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燕是什么人???

赵飞燕是什么人???,第1张

汉成帝皇后(前45年—前1年)原名宜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赵飞燕出生后便被父母丢弃,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开始哺育她。稍大后,她同妹妹一同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开始学习歌舞。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

汉成帝刘骛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候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衍即位,后由于其妹合德害死了后宫的皇子,被送去陪葬陪孝成皇帝,赵飞燕则被贬为皇后。

当时民间曾流传有这样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说的是赵飞燕的美貌,木间仓琅琅说的是她将当皇后。

舞后飞燕

[编辑本段]

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著名舞蹈家,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又是身材最为苗条,姿容最为秀丽的绝色美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应玄完全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绝对的席位。我国历代文人学士在吟诗作赋时多提到她的名字,并且创作了不少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题写了:

水色箫前流玉霜,

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

三十六宫秋夜长。

故而使得她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广为传诵和发扬。赵飞燕,被称之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舞蹈家是当之无愧的。

人物传记

[编辑本段]

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她妖冶冷艳,舞技绝妙,与妹妹赵合德同封昭仪,受成帝专宠近十年,贵倾后宫。是何缘故使得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呢?�

这得从赵飞燕的家庭谈起。赵飞燕的父亲赵临是汉代宫府家奴,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赵飞燕生下后,因无力抚养,父亲将她扔到荒郊野外。赵临晚上总是梦见婴儿在哭,四天后去寻找,孩子竟没死。赵临又把她抱回家中勉强养活。赵飞燕因为家穷,很小就被卖到阳

阿公主家做歌舞伎。赵飞燕天资聪明过人,练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汉成帝有一次微服出行,来到阳阿公主家。公主召歌伎为成帝助兴。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成帝。汉成帝将她带回宫。赵飞燕使个欲擒故纵之计,一连拒绝成帝三夜召幸,激起成帝征服之心,夜夜临幸,再也离不开她。�

赵飞燕的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如鹤立鸡群。她表演的一种舞步,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令成帝十分着迷。成帝为她举行的舞技表演设在后宫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成帝以玉环击节拍,冯无方吹笙伴奏。赵飞燕跳起《归风送远曲》。一阵风起,赵飞燕险些跌入池中,多亏冯无方抓住她薄如蝉翼的云水裙,才有惊无险。汉成帝又命宫女手托水晶盘,令飞燕盘上歌舞助兴,赵飞燕的绝妙舞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汉成帝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成帝对她更加迷恋。�

赵飞燕不仅漂亮,心思也非常缜密,为紧紧抓住成帝的心,她又把容貌更胜她一筹的妹妹赵合德,推荐给成帝,赵合德的美貌令成帝惊羡不已,合德的柔情更令成帝神魂颠倒,成帝一刻见不到赵氏姐妹,便心神不安。姐妹俩的话,成帝更是言听计从。姐妹设计陷害许皇后,成帝就废掉许后,册立赵飞燕为后,赵合德为昭仪。赵氏姐妹掌握后宫生杀大权,不可一世。�

赵氏姐妹虽得专宠,但从未怀孕,她们害怕别的嫔妃怀孕生子,威胁后位,就疯狂地摧残宫人。“生下者辄杀,堕胎无数”。当时,民间就流传着“燕飞来,啄皇孙”的童谣。宫女曹宫生一男孩,竟被逼死,皇子也被扔出门外。许美人生一子,赵合德哭闹不已,逼迫成帝赐死母子。色迷心窍的汉成帝,年已不惑,膝下尤虚。为讨好赵氏姐妹,竟两次杀子,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成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古代版本。�

赵氏姐妹何以不孕呢?原来她们为使肤色白皙娇嫩,把一种秘方配置叫做香肌丸的药丸塞入肚脐。这种药丸确实功效显著,用后肤如凝脂,肌香甜蜜,青春不老。撩人的香气更令汉成帝不能自持,不施云雨绝不罢手。姐妹俩把成帝死死迷住,成帝精力耗尽,就服补药满足淫乐。为取悦成帝,方士们争献丹药。汉成帝起初服食一粒丹药,即可精神亢奋临幸美人,好似恢复了青春活力。汉成帝长期服用,不断增加剂量,后来竟连服十丸丹药淫乐,结果泄阳为血而亡。�

成帝死于赵合德床上,朝野震动,群臣声讨赵氏祸水。赵合德自知难逃罪责,自杀身亡。�

赵飞燕因为帮助成帝的侄儿刘欣即位,新帝感恩,仍旧尊她为皇太后。六年后,哀帝逝世,大司马王莽以赵飞燕杀害皇子之罪,迫其自尽。风光一时,权倾一时的赵飞燕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史书记载

[编辑本段]

附《汉书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许后之废也,上欲立赵婕妤。皇太后(既王政君)嫌其所出微甚,难之。太后姊子淳于长为侍中,数往来传语,得太后指,上立封赵婕妤父临为成阳侯。后月余,乃立婕妤为皇后。追以长前白罢昌陵功,封为定陵侯。

皇后既立,后宽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姊弟颛宠十余年,卒皆无子。

末年,定陶王来朝,王祖母傅太后私赂遗赵皇后、昭仪,定陶王竟为太子。

明年春,成帝崩。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裤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群众讙哗怪之。掖庭令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

