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行业的黄光室工作,都说男性的Y染色体受影响,不能生男孩。科学根据是什么?穿防辐射短裤可避免吗

在半导体行业的黄光室工作,都说男性的Y染色体受影响,不能生男孩。科学根据是什么?穿防辐射短裤可避免吗,第1张

你好!个人认为是无稽之谈。黄光室就是把荧光灯的黄色以外的光滤掉,能有什么危害?否则晚上也别出去遛弯了,因为现在路灯都是高压钠灯,那可是纯黄的光。如果说有危害,光刻过程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倒是对人体有害,排风一定要好。再有就是曝光的时候的紫外光对人不太好。但是说这些能让Y染色体受影响,感觉不太靠谱。打字不易,采纳哦!

1894年11月27日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草郡和佐村,父亲名政楠,母亲名德枝,幸之助是三个男孩中最小的一个,

1899年4岁 父亲经营的米谷投机生意失败,全家从千旦之木迁往和歌山市。

1901年 6岁 入和歌山市内的“熊寻常小学校”就学。

1902年 7岁 父亲只身赴大阪,就业于大阪盲哑院。

1904年 9岁 小学四年级中途退学,到大阪的宫田火盆店当学徒。

1905年 10岁 2月,到五代音吉脚踏车店当学徒。

1906年 11岁 父亲政楠因病逝世。

1908年 13岁 开始销售脚踏车。

1910年 15岁 辞掉五代脚踏车店的工作,进大阪电灯公司当内线见习生。

1911年 16岁 升任大阪电灯公司正式技工。

1912年 17岁 参与滨寺公园海水浴场电灯工程。日本年号由明治改为大正。

1913年 18岁 母亲德枝因病逝世。4月进关西商工学校夜间部预科就读。

1915年 20岁 经由姐夫、姐姐介绍,与井植小姐相亲,9月结婚,新娘19岁。

1917年 22岁 升任检查员。5月决心自立,辞掉大阪电灯公司的工作,制造并贩卖电灯插座,但结果失败。后来接到电风扇地盘1000个的订单,才获转机。

1918年 23岁 3月创立松下电器制作所。生产改良附属插头,雇佣四五个员工。另外,开始研究双灯插座。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2月制定了M箭商标。3月成立“步一会”。

1920年 25岁 在东京设立联络处。

1921年 26岁 长女幸子诞生。

1922年 27岁 兴建工厂,迈出松下传统“积极注意”的第一步,员工已超30名。

1923年 28岁 3月开发炮d型电池灯,6月底开始生产发售。9月发生东京大地震。

1925年 30岁 6月以“国际牌”作为商标提出登记。5月与山本氏签订炮d型电池灯销售权契约。年底当选为区会议员。

1926年 31岁 3月提出商品专利第一号的申请登记。10月向山本商店购回炮d型电池灯销售权。完成角型电池灯的生产系统。长男幸一诞生(次年不幸逝去)。此年,日本年号由大正改为昭和。

1927年 32岁 设立电热部,开始制造电熨斗。与住友银行开始往来。角型电池灯已开发完成,并以“国际牌”商标发售。

1928年 33岁 筹建新的总公司与工厂,11月动工,1930年5月完工。

1929年 34岁 公司名号改为“松下电器制作所”,并订立公司组织纲领与员工信条。

1930年 35岁 创建松下第五、第六工厂。设立国道电机并开始生产并贩卖收音机。

1931年 36岁 1月出售收音机的第一批新货。3月将国道电机收归直营。4月举行步一会第一届春季运动会。10月开发成功三球式收音机,并在商品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1932年 37岁 4月成立贸易部。10月收购收音机的重要部分的专利,并向社会公开。订此年为创业命知第一年,并在 5月5日举行创业纪念式。

1933年 38岁 5月实施事业部制度。7月开始研究马达。制定并发布公司员工精神五大守则(后来改为七大守则)。在门真地区盖建总公司和工厂,员工增加到1800名。

1934年 39岁 4月开设员工训练所。7月推行不二价运动。8月设立松下贸易株式会社,11月发起连锁店制度,12月又设立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股份有限公司)。此年,将公司由个人的独资经营改为公司的组织。

