS ROM一般都难以更新成功)。关掉电源,拔出主板上原有的BIOS ROM芯片,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要弄断了引脚;轻轻插入好的BIOS ROM芯片,不要插得太深,只要保证机器能启动就行;将主板上控制更新BIOS信息的跳线设置为有效(默认为无效,即保护状态);启动机器,让系统运行在实模式下,即内存不要驻留象HIMEM.SYS或EMM386.EXE这样的程序;拔出好的BIOS ROM芯片,插入“坏”的BIOS ROM芯片,此时不能关机,因为要利用驻留在内存中的BIOS信息(热拔插虽是维修的一大忌,但此时唯有出此下策了,不过只要细心,一般不会出问题);运行BIOS升级程序,然后按主板说明书规定的步骤进行 *** 作,直到提示更新成功为止。这时你还得注意看提示的更新字节数是否与你的BIOS ROM块容量大小相等(主板说明书都有此大小,如华硕的为128KB,即1FFF字节),若相等,一般更新都成功了;最后退出程序,关机再启动(不是热启动),只要启动成功,就宣布大功告成了。

CMOS设置

CMOS中存放着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设定的大量数据,是计算机正常启动和工作的先决条件。如果这些数据丢失或设置不当,轻则工作不正常,重则不能启动和工作。因此正确设置和保护好COMS中的数据,对安全使用计算机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一种CMOS设置程序往往只适用于一类或几类主板,甚至同一型号的主板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配置,所以读者还须活学活用、因地制宜。一般的主板说明书上都有较详细的CMOS(BIOS)设置说明,只要细心阅读,逐条消化,逐条完成设置,就可以最终完成全部设置,使系统正常高效地运行。下面就一些带共性的难以设置的参数作一些介绍。

1.主板上集成外设端口的设置方法

当前的微机主板上,集成了部分外设端口,下以AWARD BIOS设置程序为例作简单介绍。

旧主板上集成端口的设置一般分散在“STANDRD COMS SETUP”、“BIOS FATURES SETUP(或ADVNCED CMOS SETUP)”和“CHIPSET FEATURES SETUP(或ADVANCED CHIPSET SETUP)”中,在奔腾级以上的主板中的BIOS中新增了“INTGRATED PERIPHERALS”选项专门对板上集成端口进行设置。常见的选项如下:

◇ONBOARD FDD CONTROLLER 软盘驱动器接口

◇ONBARD PCI IDE ENABLE PCI IDE接口

以上两项分别用于设置主板上软驱控制器和IDE控制器的使用状态,其设置值可以选择Enable或Disabled。当软驱接在主板上的软驱接口或者硬盘、光驱接在主板上的IDE接口时,应该设置为Enabled;如果不使用主板上的软盘驱动器接口,要另外使用多功能卡上的接口,则该项应该设为Disabled。如果机器发生故障,怀疑主板上的接口电路有问题,可以把该项设置为Disabled,再加装一块多功能卡试一试。

◇IDE HDD BLOCK MODE 硬盘(数据)块传输模式

本项是指在每次中断时,一次传送设定的扇区数的数据,以提高访问硬盘的速度。只有当配置的硬盘支持块模式时,才能设置为块模式工作方式,否则应禁止按此模式工作,以避免硬盘访问出错。本参数的设定值在不同的BIOS版本中不完全相同,一般为AUTO/Optimal/Disabled。选择AUTO时,将按照硬盘自动检测功能的报告值作为数据传送的扇区数;若选Optimal则以最佳缺省设置值为该扇区数;若选Disabled则禁止本模式工作。有的BIOS版本中的选择值中给出了每次传送的扇区数,例如华硕P2L97AGP主板BIOS中的设定值有:HDD MAX、Disabled、2、4、8、16、32,其中的数字就表示可设置的扇区数。究竟设置什么值合适,应根据机器的配置而定,如果硬盘没有给出具体说明,不妨多试几次,就能找出合适的设置值。对于某些硬盘产品,设置为块传输模式时虽然工作速度较快,但有可能在与某些软件或硬件配合时出现问题,这时只能设置为Disabled。

◇IDE PIO MODE IDE硬盘接口的并行输入输出方式

PIO(Programmed Input/Output??可编程输入输出)是SFFC(Small Form Factor Committee——小形状系数协会)制定的一个宿主传输标准系列,分别为PIO MODE 1、PIO MODE 2、PIO MODE 3、PIO MODE 4、PIO MODE 5,每个标准的数据传输速率是不同的。在设置时要注意硬盘本身所支持的PIO MODE方式,才能正常工作。例如一个硬盘,其本身只支持PIO MODE 3(数据传输率为11.1MBps),但是在CMOS参数中被设置为PIO MODE 4(数据传输率为16.6MBps),结果频繁出现错误并且常常死机。重新设置为PIO MODE 3之后恢复正常工作。

在BIOS设置程序中,本项一般可设为0、1、2、3、4、AUTO,如果不了解硬盘的性能参数,可以先设为AUTO,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