哀帝既立,尊赵皇后为皇太后,封太后弟侍中驸马都尉钦为新成侯。赵氏侯者凡二人。后数月,司隶解光奏言:

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宫史曹宫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

臣遣从事掾业、史望验问知状者掖庭狱丞籍武,故中黄门王舜、吴恭、靳严,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宫即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房与宫对食,元延元年中宫语房曰:“陛下幸宫。”后数月,晓入殿中,见宫腹大,问宫。宫曰:“御幸有身。”其十月中,宫乳掖庭牛官令舍,有婢六人,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予武曰:“取牛官令舍妇人新产儿,婢六人,尽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女,谁儿也!”武迎置狱,宫曰:“善臧我儿胞,丞知是何等儿也!”后三日,客持诏记与武,问:“儿死未?手书对牍背。”武即书对:“儿见在,未死。”有顷,客出曰:“上与昭仪大怒,奈何不杀?”武叩头啼曰:“不杀儿,自知当死;杀之,亦

死!”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奏入,客复持诏记予武曰:“今夜漏上五刻,持儿与舜,会东交掖门。”武因问客:“陛下得武书,意何如?”曰:“瞠也。”武以儿付舜。舜受诏,内儿殿中,为择乳母,告“善养儿,且有赏。毋令漏泄!”舜择弃为乳母,时儿生八九日。后三日,客复持诏记,封如前予武,中有封小绿箧,记曰:“告武以箧中物书予狱中妇人,武自临饮之。”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伟能即宫。宫读书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今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得闻之?宫饮药死。后宫婢六人召入,出语武曰:“昭仪言‘女无过。宁自杀邪,若外家也?’我曹言愿自杀。”即自缪死。武皆表奏状。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

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数召入饰室中若舍,一岁再三召,留数月或半岁御幸。元延二年怀子,其十一月乳。诏使严持乳医及五种和药丸三,送美人所。后客子、偏、兼闻昭仪谓成帝曰:“常给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许氏竟当复立邪!”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当安置我,欲归耳!”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帝亦不食。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何?陛下常自言‘约不负女’,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下无出赵氏上者,毋忧也!”后诏使严持绿囊书予许美人,告严曰:“美人当有以予女,受来,置饰室中帘南。”美人以苇箧一合盛所生儿,缄封,及绿囊报书予严。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帝与昭仪坐,使客子解箧缄。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须臾开户,呼客子、偏、兼,使缄封箧及绿绨方底,推置屏风东。恭受诏,持箧方底予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故长定许贵人及故成都、平阿侯家婢王业、任孋、公孙习前免为庶人,诏召入,属昭仪为私婢。成帝崩,未幸梓宫,仓卒悲哀之时,昭仪自知罪恶大,知业等故许氏、王氏婢,恐事泄,而以大婢羊子等赐予业等各且十人,以尉其意,属“无道我家过失。”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谓武曰:“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合通,无可与语者,独欲与武有所言。我无子,武有子,是家轻族人,得无不敢乎?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堕者无数,欲与武共言之大臣,票骑将军贪耆钱,不足计

事,奈何令长信得闻之?”遵后病困,谓武:“今我已死,前所语事,武不能独为也,慎语!”

皆在今年四月丙辰赦令前。臣谨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发长陵傅夫人冢。事更大赦,孝元皇帝下诏曰:“此朕不当所得赦也。”穷治,尽伏辜,天下以为当。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家属

当伏天诛。前平安刚侯夫人谒坐大逆,同产当坐,以蒙赦令,归故郡。今昭仪所犯尤悖逆,罪重于谒,而同产亲属皆在尊贵之位,迫近帏幄,群下寒心,非所以惩恶崇谊示四方也。请事穷竟,丞相以下议正法。

哀帝于是免新成侯赵钦、钦兄子成阳侯䜣,皆为庶人,将家属徙辽西郡。时议郎耿育上疏言:

臣闻继嗣失统,废适立庶,圣人法禁,古今至戒。然大怕见历知适,逡循固让,委身吴粤,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卒有天下,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是以尊号追及大王。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耆欲无极,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世无周公抱负之辅,恐危社稷,倾乱天下。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怀独见之明,内断于身,故废后宫就馆之渐,绝微嗣祸乱之根,乃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庙。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乃反覆校省内,暴露私燕,诬污先帝倾惑之过,成结宠妾妒媚之诛,甚失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

夫论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众,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万万于众臣,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于皇天也,岂当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广将顺君父之美,匡救销灭既往之过,古今通义也。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

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讫,乃探追不及之事,讦扬幽昧之过,此臣所深痛也!

