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伟人有些人

中国科学伟人有些人,第1张

1、中国数学界的伯乐——熊庆来

人们在赞美千里马时,总会记起识马的伯乐。中国科学界在赞美华罗庚时,也不会忘记他的老师、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人,18 岁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20 岁赴比利时学采矿,后到法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熊庆来的培养下,华罗庚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在 70 多岁高龄时,他虽已半身不遂,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这就是青年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

2、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家——华罗庚

1985 年 6 月 12 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 岁的华罗庚 (1910~1985)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一束鲜花还没有来得及献到他的手上,这位世界闻名的数学巨星便突然陨落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1930 年,19 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此文受到了熊庆来教授的重视,华罗庚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后,去英国留学。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写出了 20 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堆垒素数论》。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1958 年以后,他深入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和工厂,宣传推广优选法。

3、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丘成桐

1982 年,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1949~)获得了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的华人数学家。

1976 年,27 岁的丘成桐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并把微分方程应用到微分几何中去,推动了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发展,成为这个领域最年轻的学者,名扬海外。

4、物理女王——吴健雄

被称为物理女王的吴健雄(1912~),出生于上海,1936 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留在美国,成了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首次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推翻了 长期以来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吴健雄为了证明杨、李定律的正确性,几乎整天钻在实验室里,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杯牛奶,每天睡眠只有四个小时。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证明杨、李定律是正确的,轰动了国际物理界。

5、第一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7 年 12 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个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1921~)和李政道(1926~)。从 1901 年起,这种颁奖仪式举行了几十次,但这一次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一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论证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论文 1956 年才发表,证明他们的观点正确的实验 1957 年初才完成,当年就获诺贝尔奖,这是没有先例的。二是获得奖励的李政道教授当时只有 31 岁,在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他是第二位最年轻的。杨振宁当时也不过 36 岁。三是 57 年来获得这项最高荣誉的已有几百人,但没有一个华人。难怪在评论他们的成就时,美国科学界认为:“两位青年学者的辉煌成就,证明在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西方人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6、J 粒子和丁肇中

1976 年 12 月在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场面:获物理学奖的美籍科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用汉语在大会上发言。虽然会上很少有人能听懂汉语,但大家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出生在美国、祖籍山东日照的杰出的华裔学者。丁肇中的专业是粒子物理。粒子物理是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 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的科学。1974 年,丁肇中率先发现了轰动物理学界的新的粒子即亚原子粒子。他把这种粒子取名为 J 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J 粒子的存在表明,原来人们以为只要有“上”、“下”、“奇”三种夸克就能解释各种基本

粒子,这其实是不够的,必须引进第四种夸“粲”。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它增进了科学家对自然界构造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所以 197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丁肇中。

7、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

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 1956 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是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发现了大庆油田等大型油田。

8、求是精神的典范——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自幼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把为农业服务作为他的主要奋斗目标。大家知道,以物候来指导农事活动,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一个重要特色。竺可桢深知物候知识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物候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物候观测,并写成《物候学》一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竺可桢还十分注重从古代文献中搜集有关物候的记载,经过比较研究,提出以物候的历史变化为标尺的气候变迁理论,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9、桥梁专家——茅以升

1937 年,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公路两用桥正式建成通车。设计这座大桥的是 41 岁的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1896~1989)。1954 年他主持修建了长江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还写桥。他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中国桥梁——古桥和今桥》等著作,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0中国导d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04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求学,1938 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世界著名航空大师、近代力学的奠基人卡门。以后又成为卡门组织的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核心成员。钱学森在力学许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与卡门一起取得的超声速流体力学成果,成为超音速飞机克服热障、声障的依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美国火箭研究,取得显著效果。1955 年,钱学森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国导d核武器的研究中建立了功勋。他还把控制论思想应用于技术领域,创立了横跨许多学科的崭新方法——工程控制论。

11、提出“钱伟长方程”的钱伟长

钱伟长(1912~),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现代应用数学家。钱伟长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成就,受到全球科学界的称誉。他研究了有关板壳问题内禀统一理论,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国际上被称为“钱伟长方程”。他的有关仪表d性元件环壳分析解的研究成果,被誉为“具有中国独特优点的重要贡献”。他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并完成了“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他还编著了《傅氏级数之和》的大表,包括了 1 万个三角级数。钱伟长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论著,为科学做了许多划时代的工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2、最早发现原子核一分为三的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浙江吴兴县人。父亲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936 年,钱三强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第二年就被派往法国留学。留法期间,钱三强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导师是玛丽•居里的女儿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他们师生合作,获得很多新的发现。1945 年左右,国际上一般认为,原子核分裂只有分为两个碎片的可能。钱三强与妻子何泽慧及两个法国研究生在一起,用核乳胶技术发现铀的原子核受