◇ONBOARD SERIAL PORT或ONBOARD UART 主板上串行通信口设置

本项用来设置串口(即COM口)的I/O端口地址和中断通道号。目前奔腾级以上的计算机一般都有两个串口,需要分别设置。本项有自动设置,因为本项属于系统资源分配而且与设备性能关系不大,所以最好由系统自动设置,以免发生冲突。

手工设置时Port 1建议设为3F8/IRQ4(前者为I/O端口地址,后者为中断号)即COM1口,Port 2建议设为2F8/IRQ3即COM2口。如果要配置内置式调制解调器(MODE卡),则要将主板上相应的串口设为Disabled,将资源留给MODE卡。

◇ONBOARD PARALEL PORT 主板上并行打印口的设置

设置为378/IRQ7时为第一并行口,这是最常用的设置。应注意本项设置改变时可能会与声卡产生冲突,例如设置为278/IRQ5时会与一些常用的声卡发生冲突。

◇ONBOARD PARALLEL MODE或PARALEL PORT MODE 主板上并行口的工作模式

并行口的工作模式可以设置为标准模式(即Noraml或SPP模式)、EPP模式、ECP模式、EPP+ECP模式。

EPP(Enhanced Parallel Port——增强并行口)是由Intel、Xircom、Zenith和其它一些公司开发的一种并行接口标准,目的是在外部设备间进行双向通信。自1991年以来生产的许多笔记本电脑都配有EPP口。

ECP(Extended Capabilities Port——扩展并行口)是由Microsoft和Hewlett-Packard开发的一种并行接口标准。它具有和EPP一样高的速率和双向通信能力,在多任务环境下,它能使用DMA(直接存储器访问),所需缓冲区也不大,因此能提供更加稳定的性能。

ECP/EPP口可以支持300KB/sec的速率。1993年,EPP和ECP规格都纳入IEEE 1284标准。如果计算机配有ECP或EPP并行口,那么当用DCC(直接电缆连接)方式联网时,它大约可以达到10兆以太网速率的三分之一。

本项的具体设置值要视所连接的具体外设而定,只有主板和连接的外设都支持EPP或ECP时才能设置为EPP或ECP方式,否则会出现错误。例如一台喷墨打印机与主板上的并口连接,设置为EPP或者ECP方式时都经常出错,后改为Normal方式后,工作正常。原因是该打印机不支持EPP和ECP方式。

◇USB CONTROLLER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由Compaq、DEC、IBM、Intel、Microsoft、NEC和NT(北方电讯)七大公司共同推出的新一代接口标准。采用Intel 82430VX和HX 及其以后的芯片组的主板可以支持USB规范,但目前,大多数用户尚没有使用USB设备,因此本项应该设置为Disabled。

2.PNP/PCI参数设置方法

各种主板由于使用的芯片组不同,因此有关PCI参数的设置有很大差别,下面介绍常用的参数设置。

◇PCI SLOT IRQ 设置PCI插槽中断请求号

本项可自动设置(Auto),也可人工设置。人工设置时可按主板手册中给出的值进行选择,但要注意避免冲突。一般可选自动设置。

◇设置PCI IDE接口中断请求号

设定与PCI相连的IDE中断请求号。例如PCI Primary IDE(主IDE中断号),PCI Second ary IDE(辅IDE中断号)。允许自动设置和人工设置。一般可选自动设置。

◇ PCI IDE TRIGGER TYPE或PCI IRQ ACTIVED BY 设置PCI IDE触发方式

这一项设置是对PCI总线中断控制信号取样方式的设置,一般有两种选择:Edge(脉冲沿触发)和Level(电平触发)。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可以根据PCI插卡有无特殊要求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如果PCI插卡无特殊要求,本项可设置为Level,即电平控制方式。

◇RESOURCES CONTOLLED BY 设置资源控制方式

本项用于设置系统资源的分配方式。可以选择自动方式(Auto)或者人工方式(Manual)。选择为自动方式时,IRQ和DMA通道均由BIOS自动检测和分配。选择为人工方式时,IRQ和DMA通道则由用户自行设置。一般说来,本项可以设置为自动(Auto)方式。

本项实际上要解决的是一个如何“分享”资源的问题。在PCI主板的设计中,往往让PCI 卡专门享用机内的某些中断资源。但实际上,使用ISA总线的插卡仍然不少,为了让原来的ISA总线插槽能使用中断资源,BIOS设置中对PCI总线可用中断就加入了像Legacy ISA这样的设置值,使中断资源可以完好地留给ISA总线使用。如果在机内安装某种ISA声卡或解压卡时,出现中断冲突,可以将总线可用中断设置为Legacy ISA或NA状态再试。有一些BIOS程序(如华硕T2P4)则直观地使用“Slot x IRQ”表示设定与第x号PCI槽相联系的中断通道,设置为某个中断号时表示该中断为该PCI插槽所用,设置为NA时则表示该PCI插槽闲置不用,当然也就不会占用中断通道。设置为Auto时则表示由BIOS自动分配中断通道号。在具体设置时,对于没有使用的PCI插槽应该设为NA,对于要使用的插槽可设置为Auto。