愿下有司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咸哓知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盖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

哀帝为太子,亦颇得赵太后力,遂不竟其事。傅太后恩赵太后,赵太后亦归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

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诏有司曰:“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后月余,复下诏曰:“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失妇道,

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内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诚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是日自杀。立十六年而诛。先是,有童谣曰:“燕燕,尾涏々,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成帝每微行出,常与张放俱,而称富平侯家,故曰张公子。仓琅根,宫门铜锾也。

相关诗词

[编辑本段]

赵飞燕

苦心膏沐不论赀,富贵人生各有时。

直使中流畏仙去,君王何啻似婴儿。

作者:张耒

年代:宋朝\代

【作者小传】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苏门四学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仅传六首,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赵佩茹老先生师承焦寿海,在相声的辈分“德,寿,宝,文”里面,他应该算是“宝”字科的,而且他也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弟子,也是大弟子。在相声界是第六代传人,和侯宝林,马志明是同一辈相声艺术家。

赵佩茹先生在相声界的声望

赵佩茹先生在刚刚步入相声这个行业之时,由于是焦寿海先生的入世大弟子,深得他的真传。在相声表演形式上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最关键的一点,在那个时代,捧哏,逗哏没有现在区分的这么清楚,只要是一个相声演员,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做到游刃有余。赵佩茹老先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在捧逗上面,都发挥的特别出色。

早年期间,他和常宝堃互相搭档,而且主要以捧为主,两个人在一起表演了大概有14年的时间,再一次慰问朝鲜演出中,常宝堃不幸离世,赵佩茹先生也受伤。

离开了常宝堃先生以后,他换了好几个搭档,先后和李寿增和马三立表演了很多的经典相声作品,直到1973年与世长绝。

赵佩茹先生一生一共收了33个徒弟,其中就有现在最火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先生。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赵佩茹先生是相声宝字辈的大门长,在相声圈的声望当然不小。在马三立所有的搭档里,论业务,没人比得上赵佩茹。用马志明的话说:“当代中国说相声的捧哏,超过赵佩如的...甭说超过,接近他的可以说是没有。”

对于普通相声听户,赵佩茹先生的声望属于第二梯队,当然,第一梯队也就是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五人而已。

从解放前袁文会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赵佩茹先生的地位。

当时燕乐和庆云打对垒,燕乐年终演员有双薪,袁文会掌控的庆云约的是一、二流的曲艺名角,如小彩舞的京韵大鼓,陈士和的评书,赵小福的时调,金万昌的梅花大鼓,郭荣山、韩永先的拆唱八角鼓,于德海、冯书田的中国戏法,佫树旺的坛子,谭俊川的翔翎技艺(踢毽),吉平三、荷花女父女俩的太平歌词,常树田的单弦,张寿臣、侯一尘的相声,另外又找来几个漂亮的女演员清唱二黄。阵容强大,一时无两。大轴主角小彩舞原己在小梨园挑大轴,凭着袁文会的势力,小梨园允借两个月。

其中常宝堃和赵佩茹的相声也是顶梁柱,有一次常赵二人谈闲话,就说咱们这么卖力,票房这么好,也混不上双薪。谁知被袁文会知道了,马上派人把赵佩茹打了一顿,杀鸡儆猴,好在没打常宝堃。

可见在袁文会心中,赵佩茹先生比常宝堃先生差一点点,但又比其他艺人高。

后来袁文会又成立了兄弟剧团,以常宝堃和赵佩如为主角。从此,他们俩平时受压迫还不提,有一次因为上座不好,袁文会的狗腿子就要把常宝堃和赵佩茹给废了,结果兄弟剧团全班人马都到袁文会家去跪地哀求,向袁赔礼,才算罢休。

旧 社会 艺人的地位低下,很多时候被人欺负,从被欺负的情况也能看出地位声望。(兄弟曲艺剧团的反串戏及彩扮相声剧,一直演到解放后的一九五零年,最后的一出戏是《q毙袁文会》。这出戏是对压迫艺人的恶魔的控诉,也是对旧 社会 的控诉,对袁文会其人其事,其罪孽,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又都身受其害,所以演得很成功。赵佩茹的袁文会,如实塑造了一个万人唾弃的恶霸形象。)

而马三立和赵佩茹作为搭档,可谓天造地设。

赵佩茹先生和马三立合作的契机

赵佩茹先生的老搭档常宝堃去世以后,他这位被称为“亘古一捧”的宝藏相声艺术家一时间没有合适的搭档,自己做过单口,也和李寿增搭档过,效果都一般。

而马三立也先后和杨少华等人搭档,因为他的马氏相声一头沉的表演方式,为他捧哏的几位相声艺术家都显得话特别少,包袱不够响。直到后面遇到赵佩茹以后,两个人配合的很默契,而且在捧逗之间,他们的语言接洽能力也是相得益彰。也为以后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1973年赵佩茹因病去世,马三立闻讯痛哭失声,这也是马三爷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落泪。

据说马三爷去火葬场送赵佩茹先生时,看到赵先生的遗体,说了一句:佩茹啊佩茹啊,说了一辈子相声没“顶瓜”,今天怎么“顶瓜”了呢。

“顶瓜”的意思是紧张,出汗,原来赵先生的遗体从冰柜里推出来,遇到空气后脸上有了水珠,所以马三立大师有此一说,在场的人听了,着实心酸。

赵佩茹是有名的相声演员,没有什么负面新闻,马三立之所以会和他搭档说相声,是因为赵佩茹原来的搭档去世了。

赵佩茹因功底深厚闻名于相声界,还有很多知名徒弟

赵佩茹(1914~1973),自幼随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大家焦寿海为师,专门学习相声。