1936年 41岁 6月设立国际电灯泡株式会社。经由NHK(日本放送协会)电台举行第一次收音机广播,题目是:“谈企业精神”。

1937年 42岁 12月向加藤大观请教佛禅之理,并早晚随从在侧,创订新的商标,并统一书体。

1938年 43岁 完成员工慰灵塔,并在9月举行开眼法事。

1939年 44岁 3月颁制“经营须知、经济需知”和“员工指导和律己须知”。7月公开电视的实验,大获成功。

1940年 45岁 1月举行第一届公司经营方针研讨会。次年长女幸子与松下正治结婚。

1941年 46岁 5月举行步一会最后一届运动会于甲子园球场,参加人数1万人。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3年 48岁 4月,在军方邀请下设立松下造船公司。10月成立松下飞机制造公司。将M箭公司徽章改为三个松叶的图案。

1945年 50岁 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尽速恢复生产,建立经济秩序,努力经营重建工作。

1946年 51岁 松下电器成立工会,亲自出席成立大会。11月,创立PHP研究所。同年,被盟军总部制定为财阀,资产被冻结,业务受限制。

1947年 52岁 4月,《PHP杂志》发行创刊号。

1949年 54岁 公布为迟纳大户,公司经营陷于困难。年底获得“财阀”解除令。

1950年 55岁 6月,发生韩战。企业限制获解除,并恢复自由之身。

1951年 56岁 1月到美国旅行,考察业务。6月发表恢复经营脚踏车业。10月再度到美国旅行,并绕道访问欧洲后返国。

1952年 57岁 2月,与中川机械(股份)公司协议合作生产。10月,与飞利浦公司谈妥合作,并成立松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1953年 58岁 5月,盖建中央研究所。

1954年 59岁 1月,与日本胜利牌(股份)公司携手合作生产。在《文艺春秋》5月号发表《观光立国论》。

1955年 60岁 在延迟了二年以后,补办创业35周年纪念大典。

1956年 61岁 1月发表“松下电器五年计划”。

1958年 63岁 6月,接受荷兰政府颁发勋章。

1959年 64岁 三月,创立关西日兰(荷兰)协会。9月,设立美国松下电器公司。11月成立国际总部。

1960年 65岁 1月,发表“五年后实施每周工作5日制度”方案。同年,五年计划提早达成目标。

1961年 66岁 对外发表辞退总经理,就任董事长。为员工福利基金捐出日币2亿元。7月,总公司新厦落成。8月,在真真庵再次举行PHP研究会。

1962年 67岁 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5月,接受《时代》杂志创立40周年纪念庆典招待。8月,在NHK的“与总理谈话”节目中与池田首相交谈。9月,在国际经营科学委员会主办的会议中,发表演说,题目是《我的经营哲学》。

1964年 69岁 7月,在热海举行经销商、代理店的垦谈会。9月,美国《生活》杂志撰文介绍。入选《每日新闻》全国高中生“你尊敬的人物”最高票。同年,东京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

1965年 70岁 4月,实施每周工作5日制。接受政府颁发二等旭日重光勋章。6月,接受早稻田大学颁发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被NHK推选为歌唱排行榜的评审委员。

1966年 71岁 赠送“青春”匾给全国282家经销店。5月,制定“工作别薪金制”。

1967年 72岁 1月,发表“希望在5年后,工资提升到美国的水准”。

1968年 73岁 松下电器举行创业50周年纪念。3月,完成松下电器历史馆。捐款总金额50亿元日币,给儿童交通等灾害防止对策委员会做为基金。发表并提倡工厂应该建设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

1969年 74岁 1月《PHP杂志》发行量达到100万份。9月,举行第一届松下电器技术展。

1970年 75岁 参加万国博鉴会,并设松下馆。4月,接受一等瑞宝奖章。10月,英文版《PHP杂志》创刊。

1970年 75岁 参加万国博鉴会,并设松下馆。4月,接受一等瑞宝奖章。10月,英文版《PHP杂志》创刊。

1971年 76岁 1月,在大阪城旧址买下TimeCapsule(寄给未来人类的包裹。将记录现代文化、生活的文件,装于特制的金属容器埋于地下,以便传给后世的人,作为对现代人的研究与了解。此项活动起于1938年的纽约世界博鉴会。)4月,就任鸟类保护财团理事长。接受庆应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8月,发行《人世间》杂志。