◇PCI IDE IRQ MAP TO

本项一般应设置为PCI-ATUO。在主板上插有非PCI总线的IDE(硬盘)卡时则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设置得不对,可能造成插卡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在主板上插有非PCI总线的IDE多功能卡时,可将本项设置为ISA或Map to ISA。

◇PRIMARY IDE INT#:A

◇SECONDARY IDE INT#:B

这两项用于设置两个IDE接口的中断优先权,A的优先权高于B。一般情况下Primary IDE (IDE 1口)选择A,Secondary IDE(IDE2口)选择B。

◇IRQ xx USED BY ISA(IRQ-X ASSIGNED TO)

本项用来设置某个IRQ通道是否只分配给ISA总线使用,xx为3至15。可选值为NO/ICU和YES。本项实质上是人工分配PCI与ISA总线占用的IRQ资源。除非确认某个ISA插卡使用IRQ x x,否则都应选为NO/ICU使IRQ资源自动分配给PCI和ISA总线上的插卡。

◇DMA x USED BY ISA (DMA-X ASSIGNED TO )

本项用来设置某个DMA是否只分配给ISA总线使用,x为1、3、5等。可选值为NO/ICU和YES。本项实质上是人工分配PCI与ISA总线占用的DMA资源。除非确认某个ISA插卡使用DMA x,否则都应选为NO/ICU,使DMA资源自动分配给PCI和ISA总线上的插卡。

◇PCI LATENCY TIMER

指PCI总线的响应延时,与主板的性能有关。各种主板的取值不同,可选择的设置值一般为32、64、128等,单位是PCI Clock。取值越小,响应速度越快。用户手册一般都给出一个适合于本机的缺省值,比缺省值大时会影响速度,比该值小时有可能造成PCI总线响应不及。

这方面的术语的确太多!你选修的这个应该是硬件方面的我先给这些吧 电脑硬件英文术语完全介绍 (显示设备篇)(仅作积累)音频

3DPA(3DPositionalAudio,3D定位音频)

AAC(AdvancedAudioCompression,高级音频压缩)

AC(AcousticEdge,声学边缘)

AC(AudioCodec,音频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

AC-3(AudioCoding3,第三代音响编码)

AC97(AudioCodec'97,多媒体数字信号解编码器1997年标准)

ACIRC(AdvancedCrossInterleaveReed-SolomonCode,高级交叉插入里德所罗门代码)

ADIP(ADdressInPre-groove,地址预刻)

AFC(Amplitude-frequencycharacteristic,振幅频率特征)

AMC(audio/modemcodec,音频/调制解调器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

APS(AudioProductionStudio,音频生产工作室)

APX(AllPositioneXpansion全方位扩展)

ASIO(AudioStreamingInputandOutputinterface,音频流输入输出接口)

ATRAC(AdaptiveTRansformAcousticCoding,可适应转换声学译码,MD专用数字声音数据压缩系统)

AUD_EXT(AudioExtension,音频扩展)

AUX(AuxiliaryInput,辅助输入接口)

CBR(ConstantBitRate,固定比特率)

CS(ChannelSeparation,声道分离)

CMSS(CreativeMultiSpeakerSurround,创新多音箱环绕)

CPRM(ContentProtectionforrecordablemedia,记录媒体内容保护)

DAB(digitalaudiobroadcast,数字音频广播)

DBBS(DynamicBassBoostSystem,动态低音增强系统)

DCC(DigitalCompactCassette,数字盒式磁带)

DDMA(DistributedDMA,分布式DMA)

DDSS(DolbyDigitalSurroundSound,杜比数字环绕声)

DHT(DolbyHeadphoneTechnology,杜比耳机技术)

DLS(DownloadableSoundsLevel,可下载音色)

DLS-2(DownloadableSoundsLevel2,第二代可下载音色)

DS3D(DirectSound3DStreams)

DSD(DirectStreamDigital,直接数字信号流)

DSL(DownLoadableSample,可下载的取样音色)

DSO(DynamicSound-stageOrganizer,动态声音层组建)

DSP(DigitalSoundFieldProcessing,数字音场处理)

DTS(DigitalTheaterSystem,数字剧院系统)

DTT(DeskTopTheater,桌面剧院)

EAX(EnvironmentalAudioExtensions,环境音效扩展技术)

EFM(EighttoFourteenModulation,8位信号转换为14位信号)

ESP(Electronic-ShockProtection,电子抗震系统)

ExtendedStereo(扩展式立体声)

FM(FrequencyModulation,频率调制)

FIR(finiteimpulseresponse,有限推进响应)

FPS(FourPointSurround,创新的四点环绕扬声器系统)

FR(FrequenceResponse,频率响应)

FSE(FrequencyShifterEffect,频率转换效果)

GM(GeneralMidi,普通MIDI)

HDA(high-efficiencyAudaxHighDefinitionAerogel,高效高清楚气动)

Hi-fi(highfidelity,高精度设备)

HPF(High-PassFilter,高通滤波器)

HRTF(HeadRelatedTransferFunction,头部关联传输功能)

