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扩展资料:
人物贡献: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电磁学方面拥有许多贡献,但较不为人所知的,则是他在1833年发现的其中一种半导体材料。
硫化银,因为它的电阻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当时只觉得这件事有些奇特,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温度的提升,晶格震动越厉害,使得电阻增加,但对半导体而言,温度上升使自由载子的浓度增加,反而有助于导电,这也是半导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质。
2、德国的布劳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电导率与所加电压的方向有关,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国电机发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发明了第一个固态电子元件:无线电波侦测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属与硅或硫化铅相接触所产生的整流功能,来侦测无线电波。
在整流理论方面,德国的萧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于「德国物理学报」发表了一篇有关整流理论的重要论文,做了许多推论,他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贡献就在于精确计算出这个能障的形状与宽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定理是将电子波函数加上了周期性的项,首开能带理论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国人佩尔斯(Rudolf Peierls, 1907~ ) 于1929年,则指出一个几乎完全填满的能带,其电特性可以用一些带正电的电荷来解释,这就是电洞概念的滥觞;
他后来提出的微扰理论,解释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导体
芯片的发展历史(一)
第一,本人不是从事芯片产业工作的,只是理工科毕业,知道一些,但是对于芯片及技术方面的,大部分是不懂的。
第二,文中会提到很多上市公司,只是作为一个分析,不做买卖参考。如果有人要去 *** 作,一定自己研究一下基本面,我尽量保证引用的资料正确,但是买卖 *** 作还是要自己负责。
近期在研究半导体产业链,所以想写一些文章,尤其是希望能够分享自己研究的心得,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本文主要是讲讲芯片技术的发展。
半导体产业中,集成电路(IC)占比超过80%,所以集成电路基本上等同于半导体产业。所以经常说到的芯片,集成电路,IC,半导体产业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是指将一定数量的元器件及其连线,通过半导体工艺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可细分为逻辑电路、存储器、微处理器、模拟电路。
半导体技术从19世纪开始诞生,发展至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手机(移动终端)、宽带(网络通信)、摄像头(安防监控)等都跟IC有关,就连美国硅谷的诞生也跟IC有关。
1、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基础
半导体导电能力随着温度、光照条件、输入电压(电流)和掺入杂质的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这四大特性的发现顺序分别如下:
1833年: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1839年:法国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半导体的第二个特性:光生伏特效应;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的第三种特性;
1874年:德国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导电有方向性,也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四种特性。
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
直到1947年12月,人类 历史 上的第一个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才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从此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
直到1947年12月,人类 历史 上的第一个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才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从此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2、半导体技术发展历程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世界上最早的电子产品是由电子真空管组成的,具有体积大、易碎、密封性差等一系列 缺点,以硅晶圆材料为衬底制作的晶体管具有固态、体积小、质量轻、耗电低且寿命长的优点,被人们发现成为替代真空管的最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高度集成。晶体管的出现开启了半导体工业的 篇章,接着将分立器件集成化、缩小结构尺寸、提升数量、降低功耗, 成为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集成电路应运而生。所谓集成电路,是指在 单个半导体晶片上,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及连接线等有机结合的电路 结构,其本质上是晶体管制造工艺的延续。集成电路、分立器件、被动 元件以及各类模组器件通过 PCB 板连接,又构成了智能手机、PC 等各 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半导体 工业走向规模产业化和技术上的成熟,也预示着半导体技术向微电子技 术方向上的演变。随着工艺水平和封装技术的提升,集成电路又逐步由 小规模(SSI)、中规模(MSI),逐步发展至大规模(LSI)、特大规模 (VLSI)乃至巨大规模(GSI)。当前,半导体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 展,不仅带来了世界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整个 社会 的深刻 变革,从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到航空航天,处处都有半导体的身影。可 以毫不夸张的说,半导体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基础。