赵佩茹是“宝”字辈艺人,在相声界的辈分相当高。他还是同代艺人当中最早拜师的,因为是入室弟子,得到师父的真传,基本功扎实,又能灵活应用,而在相声界有很高的名望,倍受同行们的尊敬。

上世纪30年代前期,著名相声演员李增寿曾经给赵佩茹捧哏。二人搭档,在京津两地的剧场及电视台演出,很快便名声鹊起。

1937年开始,赵佩茹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赵佩茹以捧为主。二人的合作就是相得益彰,深受欢迎。

解放以后,赵佩茹积极创作新的相声段子,如《新灯谜》等等。

赵佩茹台风稳健,人物活灵活现,语言节奏鲜明,包袱又响又脆。无论是捧哏、逗哏,还是单口、群口、对口相声,都能轻松驾驭,让传统相声充满魅力。

不仅如此,赵佩茹还广收徒弟,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徒弟都是相声界响当当的人物,共有33名,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侯耀文等等,赵佩茹还是郭德纲的师爷。

赵佩茹的搭档不幸去世,才和马三立说相声

赵佩茹与常宝堃搭档挺好的,但在1952年4月,二人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常宝堃光荣牺牲,赵佩茹也不幸负伤。

1952年至1954年,赵佩茹改成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也说对口相声,是常连安给他捧哏。

1954年,赵佩茹与李增寿开始搭档说相声。

1962年至1966年,赵佩茹与马三立结识,开始搭档说相声,赵佩茹主攻捧哏,留下很多珍贵的资料,《三字经》、《学外语》、《卖挂票》、《对对子》、《扒马褂》等。

赵佩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相声演员,跟谁搭档说相声都挺好。

1973年,赵佩茹生病住院,侯宝林经常来看他,并且答应等他病好以后就接他去北京,为侯宝林捧哏。没想到,那一年赵佩茹就去世了,享年59岁。

赵佩茹后半生以捧哏为主,是有名的捧哏演员,同德云社于谦的风格差不多。所有和赵佩茹搭档的相声演员当中,马三立是最有名的。可以说,马三立后面成为相声大师,与赵佩茹有很大关系。

马志明对赵佩茹的捧哏有极高的评价

少马爷马志明对赵佩茹有极高的评价,他这样说,“我认为赵佩茹的捧哏艺术超过了老前辈”。马志明虽然说的不是金科玉律,但他的话是非常中肯的,他不会去刻意巴结别人。

看过赵佩茹相声的人,拿他与当今的相声演员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赵佩茹的捧哏水平确实是一流的,当今的相声界没几个人能赶得上。

赵佩茹对相声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还为相声界培养了那么多的优秀徒弟,比如常贵田等人,他们也都在收徒弟,继续为相声的传承做贡献。

侯宝林当年还想让侯耀华拜赵佩茹为师,幸好没成功,要不然侯耀华的做法会毁了赵佩茹的一世英名。

1、赵佩茹老先生是最早重视捧哏的独立艺术价值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认为捧哏演员在台上要盯住逗哏的,随着逗哏演员的叙述表示各种不同的感情,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有夸耀赞美的,也有冷嘲热讽的;有的是用语言,有的是用神气;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渲染,有辅助明垫,有辅助暗垫,有代表观众提出质问的时候,也有现挂包袱增强效果的时候。

2、马三立先生说过:“我是孙猴,佩如是如来。假如佩如逗哏我捧哏,他拿360,我拿120,不少。假如我逗哏,佩如捧哏,我拿120,他拿360,不多。我是唱戏的,佩如是鼓佬。佩如下底传中,我才能临门一脚。”

他们的合作,在各自艺术上都是一个飞跃,一个里程碑。马三立发现了赵佩茹,赵佩茹发现了马三立,他们各自又都发现了自己。在两位大师的碰撞下,艺术之光耀眼夺目。

赵佩茹能够走上相声道路,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因为他家不是干这个的。

赵佩茹的父亲赵希贤,是挑厨供的(春典,变戏法的),按理说赵佩茹应该子承父业,将来也挑厨供。

但当时焦少海(也叫焦寿海)在京城找不到搭档,据说是因为焦少海太矫情,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油头粉面的。而当年的相声艺人腻歪这个,觉得你一个卖艺的江湖人,留着小分头抹一脑袋发油,很多活都使不出来。因为传统段子的角色都是底层,流氓痞子沙雕居多,油头粉面的塑造不了角色。

所以没人愿意跟焦少海联穴,东安西城天桥他都去不了。而焦少海自己又不擅长单春(单口相声),只愿意使对口活,于是找到朋友赵希贤商量。赵希贤一想自己儿子学戏法要吃多少苦才能出师,还不如学一门文生意(当时相声评书是文生意,打把势卖艺是武生意)更好,于是就让儿子拜焦少海为师,跟他学习相声,也顺便解决了焦少海搭档的问题。