I3DL2(Interactive3DLevel2,第二级交互式3D音效)

IID(InterauralIntensityDifference,两侧声音强度差别)

IIR(infiniteimpulseresponse,无限推进响应)

InteractiveAround-Sound(交互式环绕声)

Interactive3DAudio(交互式3D音效)

ITD(InterauralTimeDifference,两侧声音时间延迟差别)

LFE(LowFrequencySoundChannel,低频声音通道)

LP(LongPlay,长时间播放)

LPF(Low-PassFilter,低通滤波器)

MC(modemcodec,调制解调器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

MDLP(MiniDiscLongPlay,长时间播放迷你光盘)

MFM(Magneticfieldmodulation,磁场调制)

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

NC(NoiseCanceling,降噪)

NDA:non-DWORD-aligned,非DWORD排列

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和刺耳声)

QEM(QsoundEnvironmentalModeling,Qsound环境建模扬声器组)

QMSS(QSoundMultiSpeakerSystem,Qsound多音箱系统)

RawPCM:RawPulseCodeModulated(元脉码调制)

RMA:RealMediaArchitecture(实媒体架构)

RMAA(RightMarkAudioAnalyzer,公正标识音频分析软件)

RTSP: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实时流协议)

SACD(SuperAudioCD,超级音乐CD)

SCMS(SerialCopyManagementSystem,连续复制管理系统,限制数字拷贝)

SDMI(SecureDigitalMusicInitiative,安全式数字音乐)

SNR(SignaltoNoiseRatio,信噪比)

S/PDIF(Sony/PhillipsDigitalInterface,索尼/飞利普数字接口)

SP(StreamProcessor,音频流处理器)

SPU(SoundProcessorUnit,声音处理器)

SPX(SoundProductionExperience,声音生成体验)

SPX(SoundProductioneXtensions,声音生成扩展)

SRC(SamplingRateConvertor,采样率转换器,把48KHz转为MD适用的44.1KHz)

SRS:SoundRetrievalSystem(声音修复系统)

SurroundSound(环绕立体声)

SuperIntelligentSoundASIC(超级智能音频集成电路)

TAD(TelephoneAnsweringDevice,电话应答设备)

TC(TimeScaling,时间缩放)

TDMA(TransparentDMA,透明DMA)

THD+N(TotalHarmonicDistortionplusNoise,总谐波失真加噪音)

TOC(TableOfContents,MD内容表,包括磁盘名称、轨数、演奏时间)

TVA(TimeVariableAmplitude,可随时间变化的音量)

TVF(TimeVariableFilter,可随时间变化的滤波器)

UDAC-MB(universaldistributionwithaccesscontrol-mediabase,通用分配存取控制媒体基准)

UTOC(UserTableofContents,可录式MD内容表)

VBR(VariableBitRate,动态比特率)

WG(WaveGuide,波导合成)

WT(WaveTable,波表合成) RAM&ROM

ABB(AdvancedBootBlock,高级启动块)

ABP:AddressBitPermuting,地址位序列改变

ADT(AdvancedDRAMTechnology,先进DRAM技术联盟)

AL(AdditiveLatency,附加反应时间)

ALDC(AdaptiveLosslessDataCompression,适应无损数据压缩)

ATC(AccessTimefromClock,时钟存取时间)

ATP(ActivetoPrecharge,激活到预充电)

BEDO(BurstEnhancedData-OutRAM,突发型数据增强输出内存)

BPA(BitPackingArchitecture,位封包架构)

AFCmedia(antiferromagneticallycoupledmedia,反铁磁性耦合介质)

BLP(BottomLeadedPackage,底部导向封装)

BSRAM(BurstpipelinedsynchronousstaticRAM,突发式管道同步静态存储器)

CAS(ColumnAddressStrobe,列地址控制器)

CCT(ClockCycleTime,时钟周期)

CDRAM(CacheDRAM,附加缓存型DRAM)

CL(CASLatency,CAS反应时间)

CMR(ColossalMagnetoresistive,巨磁阻抗)

CPA(ClosePageAutoprecharge,接近页自动预充电)

CSP(ChipSizePackage,芯片尺寸封装)

CTR(CAStoRAS,列地址到行地址延迟时间)

DB:DeepBuffer(深度缓冲)

DD(DoubleSide,双面内存)

DDBGA(DieDimensionBallGridArray,内核密度球状矩阵排列)

DDR(DoubleDateRate,上下行双数据率)

DDRSDRAM(DoubleDateRate,上下行双数据率SDRAM)

DRCG(DirectRambusClockGenerator,直接RAMBUS时钟发生器)

DIL(dual-in-line)

DIVA(DataIntensiVeArchitecture,数据加强架构)

DIMM(DualIn-lineMemoryModules,双重内嵌式内存模块)

DLL(Delay-LockedLoop,延时锁定循环电路)

DQS(Bidirectionaldatastrobe,双向数据滤波)

DRAM(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动态随机存储器)

DRDRAM(DirectRAMBUSDRAM,直接内存总线DRAM)

DRSL(DirectRAMBUSSignalingLevel,直接RAMBUS信号级)