三、硅谷的诞生及仙童半导体的传奇
业内都说“先有仙童后有硅谷”要了解美国硅谷的发展史,那就绕不过早期的仙童半导体公司。
1955年,“本世纪最伟大发明”的“晶体管之父”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离开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圣克拉拉(Santa Clara)谷,并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世界英才慕名而来,最后肖克利在各领域的天才与精英中,确定了公司创立之初的八位成员,而这八位初创成员也是后来对硅谷乃至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的“八叛将”(The Traitorous Eight):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 Roberts)、朱利亚斯·布兰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莱纳(Eugene Kleiner)、金·赫尔尼(Jean Hoerni)、杰·拉斯特(Jay Lsat)、维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nich)。
1960s“八叛徒”离开肖克利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到了1969年,“八叛将”的叛变精神再次燃烧,随着布兰克的出走,当初创立仙童的 “八叛将”也尽数离开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一时间,仙童迎来了大量的离职潮,也由此孕育了更多的半导体公司的诞生。
(1)1961年,赫尔尼、拉斯特和罗伯特出走,三人创办了Amelco,就是后来的Teledyne(泰瑞达),从事半导体测试业务。
(2)1962年,克莱纳离开,创办了Edex以及后来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KPCB)。
(3)鲍勃.韦勒,1966年离开仙童加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查尔斯·斯波克,1967年离开仙童加入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任CEO。
(4)到了1968年,诺伊斯带着戈登·摩尔与工艺开发专家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离开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而由他们三人所创立的公司就是由仙童衍生出来的公司中最为人所熟知的IT业巨头——英特尔(Intel)。
(5)仙童销售部门主任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带着几名员工创立了AMD半导体公司,成为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
(6)美国国家半导体(现已被TI收购),Altera(现已被英特尔收购)等的创始人都出自仙童半导体公司。
得到仙童半导体八位联合创始人支持的公司数量超过2000家,其中包括Instagram,Palantir,Pixar,Nest,Whatsapp,Yammer,以及苹果(乔布斯的创业得到过仙童半导体创始人的潜心指导,在此就不赘述了)。
乔布斯对仙童的评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到2013年为止,由仙童公司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公司共达到了92家,而其中上市的30家公司的市值更是超过了2.1万亿美元,产值甚至超过了当年的一些发展中国家GDP。
可以说是仙童给旧金山湾区带来了半导体产业,因为半导体的材料是硅,所以加州这个原本拗口的“圣塔克拉拉谷”,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被更多的人称之为——硅谷(Silicon Valley)。
总之,以上就是芯片的发展历程,包括技术上的发展及硅谷的诞生。后面从产业链的转移角度,回顾芯片的发展。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谈到半导体行业的时候,总会冒出一个让人觉得新鲜的名词:第三代半导体。特别是最近我国一些论坛或者峰会上,都说到要在第三代半导体上大力发展,并表示第三代半导体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们要力争领先地位等等。这样看起来似乎和标题有点不符:明明第三代半导体都这么热门了,怎么还是冷知识?其实也不难理解,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要产品好用就行,至于几代半导体应该是不在意的。而且你要真问到什么是第三代半导体?或者问不同代半导体的区别是啥?笔者估计大多数人都是懵逼状态,所以说它是冷知识也没错。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全行业都在吹的第三代半导体到底是神马玩意儿!
第一代半导体,让计算机业彻底繁荣
要说到半导体这个名词的出现,那的确是比较久远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得说到上世纪的40年代,因为在1940年全世界第一颗电子晶体管诞生了,这也就拉开了半导体时代的大幕。最早大家用于半导体的材料是锗(Ge),如果查看一下半导体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以及60年代,大家的半导体设备基本都是用锗这种材料。所以说锗应该算是半导体材料的老祖先了,这也是我们口中说的第一代半导体。
没错,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了:原来不同代半导体的区别就是材料!是滴,但是第一代半导体的材料并不是只有锗,因为大家用锗来打造电子晶体管的时候发现,这货发热有点夸张,还很不好控制,容易引起很多问题,设备出故障是一方面,但是热失控很容易引起重大事故,所以大家开始发展另一种半导体材料——矽,也就是我们说的硅。
知道为啥有一个叫硅谷的地方能被众人看成是科技领域的圣地?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因为在第一代半导体蓬勃发展的时候,矽就是成为了半导体的主要材料,而因为半导体发展而繁荣起来的圣塔克拉拉谷,也就被称为矽谷或者说硅谷了,毕竟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锗和矽都是半导体的主要材料。不过矽并非万能的材料,毕竟它有自己的物理极限,而且效率和耗电等方面,它已经慢慢无法满足一些科技发展的需求。而这个时候,是化学让半导体时代继续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的出现让半导体材料进入了第二代。
第二代半导体,化合物时代来临
之前说过了,当计算机业和电子业发展到一个地步的时候,矽或者说硅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物理极限的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厂商一直追求的能耗比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所以大家都在寻找矽之外的材料来继续发展半导体行业。这个时候化合物半导体终于进入了历史的舞台。