于是赵希贤的儿子赵佩茹就成了焦少海的弟子,艺名叫小龄童,记住前面没有“六”啊。

另一种说法是赵佩茹压根就是老焦家养大的孩子,没懂事就住在焦家,给他开蒙的也是焦德海,后来才指派给儿子焦少海当徒弟的。

无论哪一种说法,当时焦少海为了把小龄童带出来,亲自给他喂活,自己那么大一个角儿给孩子捧哏,那自然是能耐蹭蹭的涨了。而赵佩茹也是天赋异禀,毕竟有文武两门生意的底子,无论说口还是身上,那都一等一的棒,等到他出师的时候,名气已经远远超过其师父焦少海,成为独当一面的大角儿了。

当时赵佩茹被各个茶馆剧场邀约,甚至连当时非常奢侈的电台都请他去录相声,每天少说也有十几块大洋的收入。而赵佩茹红了之后仍然孝敬焦少海,让焦少海非常感动,拿着徒弟给他的钱去花天酒地(当时的艺人 娱乐 活动就这些),彻底忘记了自己养徒弟是为了重回舞台巅峰的目标。

于是赵佩茹就去找了小蘑菇常宝堃当搭档,两人确实是天作之合,一个是从小被父亲量活长大的,一个是被师父从小量活长大的。天赋满满的同龄人一碰撞,立刻火花四溅一举成名,当时天津五档相声,小蘑菇和赵佩茹几乎压过了张寿臣,成为天津剧场的顶流。

至于两人跟袁文会那些恩恩怨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毕竟那是特殊 历史 下的故事。但赵佩茹确实挨过袁文会的打,而且对他的恨也更深,以至于解放后庆云杂耍馆解放后改名为共和戏院,赵佩茹扮演袁文会,因为演得太传神,张寿臣后来看见赵佩茹都“顶瓜”(紧张害怕之意),可见赵佩茹的表演功底有多深。

赵佩茹现在也被人称为捧哏亘古第一人,主要原因就是他两个主要的搭档——常宝堃和马三立实在太有名,而他逗哏的搭档又太一般,以至于赵佩茹捧逗双绝的能耐都被忽略了。

实际上赵佩茹对于逗哏捧哏两个位置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怹对于舞台尺寸的掌握,以及观众情绪的把握都是独一档的。赵佩茹的捧哏功底可见于常宝堃和马三立,尤其是马三立在离开赵佩茹以后,跟张张庆森王凤山的合作,综合表现就差了不少,所以马老才会对赵佩茹如此痛惜。

而赵佩茹逗哏的水准,可以从他的徒弟高英培李伯祥身上看到端倪,佩茹老可不是那种收了钱给个名分的商人师父,怹对徒弟都是亲自教学,而且严格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正因为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所以高英培和李伯祥等才有这种艺术成就,两人都是津门相声的风云人物,足以印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

总而言之,正如德云社总教习高峰所说,赵佩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神,这并非人云亦云,实出于赵先生艺术的精道。

这句评论对赵佩茹而言丝毫不会过誉。

至于侯耀文这个带拉的徒弟,赵佩茹一个字都没教他,只是挂个名而已。至于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他是连侯耀文都没教一个字的人,就更加和佩茹老拉不上关系了。

这种师承关系和艺术无关,属于商业领域的范畴,应该另当别论才是。

都知道早几十年前赵佩茹和马三立搭档说相声,赵佩茹的师父是老前辈张寿臣的纸媒为师,再往前缕空间更大,范围更广由于赵佩茹先生跟张寿臣学的是单口相声,又没留下来什么具体资料 所以无人谈及。

赵佩茹做为60年代最佳的捧哏人后来与上辈人马三立先生搭档为捧的相声艺术,辈份之高不得不说:他是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的“师爷”,由于辈份原因赵佩茹(1941年出生)是相声界的第六代传人,我听过说:少马爷的辈份之高目前谁也比不了。

赵佩茹是侯耀文之师,身份自然贵重,有根儿有蔓为相声界的必备,回到话题:郭德纲的师爷是赵佩茹先生,但年龄段可以与马派创始人马三立同台,(随说马三立比赵佩茹高一辈?)说起来很复杂而且不是一两句就能说的清透。

到底第一代是谁?因为到了郭德纲这辈已经是第八代,与郭德纲的同辈人姜昆于谦冯巩,再往上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索 ,以我看来只知道郭和于及姜同辈,难怪姜某人总与郭先生做对?

(如果错位请提示,权当杜撰见谅)

王自健曾经把郭德纲比作小蘑菇再世,小蘑菇是相声行业里百年不遇的天才,就是赵佩茹的搭档,天才的搭档当然也是天才。

只不过相声行业里捧哏的声望往往都不如逗哏高。

赵佩茹的声望在当时也不如小蘑菇常宝堃,就像现在于谦的声望不如郭德纲一样。

但是在捧哏这个角色身份里,赵佩茹被称为是相声界捧哏第一人。

其实赵佩茹捧逗俱佳,在师承上面确实是郭德纲的亲师爷。

马三立会和他搭档说相声不是因为马三立多看得起赵佩茹,在过去最火的五档相声里,常宝堃赵佩茹这一档是最火的,马三立当时的声望未必比得上赵佩茹。

辈分上马三立比赵佩茹高一辈,其实也是同龄人。

众所周知的原因,抗美援朝的时候,常宝堃赵佩茹进朝鲜慰问演出,常宝堃烈士在这个时期不幸遇到了美军的轰炸,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之后赵佩茹没了搭档才和其他人搭档说相声。