DRSL(DifferentialRambusSignalingLevels,微分RAMBUS信号级)

DSM(Distributedsharedmemory,分布式共享内存)

ECC(ErrorCheckingandCorrection,错误检查修正)

ED(Executiondriven,执行驱动)

EDO(EnhancedData-OutRAM,数据增强输出内存)

EHSDRAM(EnhancedHighSpeedDRAM,增强型超高速内存)

ELDDR(EnhancedLatencyDDR,增强反应周期DDR内存)

EMS(EnhancedMemorySystem,增强内存系统)

EMS(ExpandedMemorySpecification,扩充内存规格)

EOL(EndofLife,最终完成产品)

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ROM,可擦写可编程ROM)

EPOC(ElevatedPackageOverCSP,CSP架空封装)

EPV(ExtendedVoltageProteciton,扩展电压保护)

ESDRAM(EnhancedSDRAM,增强型SDRAM)

ESRAM(EnhancedSRAM,增强型SRAM)

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OM,电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FCRAM(FastCycleRAM,快周期随机存储器)

不是,VIA是威胜,NVIDIA

NVIDIA Headquarters, Santa Clara, CA NVIDIA® 公司

NVIDIA公司中文名称:英伟达

NVIDIA公司国家地址:美国加利福尼亚洲

NVIDIA公司的创始人和CEO——黄仁勋先生

NVIDIA公司(Nasdaq代码:nvda)是全球可编程图形处理技术领袖。专注于打造能够增强个人和专业计算平台的人机交互体验的产品。公司的图形和通信处理器拥有广泛的市场,已被多种多样的计算平台采用,包括个人数字媒体PC、商用PC、专业工作站、数字内容创建系统、笔记本电脑、军用导航系统和视频游戏控制台等。NVIDIA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全球雇员数量超过1,700人。 全球各地众多OEM厂商、显卡制造商、系统制造商、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都选择NVIDIA的处理器作为其娱乐和商用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在PC应用领域(例如制造、科研、电子商务、娱乐和教育等),NVIDIA公司获奖不断的图形处理器可以提供出色的性能和鲜锐的视觉效果。其媒体和通信处理器能够执行宽带连接和通信应用中要求十分苛刻的多媒体处理任务,并在音频应用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NVIDIA产品和技术的基础是NVIDIA ForceWare,这是一种综合性软件套件,能够实现业内领先的图形、音频、视频、通信、存储和安全功能。NVIDIA ForceWare可以提高采用NVIDIA GeForce图形芯片和NVIDIA nForce平台解决方案的各类台式和移动PC的工作效率、稳定性和功能。

NVIDIA公司专门打造面向计算机、消费电子和移动终端,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创新产品。专门打造面向计算平台、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移动装置的助推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家族正在改变视觉丰富和运算密集型应用例如视频游戏、电影产业、广播、工业设计、财政模型、空间探索以及医疗成像。

此外,NVIDIA致力于研发和提供引领行业潮流的先进技术,包括NVIDIA SLI技术——能够灵活地大幅提升系统性能的革命性技术,和NVIDIA PureVideo高清视频技术。

公司性质: NVIDIA公司成立于1993年,目前已在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公开上市,股票代码:NVDA。

员工数量: NVIDIA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名员工。

公司总部地址: 2701 San Tomas Expressway Santa Clara, CA 95050 408.486.2000 | www.nvidia.com

NVIDIA品牌

NVIDIA GeForce

为图形和视频所设计的GPU

配有NVIDIA GeForce 系列GPU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带给用户无法比拟的性能,明快的照片,高清晰的视频回放,和超真实效果的游戏。GeForce 系列的笔记本GPU还包括先进的耗电管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不过分耗费电池的前提下保证高性能。

NVIDIA GoForce

为移动电话所设计的超低能耗手持GPU

真实的流动数字电视、控制台类的3D游戏、高保真环绕声效、流畅的DVD质量视频回放、和明快生动的照片。所有这些都有更长的电池寿命作保证。

NVIDIA Quadro

完整的专业解决方案带来性能突破和高质量

所有领先的专业图形应用均通过鉴定。 专业显示部件领域的王者。 NVIDIA Quadro Plex 是业内第一个专属视觉运算系统(VCS)。

NVIDIA nForce

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心逻辑解决方案

nForce 媒体通信处理器(MCP)带来高带宽系统性能、先进的网络、存储和数字媒体连接。 可以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上使用。

NVIDIA 解决方案的应用正在改变很多行业和很多组织,比如麻州总医院、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Sportvision公司 和皇家歌剧院。

NVIDIA产品

台式机产品

NVIDIA是全球第一家能够提供适用于工作和娱乐应用并且同时支持众多 *** 作系统的全套影院级着色三维图形解决方案的半导体公司。其GeForce系列图形芯片(GPU)能够为娱乐和游戏应用提供最出色的三维、二维和高清晰度电视性能,并可满足企业用户所要求的高速性能、鲜锐视觉效果以及水晶般清晰度。GeForce已成为全球领先PC厂商及显卡生产商的首选品牌。