1973年 78岁 7月,辞掉董事长职位改任顾问。捐款总金额日币50亿元,给全国都、道、府、县等行政单位。11月,与夫人相偕出席“感谢顾问会”。

1974年 79岁 12月发行《如何拯救将要崩溃的日本》。

1975年 80岁 5月与8月,与夫人相偕参加了松下电器工会成立30周年纪念仪式与日本地方祭奠,并且访问了Panasonic公司。

1977年 82岁 1月初版《我的梦、日本的梦、二十一世纪的日本》。

1979年 84岁 接受马来西亚政府颁发的勋章。2月访问马来西亚。访问中国。

1980年 85岁 创立财团法人“松下政经塾”。

1981年 86岁 举行创业命知年50年纪念式。接受政府颁给一等旭日大绶勋章。

1985年 90岁 半导体基础研究所成立。

1987年 92岁 接受一等旭日桐花大绶勋章。

1989年 94岁 松下幸之助逝世。

追回最好的时光

1942年,郭光灿出生于福建省一个渔民家庭。父亲用一只小木船运货,艰难维持着全家五口人的生计。他三岁那年,父亲被日本人抓去做苦工,结果一去不返,在船上生病客死海外。含辛茹苦的母亲,独自一人抚养郭光灿三兄弟长大。

尽管家境十分窘迫,但目不识丁的母亲还是坚持送三个孩子去学堂念书。郭光灿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家里人看到他成绩优秀,就全力支持他一直念下去。1958年初中毕业时,他被保送升入重点高中泉州五中。

入高中时,恰逢“大跃进”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教育也要大跃进。”郭光灿回忆,学校考试选拔出成绩较好的一批同学,组成两个理工班,“要求三年的功课两年完成”。

郭光灿思忖,少读一年书就能省下很多钱,于是毅然选择了理工班。而在此前,少年郭光灿还曾梦想着“将来长大了能当一名作家”。

两年后的1960年,郭光灿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留苏预备班,第二志愿为中国科技大学。后因中苏关系紧张,留苏政策变动,他未能如愿踏上苏联之旅,而是迈入了中科大的校门。

“因为当时想学半导体,就报考了中科大无线电系。”郭光灿的这一选择可谓阴差阳错,进了校门他才知道,科大的半导体专业设在物理系,而不是像他所知道的北大半导体物理专业归在无线电系。

人生重大选择中出现的这一段“小插曲”,并未在郭光灿心里掀起波澜。他坦陈,当时所谓的专业兴趣其实很模糊,认识也很片面,更多是对一门新学科的单纯向往。既来之则安之,他也深知,努力学习才是要紧事。

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不久之后,中科大无线电系设立气体激光新专业,郭光灿对此方向产生了兴趣,决心钻研下去。也是由此开始,他与光学结缘。

“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考入了中科大。”郭光灿对自己的大学时光感念至深。严济慈、钱学森等老一代著名科学家都对中科大投入过极大的感情和心血,有幸聆听他们的教诲,让郭光灿受益一生。

郭光灿体会到,这些留洋归来的老科学家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落后,非常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所以那个时候的中科大,男孩子就立志做牛顿、爱因斯坦,女孩子的目标就是居里夫人。”雄心壮志之外,郭光灿还从这些一流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做学问的思维方法和学术理念。

1965年,郭光灿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然而,他潜心科研、献身科学的愿望很快被接连而至的政治运动打断。

“大家都去闹革命了,专业浪费了整整八年。”郭光灿说,这八年本应是他创造力最好、最有思想的“黄金时光”。对于学术的无奈荒废,他也并无太多抱怨和后悔。在他看来,正如人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生活在社会中,无论碰到怎样的社会和时代约束,都得去适应,非个人所能左右”。