马三立作为同龄人中比较出色的角儿才有了和赵佩茹合作的机会。

当年侯大师没让常宝华当耀文的师傅,而是认可让李伯祥在赵大师故去后带拉师弟形式让儿子认赵为师。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捧哏大家,跟马三爷搭买卖大 但属于有买卖没交情那种

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也。父孝穆,梁候官令。知礼涉猎文史,善隶书。高祖之讨元景仲也,或荐之,引为记室参军。知礼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由是恒侍左右,深被委任,当时计划,莫不预焉。知礼亦多所献替。高祖平侯景,军至白茅湾,上表于梁元帝及与王僧辩论述军事,其文并知礼所制。

侯景平,授中书侍郎,封始平县子,邑三百户。高祖为司空,以为从事中郎。高祖入辅,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卫尉卿。高祖受命,迁通直散骑常侍,直殿省。寻迁散骑常侍,守太府卿,权知领军事。天嘉元年,进爵为伯,增邑通前七百户。王琳平,授持节、督吴州诸军事、明威将军、吴州刺史。

知礼沈静有谋谟,每军国大事,世祖辄令玺书问之。秩满,为明威将军、太子右卫率。迁右卫将军,领前军将军。六年卒,时年四十七。诏赠侍中,谥曰忠。子允恭嗣。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祖点,梁尚书左民侍郎。父大同,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掌京邑行选。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解褐诸王府佐,出为海阳令,为政有能名。侯景乱,梁简文帝为景所幽,景历与南康嗣王萧会理谋,欲挟简文出奔,事泄见执,贼党王伟保护之,获免。因客游京口。侯景平,高祖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要之。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缀,文不重改。曰:

蒙降札书,曲垂引逮,伏览循回,载深欣畅。窃以世求名骏,行地能致千里,时爱奇宝,照车遂有径寸。但《云》、《咸》斯奏,自辍《巴渝》,杞梓方雕,岂盼樗枥。仰惟明将军使君侯节下,英才挺茂,雄姿秀拔,运属时艰,志匡多难,振衡岳而绥五岭,涤赣源而澄九派,带甲十万,强弩数千,誓勤王之师,总义夫之力,鲸鲵式剪,役不逾时,氛雾廓清,士无血刃。虽汉诛禄、产,举朝实赖绛侯,晋讨约、峻,中外一资陶牧,比事论功,彼奚足算。加以抗威兖服,冠盖通于北门,整旆徐方,咏歌溢于东道,能使边亭卧鼓,行旅露宿,巷不拾遗,市无异价,洋洋乎功德政化,旷古未俦,谅非肤浅所能殚述。是以天下之人,向风慕义,接踵披衿,杂遝而至矣。或帝室英贤,贵游令望,齐、楚秀异,荆、吴岐嶷。武夫则猛气纷纭,雄心四据,陆拔山岳,水断虬龙,六钧之弓,左右驰射,万人之剑,短兵交接,攻垒若文鸯,焚舰如黄盖,百战百胜,貔貅为群。文人则通儒博识,英才伟器,雕丽晖焕,摛掞绚藻,子云不能抗其笔,元瑜无以高其记,尺翰驰而聊城下,清谈奋而嬴军却。复有三河辩客,改哀乐于须臾,六奇谋士,断变反于倏忽。治民如子贱,践境有成,折狱如仲由,片辞从理。直言如毛遂,能厉主威,衔使若相如,不辱君命。怀忠抱义,感恩徇己,诚断黄金,精贯白日,海内雄贤,牢笼斯备。明将军彻鞍下马,推案止食,申爵以荣之,筑馆以安之,轻财重气,卑躬厚士,盛矣哉!盛矣哉!

抑又闻之,战国将相,咸推引宾游,中代岳牧,并盛延僚友,济济多士,所以成将军之贵。但量能校实,称才任使,员行方止,各尽其宜,受委责成,谁不毕力。至如走贱,亡庸人耳。秋冬读书,终惭专学,刀笔为吏,竟阙异等。衡门衰素,无所闻达,薄宦轻资,焉能远大。自阳九遘屯,天步艰阻,同彼贵仕,溺于巨寇,亟邻危殆,备践薄冰。今王道中兴,殷忧启运,获存微命,足为幸甚,方欢饮啄,是谓来苏。然皇銮未反,宛、洛芜旷,四壁固三军之馀,长夏无半菽之产,遨游故人,聊为借贷,属此乐土,洵美忘归。窃服高义,暂谒门下,明将军降以颜色,二三士友假其馀论,菅蒯不弃,折简赐留,欲以鸡鹜厕鸳鸿于池沼,将移瓦砾参金碧之声价。昔折胁游秦,忽逢盼采,檐簦入赵,便致留连,今虽羁旅,方之非匹,樊林之贲,何用克堪。但眇眇纤萝,凭乔松以自耸,蠢蠢轻蚋,托骖尾而远骛。窃不自涯,愿备下走,且为腹背之毛,脱充鸣吠之数,增荣改观,为幸已多。海不厌深,山不让高,敢布心腹,惟将军览焉。