平台

数字媒体革命已经到来。当今的用户希望获得能够处理、存储和分配大量数字化内容的PC解决方案。NVIDIA公司的nForce媒体和通信处理器(MCP)可以实现无以伦比的系统性能、高速联网、扩充数字媒体连接和高保真音效。基于NVIDIA nForce MCP的主板和PC解决方案能够满足32位和64位计算环境对可扩充性、功能和性能的需要,是专业和家庭用户以及游戏发烧友的理想之选。

工作站

NVIDIA公司的Quadro®产品线面向专业三维和二维图形市场。NVIDIA凭借领先的技术将基于Quadro的工作站解决方案与NVIDIA统一驱动架构(UDA)和nViewTM软件完美地集成在一起,为设计、创意和科研专业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开发和应用环境。 NVIDIA还将系列移动工作站图形芯片——NVIDIA Quadro Go纳入其工作站解决方案中,从而在移动工作站上实现了专业工作站级的特性和性能,并为移动专业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移动产品

NVIDIA可提供一整套移动解决方案,满足最终用户的多种要求,包括在保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运行工程设计应用,为多功能娱乐设备提供图形处理能力等等。伴随GeForce™ Go移动图形处理器家族(包括性能超群的GeForce FX Go系列)的推出,NVIDIA 成为业界首家提供适用于移动市场的高性能三维图形处理器的企业。对工程师和动画师而言,全球第一款移动工作站图形芯片 Quadro Go GL能够让他们在移动平台上实现实时交互。立足于大获成功的媒体和通信处理技术,NVIDIA nForce3 GO MCP集成了能够扩充笔记本功能和实现极致数字媒体PC体验的软硬件技术。

手持终端

NVIDIA GoForce媒体处理器产品线能够让手持终端OEM打造极富诱惑力的产品。NVIDIA GoForce节能型图形芯片能够在极低的功耗下高效处理图形和视频内容,为手持终端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激动人心的产品,能够让他们为配装数码相机的手机和其他手持终端开发高分辨率图片采集、视频采集、视频播放、游戏和彩信应用。NVIDIA的GoForce产品家族能够在软件上兼容MediaQ公司早期推出的媒体处理器,因此,拥有基于MediaQ的产品设计的OEM能够快速升级产品,支持新的应用。借助基于硬件的多媒体处理技术,NVIDIA GoForce能够实现业内领先的性能和超炫视觉效果。

消费类电子产品

微软XboxTM视频游戏控制台借助NVIDIA Xbox图形处理器(XGPU)以及Xbox媒体和通信处理器(MCPX)实现出色的图形效果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音频效果,以及最富动感的游戏体验。除此以外,NVIDIA的XGPU和MCPX还能实现超凡脱俗的三维图形、DVD和高清晰度电视、三维环境音效以及宽带连接功能。

用户

NVIDIA公司与全球所有领先OEM合作,包括戴尔、Gateway、MPC、惠普、IBM、微软、索尼、日立、苹果和富士通-西门子。在渠道方面,NVIDIA公司与全球的系统制造商合作,提供面向所有消费者的各种价位的解决方案。此外,NVIDIA公司还与下列公司合作,提供基于NVIDIA技术的独立产品,升技计算机、青云科技、建基、华硕计算机、BFG、映泰、承启科技、EPoX 国际、eVGA、耕宇、技嘉科技、Jaton、丽台科技、MSI、同德、 Pine、PNY、宝联、浩鑫和XFX等等。

NVIDIA发展

January, 1993

NVIDIA 由 Jen-Hsun Huang, Chris Malachowsky, 和 Curtis Priem 三人共同创办.

April, 1994

NVIDIA三位创办人制定了令电脑革命化的计划.

June, 1994

NVIDIA 和全球著名半导体厂商 SGS- Thompson 建立策略伙伴关系.

May, 1995

NVIDIA 发布 NV1, 第一个主流多功能芯片 ? *** 纵杆, 游戏端口, 声效,显示, 2D, 3D.

July, 1995

NVIDIA 与SEGA 建立伙伴关系.

March, 1996

NVIDIA 和游戏开发者联盟制订Direct 3D的主要规则.

June, 1996

NVIDIA 将主要力量投入开发台式电脑专用的领先显示芯片.

April, 1997

NVIDIA 发布第一个高性能, 128-bit, Direct3D的显示芯片: RIVA 128?.

August, 1997

NVIDIA 与全球电脑领先OEM厂商建立合作, 包括: Dell, Gateway, Micron 和其它.

November, 1997

NVIDIA的 RIVA 128 获得 的编辑选择奖.

December, 1997

NVIDIA 被FSA评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私营半导体公司.

January, 1998

NVIDIA 的RIVA 128出货量达到一百万片.

February, 1998

NVIDIA 发布 RIVA 128ZX?

March, 1998

NVIDIA 和台积电(TSMC)建立策略联盟伙伴关系.

March, 1998

NVIDIA 发布行业第一个多纹理3D显示芯片: RIVA TNT.