中子打击后,大约在 300 次裂变中,有一次分裂成三个碎片。这个重要发现使他们异常兴奋,但他们没有立即宣布,而是继续实验。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每发现一个异常现象,都要做复杂的计算。经过 一段时间,他们观测了上万次,终于在 1946 年底证明:铀的原子核在中子打击下,不仅可以分裂为二,而且可以分裂为三。不久以后,何泽慧还观测到铀原子核的“四分裂现象”。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原子核的裂变有了进一步了解,受到法国科学界的赞誉,被人们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新中国建立后,钱三强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研究基地——原子能研究所,他亲自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d的制造,为我国核武器的制造和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3、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研究复杂无机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当代化学前沿课题之一,这门学科叫“配位场理论”。以中国化学家唐敖庆(1915~)为首的集体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这项研究以来,使中国的“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对发展集成电路、稀土元素等新型材料打下了基础。因而引起国际化学界瞩目。

唐敖庆在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化学固氮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2 年,唐敖庆独创地提出了“分子内旋转的阻碍势函数问题”,后又在高分子结构和性能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1963 年以后,唐敖庆带领化学家从六个方面发展了配位场理论,并且完成了《配位场理论方法》这部重要的著作,1982 年获我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化学界称他为“中国的量子化学之父”。

14、“黄理论”的创立者——黄昆

在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是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 年改称院士),1955 年授予第一批学部委员时,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仅有200 多人。固体物理学家黄昆(1919~2005)教授才学出众,成果卓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黄昆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与谢希德教授合作编著的《半导体物理》一书,填补了这门学科的空白。他还编写了《固体物理学》等教材,为培养、造就我国半导体技术骨干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昆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极大地影响着国际科学界。他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导致 X 光漫散射,国际上称为“黄散射。”他提出的关于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进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为“黄理论”。他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并推导出它的运动方程,国际上称之为“黄方程”。黄昆还与德国学者玻恩合写了《晶格动力学》,这本书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性著作。

1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60 年他在培育高产稻种试验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1964 年夏天,他首次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以后又率先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进行杂交的设想,并含辛茹苦地加紧进行田间实验。1973 年,终于突破难关,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1974 年和 1975 年在南方多处试种效果良好,1976 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在同样条件下,杂交种比一般良种增产 20%~30%,高的达 50%以上。1980 年,籼型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专利转让给美国,很短时间内被许多稻米生产国引种。国际上赞誉他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16、当代毕升——王选

中国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文明古国,但近百年来中国印刷术大大落后了。1986 年前中国内地的所有报纸和绝大多数书刊仍沿用铅排工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有铅污染。从 1987 年到 1993 年这短短七年内,我国报业和印刷业产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技术革命,中国的主要报纸和大多数书刊已经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领导这场技术革命的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王选(1937~2006)教授。从 1975 年起,王选主持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由于印刷用汉字字数多,字体、字号多,精密照排分辨率很高,因而汉字字形点阵的存储量高达几百亿字节,成为一大难题。数学专业出身,并且有软硬件两方面经验的王选于 1976 年初提出了用轮廓加参数的方法描述高分辨率汉字字形,从而使信息量减少到百分之几;并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一系列中国专利,成为华光和进一步发展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基石。

4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当天揭晓,4名数学家获得这一奖项,最年轻的获奖人年仅30岁。这4名获奖者分别为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彼得·朔尔策、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教授阿莱西奥·菲加利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克萨伊·文卡特什。

彼得·朔尔策出生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是本次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年仅30岁。朔尔策从小就展现出在数学方面的天赋,24岁成为波恩大学全职教授,被视为数学界近年来罕见的天才,因在算术代数几何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视为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现年40岁的考切尔·比尔卡尔是出生在伊朗的库尔德人,从伊朗德黑兰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迁居英国。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特别是其中的双有理几何。他在获奖后表示“非常高兴和兴奋”,他将继续自己热爱的数学研究。

摩根是华尔街的大富豪,和卡耐基一样,他也是一位敢用强过自己的人作为左膀右臂的典范。

萨缪尔·斯宾塞比摩根小10岁,在美国南部土生土长,做事情精明而果断。斯宾塞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了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的修建中。他的非凡才能很快就得到了发挥,经过几次事情之后,他就担任了总裁室的特别助理,没有多久,就又被提升为副总裁。

由于经营不善,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的建设由于财政赤字濒临破产。这时候斯宾塞临危受命,负责使这条铁路起死回生,经过短暂调整之后,斯宾塞就控制了局面,在这次事件中,斯宾塞卓越的管理才能再次引起了摩根的注意。

摩根作为公司财产的主要接管人开始考虑重用斯宾塞。他觉得斯宾塞在很多方面都超过自己,而公司很需要这样的人才,对于求才若渴的摩根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摩根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就擢升斯宾塞为总裁,负责经营铁路。

