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节快到了,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边框图案的内容应该写些什么合适呢?
1. 有脚有手,贼难逃走
2. 半部春秋
3. 半导体
4. 不是男孩
5. 草木之中有一人
6. 长期住医院
7. 闯王失马
8. 春风吹又生
9. 唇齿相依
10.打破框框,发现人才
(快车教育阅读配图)
11.大口加小口
12.大门开,有客来,先脱帽,再进来
13.大雨下在横山上
14.戴上帽儿是客人,揭掉帽儿是军人
15.地上长草,农民当宝
16.多一点就不准
17.儿女双全 18.二木不成林
19.二人手拉手,钢丝绳上走
20.二人土上蹲
21.二山在一道,猜出便错了
22.二十四小时
23.饭没做熟
24.飞蛾扑火
25.凤冠
26.复习
27.告别
28.给一半,留一半
29.公字当头
30.鼓掌
31.瓜熟蒂落
32.户口
33.花园四角方,里面真荒凉,只有一棵树,种在园中央
34.火烧横山
35.饥不择食
36.加一半,减一半
37.尽是男人
38.开窗乘风凉,门下立大将,你说楚霸王,我说关云长
39.口中一木栽,非困又非呆,若要把杏念,趁早你莫猜
40.立在二日旁,反而没有光
41.两个幼童去砍柴,没有力气砍不来,回家又怕人笑话,躲在山中不出来
42.两个月
43.满山荫葱葱,人在草木中
44.没心思
45.没有木材
46.内中有人
47.你多心了
48.你我各一半
49.你有他有,众人都有,我却没有
50.牛过独木桥
万荣骄子屈启晓
初识屈启晓,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作为运城报社的模范通讯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时任运城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黄河大厦经理的屈启晓。屈启晓虽然有点大腹便便,但依然是雷历风行,精干利落,口若悬河,热情有加。浑身充满着万荣人特有的魅力和气场。后来,听说他去了北京,开创了京都大酒店,我们再未谋面。直到那年万荣举办首届后土文化节,我才有幸在万荣宾馆与从京城赶回家乡参加活动的屈启晓合了一张影留念。此后至今,我跟屈启晓先生再未见过面。但是,这几十年来,他的名声很大,大得如雷贯耳。在运城妇孺皆知,在太原名誉三晋,在北京同样叫的响亮。
屈启晓的身上,充满了万荣精神万荣人的故事。这位从地处偏僻的山西万荣县黄河岸边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凭借着一股子永不服输的“万荣精神”,在“农民”“工人”“干部”“企业家”“文化名人”种种身份之间,成功完成了角色转换,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辉煌的业绩,抒写出了动人心魄的人生传奇。
有人说他是一位“拓荒者”,“黄河京都”和一家家酒店就是他最好的注脚;有人说他是一位“传道者”,“黄河面道”和一个个钟情山西面食的食客就是最好的诠释;有人说他是一位“跋涉者”,不懈追求、永不言败,把黄河京都创建成民族品牌,三十年如一日钟情黄河事业成为他人生追求的不变信条。从农民、工人、干部到商人,不论角色怎样转换,他始终坚守信念、砥砺前行、一路风雨、一路凯歌,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正是:农工仕学商追求卓越钟其黄河一业,
行行“当”状元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但在屈启晓“字典”里,他硬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句俗语改了个字,叫“行行当状元”。在人生漫长岁月中,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最困难时期,工厂下马,学校停课,全县只招两个高中班,初中毕业考上万荣高中的屈启晓,却因为家里贫穷、上不起学而回村务农。在生产队里,19 岁的他主动请缨当饲养员。有经验的老农们见他年轻,都不看好他;可他偏偏就有一股子“牛劲儿”,自己不懂,就从书本里面学。通过刻苦学习、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黄牛饲养和繁育的全套技术,连生产队里社员们都认为不可能下崽的一些母牛,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下了崽。大黄牛个个膘肥体壮,全公社评比第一名。在事实面前,大家心服口服,连连对他伸出大拇指夸赞。
