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解放军报的评论员文章关于世博会的内容

2010年4月29日解放军报的评论员文章关于世博会的内容,第1张

世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写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前夕

■本报编辑部

(一)

凭海临风,畅想百年。

经过159年的漫长旅程,比奥运会还要年长45岁,几乎游历过所有发达国家的世界博览会,终于第一次走进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世界选择了中国,中国真诚回报世界。面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盛宴,面对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宽广舞台,国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世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二)

世博,将给我们带来了望世界的宽广视野。

世博会是一扇展示人类科技成果、洞悉人类文明走向的窗口。在其159年的历史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借此完成了或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文明洗礼。同样,透过这扇窗“睁眼看世界”,也曾是近现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浪漫而苦涩、崎岖而执着的梦想。

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举行。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向全世界展出了蒸汽机等划时代的工业产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惊呼,世博会给英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荣光。而此时,背负鸦片战争带来的创痛与耻辱、正一步步走向沉沦的清王朝,唯一参展的仅是12包手工制作的“荣记湖丝”。

同台竞技,高低立判。一些曾经令国人耳熟能详的手工品“金奖”,在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中,变成聊胜于无的“安慰奖”。这种莫大反差的背后,是高度开放的工业文明对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压倒性胜利。曾经参观过伦敦世博会的马克思,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态势作出如此评价:“一个人口占世界1/3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而与此同时,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冒险者已开始了全球范围的扩张。”

惨痛的现状,深深灼伤了国人的心:从“中国睁眼看世博第一人”的文人王韬,到顶着“汉奸”恶名考察世博会的外交官郭嵩焘;从撰写《盛世危言》、首倡中国举办世博会的粤人郑观应,到代表清政府参加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工商巨子盛宣怀……一批批放眼向洋的先行者们,打破世博会是“奇巧淫技”的歧见,矢志通过世博会,为闭关锁国百余年的苦难民族,寻找重新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契机。然而,囿于封闭的环境、陈腐的观念、衰微的国力,先行者们的呐喊只能化为历史的咏叹。

奋争百年,沧海桑田。

今天,当我们伫立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笔题名的南浦大桥之上,放眼浦江两岸,一座蔚为壮观、荟萃人类文明精华的世博园已然崛起。上海,这座1843年在列强的q炮声中被迫开埠,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数艰难坎坷、兴衰起伏的传奇之城,正以其飞速发展、海纳百川的独特魅力,成为太平洋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抚今追昔,我们不能不感慨,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20年的浦东开发,让浦江两岸实现了惊天巨变,从而托举起上海世博会精彩纷呈的舞台。

与筚路蓝缕的先辈相比,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一刻,我们也更加真切地体味到,对于一个昂首行进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民族而言,时刻保持“睁眼看世界”的了望姿态,时刻保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是多么可贵。

(三)

世博,将给我们带来感受文明成果的激情体验。

1893年,年仅13岁的盲女海伦·凯勒,用手触摸着“参观”了在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这样写道:我会把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因为在那里,会有世界的光明,会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从初夏到深秋,一段充满希望、孕育未来的文明旅程即将在上海展开。从5月1日至10月31日的184天里,创历届世博会参展纪录的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在黄浦江畔方圆5.28平方公里的地球村里,共同展开对于人类未来的多元思考与无尽想象。

在这场盛大的嘉年华中,将有超过7000万的全球观众亲临现场。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这一次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一览世界文明的精华,这是何等的幸事,何等的畅快。

作为人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以宽广的平台,融人类文明成果于一体,并伴以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富有魅力的各式建筑,将各种技术交流、学术探讨、旅游观光、娱乐消遣,集中在一个日常难以体验、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里,俨然一场多彩多姿的“地球秀”。

交流、沟通、对话、合作,这正是世博会的独特魅力所在。世博会期间,除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展示,现场还将有20000多场来自世界各国的文艺演出,平均每天都将超过百场。在这里,人们欣赏的是不同的文化遗产,寻觅的是共有的人类文明,解读的是穿越时空的历史智慧,抒发的是和谐共享的人文情怀。一句话,世博会所守望的,正是我们期冀的美好精神家园。