“文革”结束后,郭光灿开始拼命用功,“每天都是夜里两三点睡觉,就是想把丢掉的八年捡回来”。夜以继日埋头钻研,他是想弥补回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去完成老科学家曾经寄予年轻人的历史使命。

邂逅量子光学

科研工作恢复后,郭光灿首先重拾起气体激光研究。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氦氖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是气体激光的“老三样”,全国有很多研究单位都在做。郭光灿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新方向,不能跟在人家后面作重复研究。

经过一番调查,郭光灿发现氮分子气体激光器是当时国内的一个空白领域,它所产生的紫外激光有很多新用途,也可以做其他染料激光器的泵浦。“国外老早就做出来了,我们差得很远。”郭光灿决定从此处入手,独辟蹊径。

当时科研刚刚恢复,各种条件和设备都还很落后,买器件、焊铁架、搭结构、做实验……每一件小事郭光灿都要亲力亲为。虽然非常艰苦,但没用多久,我国最早的氮分子激光器就研发成功。1978年,这项成果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个奖是为了鼓励大家。事实上,我们的水平实在太低了,只能算‘矬子里面拔将军’。”研发激光器的经历,让郭光灿认识到,“文革”后百废待兴,国家没有条件进行大量的科技投入,做实验研究将难上加难。

据此判断,郭光灿决定转向理论研究。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光学领域有多年积累的郭光灿找了一个“冷门”——量子光学。当时,这个方向并不被国内学者看好,认为用经典理论解决光学问题就足够了,量子光学不会有太多理论内容,没有前景。

“比我有名的很多人都说这个方向没有用,因此国内几乎没有人考虑用量子理论解决光学问题。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应该很有趣。”郭光灿坚持要剑走偏锋,就奔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下去。

1981年,郭光灿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他婉拒了跟随导师从事实验研究的邀请,执意要作量子光学研究。

“到了国外我才发现,量子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人家都做得很成熟了。”郭光灿看到,国内无人关注的量子光学已经与国际前沿有了近20年的差距。

参加量子光学领域的一次国际会议时,郭光灿听到有学者介绍“光场压缩态”。“这个名词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郭光灿意识到,既然有新生方向的出现,就说明量子光学的前沿还在不断发展。虽然国内外差距很大,理论也趋于成熟,但他没有死心,觉得应该做下去。

郭光灿回忆,他回国前夕曾跟几位中国学者和学生聊至深夜,就是讨论如何发展国内的量子光学,发奋改变落后局面。“当时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似乎感觉到一种历史使命就落在我们肩上。”

回国后,郭光灿马上全身心投入到量子光学学科的建设中。1984年,他依靠学校支持的2000元钱,在欧阳修笔下的那个琅琊山醉翁亭,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学术会议。

“来了一些对量子光学感兴趣的人,但大家对很多概念都还搞不懂。”郭光灿回忆当时的会议情形时说,大家取得的共识是,都认为这个会应当坚持开下去。

郭光灿主持发起的量子光学会议一直持续至今,以此为基础,后来又成立了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就靠着这个学术活动,我国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队伍慢慢壮大起来,学科也得以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郭光灿还在国内开了第一门量子光学课程,讲义于1991年集结出版。这本国内量子光学的“启蒙教科书”成为经典教材,为学科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不光要自己的研究作好,还要引领出一个队伍。”郭光灿说他回国后,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来做事,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提升整体学科的水平。

量子信息“冷暖自知”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郭光灿的努力推动下,国内量子光学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他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在国际上落后了那么多年,以后如何去赶超?”