May, 1998

NVIDIA 和 Microsoft? 联手在电脑游戏开发者会议推广他们共同开发的DirectX? 6.0 .

September, 1998

NVIDIA 被PC Magazine 评为最有影响力的 3D 显示芯片公司.

September, 1998

NVIDIA 被选进 OpenGL 结构审核委员会.

November, 1998

NVIDIA''s 的RIVA TNT 获得PC Magazine的编辑选择奖.

December, 1998

NVIDIA 再次被FSA评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私营半导体公司.

February, 1999

NVIDIA赢取主要电脑OEM厂商所有Intel? Pentium? III 的春季订单.

February, 1999

NVIDIA获得电脑游戏者第五届年度游戏者大奖特别成就奖.

November, 1998

NVIDIA 发布 NVIDIA Vanta? 显示芯片, 借此进入商用台式电脑市场.

May, 1999

NVIDIA 发布拥有行业第一个 32-bit 的画面结构的: RIVA TNT2,.

May, 1999

NVIDIA 的显示芯片出货量达到一千万个.

June, 1999

NVIDIA''s 的执行长 Jen-Hsun Huang被安永会计事物所评为年度高科技企业家.

July, 1999

NVIDIA 和 SGI 建立策略联盟.

August, 1999

NVIDIA 发布 GeForce 256?, 这是行业第一个显示图形处理单元 (GPU).

August, 1999

NVIDIA 和 ALI 推出整合图形芯片技术.

November, 1999

NVIDIA 发布全球最快的工作站GPU: Quadro?.

January, 2000

NVIDIA 获得Microprocessor Report 分析家选择奖: 最好的3D加速.

February, 2000

NVIDIA 和 S3 签署协议, 同意广泛的共享专利.

March, 2000

NVIDIA 被Microsoft 选为X-Box游戏机的指定图形处理单元.

April, 2000

NVIDIA 发布全球第一个可每一条渲染线着色的图形处理单元: GeForce2 GTS?.

June, 2000

NVIDIA 发布主流图形处理单元 GeForce2 MX?.

June, 2000

NVIDIA 获得<商业周刊>评为全球第一半导体公司.

July, 2000

NVIDIA 发布全球最快的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 Quadro2 Pro?.

July, 2000

NVIDIA 发布高端专业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 Quadro2 MXR?.

August, 2000

NVIDIA 发布第一个十亿像素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2 Ultra.

August, 2000

NVIDIA 发布 Detonator 3, 改良了统一软件结构.

September, 2000

NVIDIA 被公认为硅谷发展最快的技术公司之一.

September, 2000

NVIDIA 为微软的 Xbox 供应第二个主要处理器: 媒体传送处理器(MCP).

November, 2000

NVIDIA 发布行业中第一个移动图形处理单元 GeForce2 Go .

November, 2000

NVIDIA 将突破性的 3D 技术特许给微软.

November, 2000

NVIDIA 获得Comdex “最有声望的产品”的奖项.

November, 2000

NVIDIA 获得CADENCE Magazine的编辑选择奖..

November, 2000

NVIDIA被 PC Magazine公认为行业的技术领头羊.

ber, 2000

NVIDIA 收购 3dfx 的核心图形资产.

January, 2001

NVIDIA 和 Apple Computers 建立联盟伙伴关系.

January, 2001

NVIDIA 发布 DirectX 8 技术, 从而促进了微软的 Xbox 和电脑的发展.

February, 2001

NVIDIA 发布行业中有史以来第一个可编程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3.

Febraury, 2001

NVIDIA 为 XBox 大量供应图形处理单元(GPU)媒体传送处理器MCP.

February, 2001

NVIDIA GeForce3 获得全球领先电脑和板卡OEM厂商的选用.

March, 2001

NVIDIA 扩充 GeForce2 MX 家族图形处理单元, 发布 GeForce2 MX 200 和 400 GPUs .

April, 2001

NVIDIA GeForce2 Go 使用在 Dell 的 Inspiron 8000机型.

May, 2001

NVIDIA 宣布成为全球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最大的供应商.

May, 2001

NVIDIA 发布Quadro DCC, 这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图形方案,被游戏开发商制定为开发新游戏的必选方案.

May, 2001

NVIDIA的 Quadro2 EX 被Intel和Compaq选用在专业高端工作站.

May, 2001

NVIDIA 入选 Nasdaq-100 指数股.

June, 2001

NVIDIA 全球第一个在台式电脑推出杜比数码实时解码器.

June, 2001

NVIDIA 在台湾COMPUTEX 交易会发布nForce? 平台, 进军芯片组市场.

June, 2001

NVIDIA''s的 nForce 平台被 Fujitsu-Siemens使用.

June, 2001

NVIDIA 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第一名.

July, 2001

NVIDIA的 GeForce3? 被E3 Game Critics评为最好的电脑硬件.

August, 2001

NVIDIA 推出全球第一移动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 Quadro2 Go.

August, 2001

NVIDIA 推出 Personal Cinema.

August, 2001

NVIDIA 公布惠普的专业工作站将采用 Quadro2 Pro 图形方案.