如同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所言,与奥运会相比,世博会有着更广泛的参与性。它是一个文化活动、娱乐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到世博会的活动中去,不仅触及人的躯体,更深入人的情感。

(四)

世博,将给我们带来推动发展的难得机遇。

世博会从来都是推动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因而一直备受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青睐。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先后举办过17次世博会,其举办世博会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美国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百科全书。与中国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也是通过举办世博会,助推了国家整体实力的腾飞。刚刚迈过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中国,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推动持续发展的宝贵契机。

“机遇共抓、资源共享、主题共演、活动共办、声势共造”。纵览世博会历史,其经济“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可以想见,它不但将改变上海的面貌,还必将有效推动上海周边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辐射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世博会的强力推动之下,区域经济发展将再获新动力,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版图内更为重要的一极。

举办世博,利在眼前,功在长远。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博会早已不再是单纯展示各个国家物质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的平台,其主题逐渐“务虚”,开始聚焦于全人类的共有命运与未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届世博会在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城市主题,正是契合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当前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文化的积淀和财富的聚集。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史。19世纪以来,全球城市化的步伐尤为迅疾——1800年,全世界仅有2%的人口住在城市;1900年,这一比例达到13%;今天,全世界已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处在应对城市化挑战的最前沿,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3%左右。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文化摩擦等“城市病”日益凸显,人类的焦虑与日俱增。数据显示,今天的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的四分之三,并释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从1950年到今天,是人类近2500年来最热的一段时期。事实证明,以高能耗、高污染,牺牲环境为代表的旧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如何在确保各个国家发展权的同时,找到和维护属于全人类共有的利益交集,完成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的艰难转变?去年,来自全球192个国家的代表,围绕低碳、减排等一系列深刻影响人类前途命运的议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进行了艰难的磋商。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纷纷扬扬的争执声中,低碳理念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上,来自全球的有识之士将再次汇聚一堂,相互交流、探索各国的城市建设智慧和人类未来发展之路,共同描绘人类“绿色未来”的行动图。从世界前途命运的视角审视,世博会不吝于又一次低碳理念的全球总动员。

这样一个智力激荡的思想盛宴,对正致力于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而有尊严生活的中国来说,无疑将从中受益良多。

(五)

世博,将给我们带来创新求变的深刻启示。

世博会是人类创新征程上的驿站,生动记录着人类对于促进自身发展进步的执着理念与不懈追求。一部世博会的演变历程,就是人类社会不断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创新的历史。

“一切始于世博会”。近百年来,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和最好的科技产品,几乎都是通过世博会,被迅速推广到全世界,并引发新一轮的学习、竞争和进步。

如果说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埃菲尔铁塔的横空出世,标志着钢铁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到来;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意味着高碳时代的降临;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原子球”雕塑的时代启迪,吹响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号角;那么本届世博会上,大量以“绿色、环保、节能”为标志的创新建筑、创新产品,则宣示着人类社会“低碳时代”的揭幕。

能否看清明天会发生什么,将决定下一步是成功还是失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法则告诉人们,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往往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前瞻眼光与创新能力。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当代中国,正行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走进本届世博会,“低碳”亮点俯拾即是:采用最先进循环式呼吸孔道技术的日本馆,号称“会呼吸的展馆”;有着“21世纪绿色光源”之称的半导体照明,被集中使用于园区景观灯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现“零排放”的新型氢能源车、超级电容车,穿梭在各个场馆……这是一次创新的展示,更是一次创新的竞赛,谁最善于从中吸取最新的理念、最多的成果,谁就将在破解人类发展的难题中占得先机。

令人欣喜的是,世博会上展示的创新成果离我们如此之近,不仅可感可知,而且可触可摸。可以想象,这对于提升我国公众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热情,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推动!我们期待,在上海世博会的引领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能成为科技进步的乐园。