高祖得书,甚加钦赏。仍更赐书报答,即日板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

衡阳献王昌时为吴兴郡,昌年尚少,吴兴王之乡里,父老故人,尊卑有数,高祖恐昌年少,接对乖礼,乃遣景历辅之。承圣中,授通直散骑侍郎,还掌府记室。高祖将讨王僧辩,独与侯安都等数人谋之,景历弗之知也。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僧辩诛,高祖辅政,除从事中郎,掌记室如故。绍泰元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兼掌相府记室。高祖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永定二年,坐妻弟刘淹诈受周宝安饷马,为御史中丞沈炯所劾,降为中书侍郎,舍人如故。

三年,高祖崩,时外有强寇,世祖镇于南皖,朝无重臣,宣后呼景历及江大权、杜棱定议,乃秘不发丧,疾召世祖。景历躬共宦者及内人,密营敛服。时既暑热,须治梓宫,恐斤斧之声或闻于外,仍以蜡为秘器。文书诏诰,依旧宣行。世祖即位,复为秘书监,舍人如故。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邑四百户。累迁散骑常侍。世祖诛侯安都,景历劝成其事。天嘉三年,以功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邑百户,常侍、舍人如故。六年,坐妻兄刘洽依倚景历权势,前后奸讹,并受欧阳武威饷绢百匹,免官。

废帝即位,起为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兼太府卿。华皎反,以景历为武胜将军、吴明彻军司。皎平,明彻于军中辄戮安成内史杨文通,又受降人马仗有不分明,景历又坐不能匡正,被收付治。久之,获宥,起为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高宗即位,迁宣惠豫章王长史,带会稽郡守,行东扬州府事。秩满,迁戎昭将军、宣毅长沙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事,以疾辞,遂不行。入为通直散骑常侍、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仍复封邑。迁太子左卫率,常侍、舍人如故。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伐,所向克捷,与周将梁士彦战于吕梁,大破之,斩获万计,方欲进图彭城。是时高宗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景历谏称师老将骄,不宜过穷远略。高宗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深罪责,出为宣远将军、豫章内史。未行,为飞章所劾,以在省之日,赃污狼藉,帝令有司按问,景历但承其半。于是御史中丞宗元饶奏曰:"臣闻士之行己,忠以事上,廉以持身,苟违斯道,刑兹罔赦。谨按宣远将军、豫章内史新丰县开国侯景历,因藉多幸,豫奉兴王,皇运权舆,颇参缔构。天嘉之世,赃贿狼藉,圣恩录用,许以更鸣,裂壤崇阶,不远斯复。不能改节自励,以报曲成,遂乃专擅贪污,彰于远近,一则已甚,其可再乎?宜置刑书,以明秋宪。臣等参议,以见事免景历所居官,下鸿胪削爵土。谨奉白简以闻。"诏曰"可。"于是徙居会稽。及吴明彻败,帝思景历前言,即日追还,复以为征南鄱阳王谘议参军。数日,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复本封爵,入守度支尚书。旧式拜官在午后,景历拜日,适值舆驾幸玄武观,在位皆侍宴,帝恐景历不豫,特令早拜,其见重如此。

是岁,以疾卒官,时年六十。赠太常卿,谥曰敬。十三年,改葬,重赠中领军。祯明元年,配享高祖庙庭。二年,舆驾亲幸其宅,重赠景历侍中、中抚将军,谥曰忠敬,给鼓吹一部,并于墓所立碑。

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世所称。有文集三十卷。

刘师知,沛国相人也。家世素族。祖奚之,齐晋安王谘议参军,淮南太守,有能政,齐武帝手诏频褒赏。父景彦,梁尚书左丞、司农卿。师知好学,有当世才。博涉书史,工文笔,善仪体,台阁故事,多所详悉。梁世历王府参军。绍泰初,高祖入辅,以师知为中书舍人,掌诏诰。是时兵乱之后,礼仪多阙,高祖为丞相及加九锡并受禅,其仪注并师知所定焉。高祖受命,仍为舍人。性疏简,与物多忤,虽位宦不迁,而委任甚重,其所献替,皆有弘益。