August, 2001

NVIDIA 发布新的能延长电池寿命的移动技术 PowerMizer?.

September, 2001

NVIDIA 发布3D图形处理单元的Detonator? XP 统一软件.

September, 2001

NVIDIA 发布GeForce Titanium 系列产品, 再次扩大图形处理单元的领先地位.

October, 2001

NVIDIA的 Quadro2 Pro 被IBM的工作站指定为固定价构.

October, 2001

NVIDIA的 Detonator XP 被Windows XP认证.

October, 2001

NVIDIA 的图形处理器(GPU)入选 前十名名单.

November, 2001

NVIDIA nForce 平台价构被 MicronPC使用.

November, 2001

NVIDIA的 GeForce3 图形处理单元(GPU)被<电脑显示世界杂志>评为2001年最创新的产品.

November, 2001

NVIDIA的 Quadro2 Go 被评为最好的硬件.

November, 2001

NVIDIA 入选 S&P 500指数.

December, 2001

NVIDIA GeForce3? 的3D图形技术获得<游戏开发杂志>的最创新奖.

December, 2001

NVIDIA被FSA评为最受尊敬的和财务管理最好的半导体公司.

December, 2001

NVIDIA 成为全球最快达到10亿美元营业额的半导体公司.

December, 2001

NVIDIA 的GeForce3? 获得的编辑选择奖.

February, 2002

NVIDIA 推出行业中速度最快、功能最强、产品线最丰富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4.

February, 2002

NVIDIA图形处理单元(GPU)出货量达到 1亿颗.

February, 2002

NVIDIA 推出覆盖高中低端的Quadro4 系列工作站产品.

February, 2002

NVIDIA 为XBOX设计的游戏芯片被 评为 “2001年年度最好的游戏芯片”

February, 2002

NVIDIA 推出 NVDVD 播放/解码软件.

March, 2002

GeForce4被联想公司采纳为 “家庭数码港” 产品的标准配置.

March, 2002

GeForce3 图形处理单元(GPU)被<电脑游戏杂志>评为 “2001年年度最好的硬件”

March, 2002

NVIDIA与索尼在线娱乐公司携手推动在线游戏市场

April, 2002

GeForce4 420 Go被联想公司昭阳V80笔记本电脑用作标准配置.

2002年5月14日,

NVIDIA GeForce4 系列图形处理单元(GPU)被评为业界最好的产品,

June, 2002

NVIDIA 推出 Cg: C for Graphics.

July, 2002

NVIDIA 发布数字媒体平台 : nForce2.

September, 2002

NVIDIA 发布业界第一个支持AGP8X规格的GPU: NV18, NV28

October, 2002

NVIDIA 发布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移动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4 460 Go

November, 2002

NVIDIA 发布业界有史以来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 FX. 同时,它拥有多项业界第一的领先技术, 包括: 第一个使用0.13微米制造工艺, 拥有1GHz速度DDRII显存, 完美支持Direct X9. 等等.

February, 2003

GeForce FX被评为2002年最好的图形处理单元.

March, 2003

NVIDIA推出覆盖高中低端的支持Direct X9的图形处理单元: NV31和NV34.

March, 2003

GeForce FX被全球著名电脑厂商和装机商评为2002年最好的硬件.

March, 2003

NVIDIA和IBM建立策略联盟伙伴关系.

March, 2003

NVIDIA nForce2芯片被全球著名IT网站tomshardware评为最好的AMD平台芯片.

April, 2003

NVIDIA和著名游戏开发商EA建立策略联盟伙伴关系.

2004年1月

NVIDIA被《财富》杂志评为“ 最适合工作的100家公司”之一。

2004年4月

NVIDIA推出面向手机的新款超低功耗媒体处理器。

2004年4月

NVIDIA发布GeForce 6系列产品——公司历史上最大幅度的性能飞跃。

2004年4月

NVIDIA发布Gelato——业界首款硬件加速的电影渲染器。

2004年5月

NVIDIA与领先笔记本电脑制造商联合发布MXM。

2004年6月

NVIDIA被《WIRED》和《Business 2.0》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快成长科技公司之一。

2004年6月

NVIDIA发布SLI——基于PCI Express总线技术的革命性图形处理解决方案。

2004年7月

NVIDIA的GeForce 6800 Ultra和GeForce 6800 GT被誉为驱动《毁灭战士三》的最佳芯片。

2004年9月

NVIDIA发布全球首款3D无线媒体处理器——GoForce 3D 4500。

2004年11月

无生产线半导体协会(Fabless Semiconductor Association)向黄仁勋授予2004年度“张忠谋模范领袖奖”。

2006年11月

NVIDIA发布顶级DX10游戏显卡8800GTX

2007年11月

NVIDIA发布最具性价比显卡8800GT,其性能超越8800GTS,比8800GTX只落后2%的性能。

2007年12月

被商业周刊评为2007年美国高增长IT企业10强(第6名)

年销售额增长:30%

年利润增长:84%

股票回报:28.4%

2007年12月26日

启用官方中文名“英伟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5897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7
下一篇 2023-03-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