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考研学校排名

半导体考研学校排名,第1张

半导体考研学校排名如下:

1、清华大学。整体来说最强。半导体专业也是很强的。

2、电子科技大学。功率器件、半导体功能材料最强,专业方面较为强劲。综合排名很靠前,可以考虑。是一所重点大学。

3、北京大学。工艺基本算是全国最强。除此之外,半导体也是有专业发展的方向的。

4、复旦大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低维半导体材料、红外及THz量子级联材料与器件、光子集成材料和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单晶衬底及特殊环境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产业链分为:

设备、材料、设计等上游环节、中游晶圆制造,以及下游封装测试等三个主要环节。

半导体材料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环节,在芯片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根据芯片制造过程划分,半导体材料主要分为基体材料、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

单独招收半导体材料方向的研究生院校比较少,大多数院校是按大类招生的,入学后再选择导师和具体研究方向。所以同学们可以把重点放导师的选择上,毕竟这决定了你未来的研究方向甚至是就业方向。

半导体化学是在1948年发明晶体管之后逐渐形成的,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晶体化学、配位化学和放射化学等许多领域的理论和内容。半导体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纯物质,在半导体技术中,随着半导体朝高频、大功率、高集成化方向发展,对半导体材料以及在制作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过程中所用的各种试剂的纯度 , 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害杂质含量不超过 10-6%~10-8%, 有的甚至要求杂质含量10-9%~10-10%。

半导体化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①硅、锗、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提纯精制的化学原理,完整单晶体的制取、完整单晶层的生长以及微量杂质有控制地掺入方法。②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如清洗、氧化、外延、制版、光刻、腐蚀、扩散等主要工艺过程及化学反应原理。③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所用掺杂材料、化学试剂、高纯气体、高纯水的化学性质、制备原理及纯度标准。④超纯物质分析及结构鉴定方法,如质谱分析、放射化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

前景还不错,国家这大力扶持微电子产业,与其相关的行业也会被带动发展

半导体系(1959年3月-1982年9月,其间1960年7月-1962年7月对外改称第三物理系)

1、在1956年国家12年科学规划及1958年大跃进形势的激励下,我校物理系和化学系部分教师先后开展了半导体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校党委因势利导,决定将物理系和化学系从事半导体研究的部分教师组合起来成立半导体系。

2、经学校决定上级批准,于1959年3月正式成立半导体系。半导体系设“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专业和两个教研室。高鼎三先生任系主任兼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伊葆芳先生任副系主任兼半导体化学教研室主任。

半导体系在全国是唯一的以“半导体”冠名的系,因此素有“天下第一系”之称。半导体化学专业是国家教委唯一批准吉林大学试办的特色专业。

3、1959年9月1日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专业首次招生,学生62人。基础课分别由物理系和化学系承担。

4、1960年建立了一个系工厂,既生产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军用尖端产品,又为师生提供一个劳动生产和实习的基地。系工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研制、生产集成电路。

5、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教学、科研水平居国内先进及领先地位,决定自行开设两个专业的全部基础课,先后从物理系和化学系调一批基础课教师。

6、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冲击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在校学生停止上课,停止招收新生,科研、生产活动断断续续。

7、1970年高校恢复办学,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开办“半导体器件”试办班,要求改革旧的教学制度和方法,提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口号。

1972年,1973年,1975年,1976年招收四届工农兵学员,学生全部由社会推荐保送入学。专业名称改为“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

8、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正式招生,教学工作进入恢复期。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77届、1978届、1979届及1980届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十分突出。

9、1978年1月6日学校决定将“半导体器件”专业恢复为“半导体物理”专业,“半导体材料”专业恢复为“半导体化学”专业,并恢复成立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化学两个教研室。

10、1978年4月-5月,成立半导体化学专业建设调查组,在调研全国主要的半导体科研、生产、教学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半导体化学专业调整和改革的5年制教学方案,为后来的半导体化学专业的发展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

11、1978年10月成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同时撤消了系工厂。

12、1978年10月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

13、1979年7月“半导体物理”专业改名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确定半导体化学专业执行五年制的改革后的新教学方案。

14、1980年6月成立无线电教研室,1981年9月无线电子学专业首次招生。

15、1981年11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可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高鼎三教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电子科学系(1982年9月-1993年2月18日)

1、1981年增建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后便开始考虑更改系的名称,于1982年9月改称为电子科学系。学校决定更名的时间是1983年1月。

2、1985年4月成立敏感技术研究室。

3、1985年10月,经国家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为博士后流动站点。

4、1986年“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改为“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

5、1987年在原来的集成光学和光电子学研究室和敏感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6、1987年获国家批准,同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成立“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7、1990年11月国家学位办批准,“半导体材料”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校第一个获得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电子工程系(1993年2月18日-2001年5月)

1、鉴于我系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方向主要是工程学科性质,经1993年2月18日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同意我系广大师生的申请,将电子科学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

2、1993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半导体化学”专业调整改名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工科、四年制)。

3、1994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调整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工科),增设“光电子技术”专业(工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科)。自此,我系成为具有五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类别比较齐全的大系。

4、1997年研究生专业调整,“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改名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5、1999年国家教育部进一步作专业调整,我系相关专业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微电子技术(工科)、光电子技术(工科)、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工科)合并、调整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整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后仍为“生物医学工程”(工科),同时又申办了一个“微电子学”专业(理科)。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5月至今)

1、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5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

合校后于2001年5月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它是由原吉林大学的电子工程系和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相关系、所、专业联合组建。设有7个本科专业,6个教学系,1个教学实验中心和2个研究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设置如下:

本科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科)、微电子技术专业(理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科)。

教学系与实验中心包括:光电子与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科学系、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科学仪器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工教学与实验中心。

研究所、室包括: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吉林大学智能仪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开放研究实验室。

2、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3、2005年7月据学校的院系调整安排,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及相关系、所分离出去,组建仪器科学与电器工程学院。

4、2006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它所涵盖的四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61043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