要说化合物半导体,还得感谢赫赫有名的贝尔实验室(不是那个野外求生的贝尔……),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了化合物半导体。从此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主的化合物半导体一跃成为半导体市场的主角。这两货的优点也很明显,拥有超高的电子迁移率,外加上它们兼备高频、低杂音、高效率及低耗电等特性,简直就是矽的最佳替代者,所以这两种材料一下成为半导体市场的主角。
整个半导体产业因而进入了以这两种材料为主的第二代半导体时代,直到现在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也大量用于各种半导体器材设备中。由于这两货的功能特点,直接为以后的微波射频通信半导体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得感谢这两种半导体材料,因为大量的射频芯片,都是用这两种材料打造的。
当然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的问世,并不代表第一代半导体就彻底被淘汰,不同半导体材料现在都可以活跃在不同的领域中。毕竟一些设备和芯片第一代半导体就能搞定,成本还低,不需要第二代半导体或者下面要说的第三代半导体。所以从现在看来,每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并不是取代上一代半导体材料,而是让科技有更好以及更高端的发展。
第三代半导体,催化5G应用加速发展
第三代半导体其实和第二代半导体一样,都属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而且这个材料我们还并不陌生,估计很多人都买过相应材料所制造的产品。比如说充电器,现在很多充电器用的材料都是GaN,也就是氮化镓,而这就是第三代半导体的主流材料。
第三代半导体主要是两种材料,分别是氮化镓(GaN)与碳化矽(SiC)。这两种材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宽能隙,而能隙越宽,就代表着其耐高频、高压、高温、高功率及高电流的性能也就越强,同时还具备高能源转换效率与低能耗的特性。这样的特点性能,恰好符合目前IoT设备连接、5G场景及电动车等最新应用的需求。
由于目前各国都在研发5G应用、loT智能设备以及电动车等技术和产品,所以这种宽能隙的材料自然就成为大家发展的重心。行业有一句老话叫“得碳化矽基板者得天下”,由此可见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对于全球科技产业有多么重要。当然之前我们就说过了,三代半导体并非彼此淘汰取代的作用,而是每代半导体材料都在往更先进更高科技的应用领域发展,这不代表老的半导体材料就彻底无用。
比如说第一代半导体的矽,多用在各种处理器、内存芯片、逻辑芯片、微电子晶体管上,我们也比较常见到;第二代半导体的砷化镓则经常用在射频芯片上。至于第三代半导体的材料,主要会采用在高频率的射频元器件以及高功率的半导体元器件上,应用范围则比较广,包括5G、IoT、环保、电动车、卫星通讯及军事等领域。特别是5G和电动汽车,被视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最大发展动力。
5G和高功率设备,离不开第三代半导体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所谓的第三代半导体是什么意思,粗略地说就是用氮化镓和碳化矽这两种材料打造的半导体设备,就可以算是第三代半导体。当然这其中化合物的发展肯定不止是这两种,但这两种可以算是基础和主流。
那既然说5G、loT设备、电动车都需要第三代半导体,这里就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5G基站,现在我国采用的Sub-6以及海外已经开始商用的毫米波,它们都需要海量的基础设施,这里就要用到大量的天线和射频元件,而以GaN为主要材料的半导体设备,就能发挥高频、高功率、大频宽、低功耗与小尺寸等优势。
去年全球GaN射频元件的市场为8.91 亿美元,而随着5G在全球的普及,这一市场在2026年将达到24亿美元。目前射频元件部分,很多还是采用的第二代半导体砷化镓以及金属氧化半导体为主材料,而GaN已经成为它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现在GaN射频元件的主要材料是碳化矽基氮化镓GaN-on-SiC,NXP恩智浦半导体已经在去年开设了第一个6英寸的GaN-on-SiC晶圆厂;而过去的全球砷化镓代工大厂,也纷纷开始扩展GaN-on-SiC的产能,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非常适合拿来作为功率半导体元件,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它们的特性,耐高温高压、转化率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充电器都是用的GaN材料。目前GaN快充已然成为推动GaN功率元件成长的动力,很多手机厂商都已经配备GaN的快充充电器,比如说国内的OPPO就是如此。像小米以及其他外设厂商,也推出了多款GaN材料的充电器。
至于另一种SiC功率元件,目前市场比GaN还大,它和GaN特点相似,两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为作为不同半导体设备的材料,比如之前介绍的射频元器件。不过SiC自己来做功率元件应用也是很广泛的,比如说作为有61%的SiC功率元件,都用于新能源汽车,另外像太阳能发电站以及各个充电站,也会用到SiC的功率元件。当然综合来看,电动车未来是推动SiC半导体发展的最大动力。
写在最后
关于第三代半导体,我们基本上就说到这里,虽然很粗浅,但是足以让大家了解到第三代半导体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特点和现在应用的范围。说实话,半导体虽然经历了三代,但是就和我们说的一样,这三代半导体是基于科技的发展而诞生,而不是说哪一代半导体是从上一代半导体的材料发展而来,所以他们没有互相淘汰的关系,虽然有竞争,但更像是处于平行状态,各自在各自领域发展。
目前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最快还是中国、美国以及欧盟,特别是我国的科技企业,很早就开始涉足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像比亚迪这样的公司,甚至已经有自己第三代半导体的晶圆厂;包括华为等公司,也在第三代半导体上积极投资。在去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整体产值超过7100 亿人民币,在世界上的确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我国来说,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的确相当关键,这不仅仅是因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有这么大的需求,同时如果在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上占据领先位置,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半导体上被海外卡脖子的窘境,真正站上半导体强国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