上任后的斯宾塞果然不负众望,公司的经营节节攀升,不但顺利地偿还了800万美元的债务,而且有了更大的扩展,他也因此更加博得了摩根的青睐,斯宾塞最终成为了摩根的左膀右臂,正是他协助摩根最终成了控制美国铁路命脉的大财团。巨星陨落,只因为“任人唯亲”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广为流传,这个人的名字就是王安。他凭借自己卓越的个人才能,一举夺下34项电脑方面的发明专利。他设计出能迅速存取数据的方法和元件,使电脑有了记忆,从而推动了全球信息化革命的到来;也是他,仅用600美元的本钱创业起家,在十几年后,一次就能承接美国空军基地4.8亿美元的业务订单。然而,经过这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之后,王安的公司却在1990年宣布破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安是美籍华人,曾在国内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进入哈佛大学,并于194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不久,王安凭借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发明了“磁芯记忆体”,这一发明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贮存能力,对当时以及以后20年的电脑发展,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凭借这一发明,王安被人们公认为数码电子学专家以及电脑专家。

1951年,王安向自己工作的哈佛计算机研究所递交了辞呈,在哥伦布街296号租下了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王安公司成立了,当时他的全部资本只有600美元。

1956年,王安与IBM公司签署了协议,把存储器磁芯技术专利权卖给了IBM公司,获利40万美元。获得了一大笔资金的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开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研究,他将全部的40万美元都用于研究,争取更大的成功。他以自己超人的科研能力和经营能力,一直使公司规模以42%的平均增长率发展着。王安公司作为一家私营高科技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企业。1967年,玉安公司销售了价值425.9万美元的计算机,相当于前一年销售额的8倍。

为了扩大公司的规模,1967年夏天,王安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股,每股的价格为12.5美元,共发售股票24万股,一举筹措到300万美元。

1967年8月,王安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公开上市,股票的开盘价为38美元,当日的收盘价为40.5美元。上市的当天,按股票市场折合的公司资产总额,就从前一天的100万美元达到了7000万美元!

王安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使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1972年,王安研制成功的半导体文字处理机,后又推出第二代产品,人们惊异地发现,王安公司在文字处理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已经超过了美国顶尖的IBM公司,新闻界声称:“王安创造了通用电脑的革命!”

王安公司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在生产对数计算机、小型商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机以及其他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上,都走在时代的前列。到80#:代中期的时候,王安的公司达到鼎盛,年收入高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仅在世界各地雇佣的员工就有3万多名。王安本人也跻身于美国十大富豪之列。

1985年以前,王安公司的增长率一直都在35%以上,然而1985年,公司的增长率却突然降到了8%,利润萎缩到1600万美元。此后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1990年,曾经声名显赫的王安公司竟然走向了破产的穷途末路。

在公司的人事运作方面,王安一直坚持唯才是举的法则,也正是这个法则,使得王安公司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集中了美国最优秀的一批科技、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使得王安公司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然而,随着王安退休时间的日益接近,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他却改变了主意,转而扶植自己的两个儿子,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后,两个儿子能够接管公司,将公司完全控制在王氏家族的手中。

1986年,王安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将自己的公司传给了大儿子王列。王列缺乏经商的才能,在处理问题方面的表现令王安十分失望,而公司的业绩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王安并没有就此改变自己的家族观念,转而安排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

这种人事上的变动,引起了王安公司内部的离心力增加,长期跟随王安的两名得力助手先后离去,而他们都是在产品开发和销售上富有经验的人。接着,一大批高层管理人员也纷纷离开王安公司,另投别处。仅仅两年时间,王安创办的公司就走向了衰败,亏损额竟高达4.2亿美元,负债10亿美元。

这时候的王安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挽救败局,他亲自出面让儿子辞职,想另选贤人。然而,再一次的高层人事变动使公司的处境继续恶化,最终走向了破产。1990年3月24日,满怀遗憾的王安在美国麻省总医院病逝。

王安凭借自己的卓越才能在美国闯荡数十年,然而却在公司的继承人方面改变了自己一贯的用人策略。可以说,是任人唯亲、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导致了王安公司的衰败。

若想使公司充满生机活力,必须选贤任能,雇请一流人才。用一流的人才才能造就一流的公司,如果无视才能的大小,唯亲是举,必然使怀才者望而却步,转投他人。

敢于任用有才能的人,不让家族观念、朋友关系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这是任用者信心与能力的体现。识人用人并非儿戏,而是关乎企业发展与生死的大课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缺乏有才能的人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悲哀;然而企业中不乏有才能的人,领导者却熟视无睹,不能任用,这将是更大的悲哀。

在狼群与敌人的战斗中,能够浴血奋战,带领群狼打垮敌人的才是狼群公认的领袖。这里面不存在卑下的交易,也不存在血缘上亲近的优势,唯才是举,唯能者是举,这是毫不动摇的法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6196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7
下一篇 2023-03-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