及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师知议云:"既称成服,本备丧礼,灵筵服物,皆悉缟素。今虽无大行侠御官事,按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縗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縗绖。"中书舍人蔡景历亦云:"虽不悉准,按山陵有凶吉羽仪,成服唯凶无吉,文武侠御,不容独鸣玉珥貂,情礼二三,理宜縗斩"。中书舍人江德藻、谢岐等并同师知议。文阿重议云"检晋、宋《山陵仪》:'灵舆梓宫降殿,各侍中奏。'又《成服仪》称:'灵舆梓宫容侠御官及香橙。'又检《灵舆梓宫进止仪》称:'直灵侠御吉服,在吉卤簿中。'又云:'梓宫侠御衰服,在凶卤簿中。'是则在殿吉凶两侠御也。"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陵云:"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有此分判,便验吉凶。按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縗鸑邪?断可知矣。若言公卿胥吏并服縗苴,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若言文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衽绖而奉华盖,縗衣而升玉辂邪?同博士议。"师知又议曰:"左丞引梓宫祔山陵,灵延祔宗庙,必有吉凶二部,成服不容上凶,博士犹执前断,终是山陵之礼。若龙驾启殡,銮舆兼设,吉凶之仪,由来本备,准之成服,愚有未安。夫丧礼之制,自天子达。按王文宪《丧服明记》云:'官品第三,侍灵人二十。官品第四,下达士礼,侍灵之数,并有十人。皆白布袴褶,著白绢帽。内丧女侍数如外,而著齐縗。或问内外侍灵是同,何忽縗服有异?答云,若依君臣之礼,则外侍斩,内侍齐。顷世多故,礼随事省。诸侯以下,臣吏盖微,至于侍奉,多出义附,君臣之节不全,縗冠之费实阙,所以因其常服,止变帽而已。妇人侍者,皆是卑隶,君妾之道既纯,服章所以备矣。'皇朝之典,犹自不然,以此而推,是知服斩。彼有侍灵,则犹侠御,既著白帽,理无彤服。且梁昭明《仪注》,今则见存,二文显证,差为成准。且礼出人情,可得消息。凡人有丧,既陈延几,繐帷灵屏,变其常仪,芦箔草庐,即其凶礼。堂室之内,亲宾具来,齐斩麻缌,差池哭次,玄冠不吊,莫非素服。岂见门生故吏,绡縠间趋,左姬右姜,红紫相糅?况四海遏密,率土之情是同,三军缟素,为服之制斯一。逐使千门旦启,非涂垩于彤闱,百僚戾止,变服粗于朱韨,而耀金在列,鸣玉节行,求之怀抱,固为未惬,准以礼经,弥无前事。岂可成服之仪,譬以山陵之礼?葬既始终已毕,故有吉凶之仪,所谓成服,本成丧礼,百司外内,皆变吉容,侠御独不,何谓成服?若灵无侠御则已,有则必应縗服。"谢岐议曰:"灵延祔宗庙,梓宫祔山陵,实如左丞议。但山陵卤簿,备有吉凶,从灵舆者仪服无变,从梓宫者皆服苴縗。爰至士礼,悉同此制,此自是山陵之仪,非关成服。今谓梓宫灵扆,共在西阶,称为成服,亦无卤簿,直是爰自胥吏,上至王公,四海之内,必备縗绖,案梁昭明太子薨,略是成例,岂容凡百士庶,悉皆服重,而侍中至于武卫,最是近官,反鸣玉纡青,与平吉不异?左丞既推以山陵事,愚意或谓与成服有殊。若尔日侠御,文武不异,维侍灵之人,主书、宣传、齐干、应敕,悉应不改。"蔡景历又议云:"侠御之官,本出五百,尔日备服居庐,仍于本省,引上登殿,岂应变服貂玉、若别摄馀官,以充簪珥,则尔日便有不成服者。山陵自有吉凶二议,成服凶而不吉,犹依前议,同刘舍人。"德藻又议云:"愚谓祖葬之辰,始终永毕,达官有追赠,须表恩荣,有吉卤簿,恐由此义,私家放斅,因以成俗。上服本变吉为凶,理不应犹袭纨绮。刘舍人引王卫军《丧仪》及检梁昭明故事,此明据已审,博士、左丞乃各尽事衷,既未取证,须更询详,宜谘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时八座以下,并请:"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成服日,侍官理不容犹从吉礼。其葬礼分吉,自是山陵之时,非关成服之日。愚谓刘舍人议,于事为允。"陵重答云:"老病属纩,不能多说,古人争议,多成怨府,傅玄见尤于晋代,王商取陷于汉朝,谨自三缄,敬同高命。若万一不死,犹得展言,庶与朝贤更申扬搉。"文阿犹执所见,众议不能决,乃具录二议奏闻,从师知议。

寻迁鸿胪卿,舍人如故。天嘉元年,坐事免。初,世祖敕师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为十卷。起为中书舍人,复掌诏诰。天康元年,世祖不豫,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入侍医药。世祖崩,预受顾命。及高宗为尚书令,入辅,光大元年,师知与仲举等遣舍人殷不佞矫诏令高宗还东府,事觉,于北狱赐死。

谢岐,会稽山阴人也。父达,梁太学博士。岐少机警,好学,见称于梁世。为尚书金部郎,山阴令。侯景乱,岐流寓东阳。景平,依于张彪。彪在吴郡及会稽,庶事一以委之。彪每征讨,恒留岐监郡,知后事。彪败,高祖引岐参预机密,以为兼尚书右丞。时军旅屡兴,粮储多阙,岐所在干理,深被知遇。永定元年,为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兼右丞如故。天嘉二年卒,赠通直散骑常侍。

岐弟峤,笃学,为世通儒。

史臣曰:高祖开基创业,克定祸乱,武猛固其立功,文翰亦乃展力。赵知礼、蔡景历早识攀附,预缔构之臣焉。刘师知博涉多通,而暗于机变,虽欲存乎节义,终陷极刑,斯不智矣。

《陈书》 唐·姚思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5941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