(六)

世博,将给我们带来虚怀若谷的谦和心态。

在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后不足两年,规模盛大的世博会来到中国。美国《洛杉矶时报》感叹,将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如果不是全世界最棒的展会,也肯定是最大的。

中华民族历来奉虚心好学为美德。回顾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走向世界以来的坎坷进程,从艰难的蹒跚起步,到逐渐发展起来的自信从容,不变的始终是谦虚进取、和而不同的朴素情怀。如果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味着在政治上融入世界;加入WTO,意味着在经济上融入世界;那么举办世博会,则是中国从文化上融入世界的又一次真诚尝试。

上海世博会,未开幕便在规模上创下若干历史之最。然而,作为东道主,我们没有自鸣得意的资格。面对即将开幕的盛会——

我们这样理解,人其实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一个人看世界越辽阔,他对自己内心的确认和发现就会越深刻。世博会把一个浓缩的世界送到我们面前,它凝聚着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智慧和精华。对此,我们心怀谦恭、充满期待;

我们这样理解,世博会也是“聚宝会”。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举办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近距离地对话优秀文化、向各国学习的重要契机。我们愿当“吸水的海绵”,汲取世博会的养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我们这样理解,无论是举办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面对世界的选择,我们勇于承担一个成长中大国应有的责任,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和锐意创新的精神,与国际社会一道迎接挑战、戮力合作,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献策献力。

我们这样理解,内敛往往比张扬更有力量。我们愿意以世博为舞台,以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为镜,滋养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品格。

我们这样理解,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上海,才是世博会上最大的展馆,我国国民的素质才是世博会上最重要的展品。以“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为理念的世博会,必将通过中国人民的真诚实践,赢得世界的掌声。

(七)

百川归海,波翻浪涌。猎猎海风中,世博会大幕正徐徐拉开。

一年多前,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美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一年多来,中国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庄严地履行了所有承诺。

在全世界的共同期待中,一段184天的文明旅程已经铺就。在世博园这座浓缩的地球村里,我们都是主人。我们希冀沟通心灵、凝聚信心、汇合共识,携手跨越国度、种族、文化的界限,共同建设全人类共有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在全人类的共同瞩目下,一座面向未来的了望塔已经矗立。在世博园这座浓缩的地球村里,我们都有责任。我们希冀在黄浦江畔迸发的思想火焰、催生的创新激情、交融的文明成果,能如高擎的火炬,照亮全人类共有共建共享的光辉前程!

现在每个国家几乎都会有硅谷,这意味着这是高科技的聚集地之一,而且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洛杉矶就被称为美国的硅谷,为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从它自身的环境条件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含量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与硅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洛杉矶之所以被称为硅谷,肯定也是与这三个方面分不开,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它为什么会被叫做硅谷。

一、自然环境优越。

我觉得它之所以被称作硅谷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自然环境非常的优越,有着非常清新的自然环境,所以可以随心所欲研究高科技含量高的东西。因此我认为这些环境对于硅谷也非常重要,就是就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很优越,所以它非常的适合这个硅谷这样的一个地区,能够为高科技的研发提供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更好地研发出新产品。

二、教育资源优秀。

硅谷的产生与教育资源息息相关,有了很好的教育资源,才可以有更多的人才去投入到高科技研发这个行业之中,所以洛杉矶之所以被称为硅谷,就是因为它的教育资源非常的丰富,有非常非常多优秀的大学,里面也有很多可以为国家效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于硅谷的产生有着推动的巨大作用。

三、高科技企业多。

在洛杉矶中有着大量的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以轻薄为主,在小小的芯片里面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那么在这样一个地区有着如此多的高科技产业,所以它的专业度非常非常高,因此我认为这些高科技产业为洛杉矶争取了硅谷这个称号。

硅谷意味着国家科技的核心力量,洛杉矶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孕育了很多的人才投身到高科技产业,所以他被叫做硅谷是名副其实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6235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