习惯于不走寻常路的郭光灿洞察到,量子光学的发展必然将走向量子信息。这一交叉学科形成的“新生长点”,将是我们赶超国外的重要机遇。

无疑,郭光灿有着敏锐的学术嗅觉,他称之为“科学价值的鉴赏能力”。如同对一件艺术品的鉴赏,需要分辨出科学进展中最有趣、最具本质意义的新事物。

“在出现苗头时发现它,如果未来可能变成大树,就一定要关注。”郭光灿对于科学价值的鉴赏总是着眼于未来。在他看来,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远比跟随当前的某些国际学术热点更为重要。

可是,要开拓新领域谈何容易?郭光灿告诉记者,刚开始接触量子信息时,困难和问题接踵而至。“我们懂得量子,但不懂信息。经典信息理论都不懂,怎么办?”他去请教信息学院的老师,带着几个学生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学习、钻研。

1997年,孤军奋战的郭光灿完成了该领域的第一项重要工作——量子编码。“量子性是量子信息中最为关键的特征,但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环境破坏。”郭光灿解释道,“因此,如何保住量子性是首要问题。这个解决不了,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实验上无法实现。”

量子性需要量子编码来保护。国际上有三种公认的量子编码原理:量子纠错码、量子避错码、量子防错码。其中,世界上第一个做出量子避错码的,正是郭光灿和他的学生团队。他们的成果发表后,曾引起国际轰动。

此后,郭光灿团队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量子概率克隆原理,成为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的又一项开创性贡献,被称为“段—郭概率克隆机”、“段—郭界限”。

“当时在非常前沿的新学科中,中国人能够发出如此重要的声音,着实令外国人吃惊。”郭光灿对自己艰苦数年所取得的成就,有足够自豪的理由。

尽管郭光灿的工作引起国际轰动,但仍然没有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团队中只有研究生,也没有太多经费支持。”他觉得冷板凳不能这样坐下去,量子信息领域必须“长成大树”。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郭光灿知道,量子信息学科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最终必然走向应用,因此研究也必须从理论转向实验。“量子计算机、量子密码、量子网络等等,如果没有这些诱人的应用前景,学科不会有大发展。”

量子信息发展需要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重视,但无奈当时整个学术界并不看好。

“因为他们对这个领域缺乏了解。”在郭光灿看来,通常是国际上很热门的学科,国内学术界才会赶紧跟上,也会得到支持,“老觉得热门的东西是前沿,事实上那只是当时的前沿。而我要做的,是未来的前沿”。

在郭光灿的科研理念中,在一个学科方向还比较“冷”的时候参与进去,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话语权才会更重,成果影响才会更大”。

“你认为这个方向很好,但是,别人怎么知道它真的很重要?”郭光灿深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知道科学鉴赏力和判断力人人有别。

怎么办?郭光灿看准了,要尽一切努力让学术界了解、重视、参与量子信息的发展。

他首先在科普杂志《物理》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量子信息,吸引了大量读者;他求助于钱学森、王大珩等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申请组织召开香山会议,报告获得同行赞誉。

然而,是否支持量子信息研究的争论依然很大,甚至有学术界同行认为郭光灿在搞伪科学,国家支持依然杳无踪影。

转机出现在1999年。在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支持下,中科院高技术发展局为郭光灿提供了5万元研究经费,并建议设立专门实验室进行长期稳定支持。由此,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实验室筹划成立。

没有想到,一年后被特批参与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评估时,郭光灿的实验室排名第一。“我们拿到了每年380万元的实验室经费,我高兴坏了。”郭光灿的实验终于可以大胆运转起来了。

“量子密码对国家最重要,也相对容易。”郭光灿想以此为突破口,谋求日后全方位部署。

2001年,我国第一个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的“973”项目获得通过。郭光灿为此从1997年开始申请了4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与他当年推动量子光学的发展一样,郭光灿希望量子信息研究也能集中起全国的力量共同进步。他将十多个科研单位的50余名科学家聚拢到“973”项目中,实验室纷纷建立起来,研究方向也从量子密码拓展到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等诸多领域。

“近十年的发展,队伍和学科都已经成熟起来了。”郭光灿说,十来年的时间,这支队伍里已经诞生了4位院士。

正如郭光灿所期待的,作为量子光学发展的一个延续,在国际量子信息领域,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果已掷地有声。

从量子光学到量子信息,郭光灿都是国内最初的“第一推动力”。他说,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推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才是他应当肩负的责任。

看到我国量子信息研究欣欣向荣,郭光灿感到很欣慰。回首走过的科学之路,他说自己所追求的,不过是“激扬人生,品味科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1196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