20岁那年,屈启晓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在此期间,他敢为人先,率先打破“干不干,三分半”的大锅饭模式,引入多干多得、责任到人的竞争机制,使生产队里的样样工作都走在全村前列,被万荣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返乡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1966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屈启晓走出农村,先在临汾建筑公司当泥瓦工,后到运城粮食转运站当装卸工兼队长。在粮食转运站,屈启晓身先士卒,处处当表率:别人扛200斤,他却能扛400斤。做为队长他时时处处带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从小爱写作,工余时间主动出板报、办专栏,成了装卸队里的“笔杆子”。由于他表现出色,被领导看中,调离装卸队,以工代干成为一名干部。先后当过文化教员,培训一大批刚刚从农村回来接父亲班的新工人;搞全站的宣传工作;又负责站上的“综合利用”(酿酒,养猪等)小加工厂。
1983年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调到运城地区粮食局办公室很快提拔为主任。在此期间,他跟时任局长下乡搞调查,对农民种小麦问题,合同定购问题,交公粮硬性存款等问题写了好多份《粮食调查报告》针砭时弊,提出建议。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在全省粮食系统引起了反响。加之运城粮食工作一直是全省的先进单位,他的“笔杆子”名气在全省不胫而走。
“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屈启晓在运城地区粮食局工作期间,适逢局里正筹建运城黄河大厦,因为种种原因,工程进展缓慢。局领导心急如焚,屈启晓主动请缨,辞去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的职务,放弃了安逸的机关工作,来到了遍地是臭水的半拉子工地。经过1个月吃住在工地的调查分析,他摸清了底子,吃透了情况,把问题归纳后给局长办公会进行汇报,并立下军令状,半年开业,对缺资金,配套设施施工建设,水、暖,电、等拿出具体时间和解决办法,局长办公会采纳了他的方案。整整半年,他吃住在工地,每天睡觉没超过四个小时,克服了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解决了400万元的资金缺口,昼夜加班完成了附属设施的建设等等。
终于按“军令状”许诺的时间,让黄河大厦这项当时的运城市十三层地标性建筑工程如期建成开业。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黄河大厦的开业后,屈启晓又甩开膀子大刀阔斧进行开拓管理,很快引起省和国家旅游部门重视,一年后,被评为全省最早的四个二星级饭店之一。本人又被评为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
这个时候全国改革步伐加快,运城市政府面对改革开放,计划在北京设计联络处,黄河大厦的漂亮仗让时任运城粮食局长和地区领导一致同意这个担子只有交给屈启晓来完成。
1991年,屈启晓带着河东500万人的嘱托和领导的信任,挑起了进军北京筹建运城市驻京联络处北京黄河宾馆的重任。这对在北京人地两生、举目无亲的屈启晓又是一个天大的挑战。面对挑战,屈启晓再次义无反顾地挥戈上阵。
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里创建宾馆,谈何容易。首先遇到的,购买工厂的问题。一个在胡同里已经倒闭的半导体器件厂,历史遗留问题多,产权不清。其次是售价900万元加改造700万元,共1600万元。这在91年却是个天文数字。三是当地居民不理解,纷纷阻挠。面对这么多困难,屈启晓没有被吓到,硬凭着万荣人不服输的精神,过关斩将,长袖善舞,找领导,找老乡,找居民,找银行,以诚感人,排除万难,终于让宾馆得以建成并顺利开业。运城人从此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
天有不测风云,北京黄河宾馆开业不到两年,又传来所在地要拆迁改造的消息。难题吓不倒英雄汉。还没有暖热的北官员胡同,即将放弃,新址在哪,钱在哪?两年虽短,但对创业者来说,已奠定了一个基础。终于找到又一个工厂要搬迁,给市委市政府汇报,政府答应干,但没有钱,又一个军令状,钱由屈启晓找。一年时间,终于筹资9900 万元,终于在1996年,使位于夕照寺中街的北京黄河京都大酒店开业。
随后大栅栏的龙晓饭店,怀柔的晋阳人家度假村相继创建,形成了集团化的经营规模。
“黄河京都”遍地生根
在屈启晓的苦心经营下,北京黄河京都大酒店成为当地酒店业的翘楚,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实力。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花甲之年,想的是回报家乡。于是又回师山西,再次创业,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助力家乡经济发展。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筹备、建设,2005年,位于山西省会太原的山西黄河京都大酒店如期开业运营,开业庆典轰动龙城。开业当日,屈启晓满怀激情地挥毫抒情:“六十花甲不惑轻,聊发少狂还攀登,回报家乡鸿鹄志,平阳明珠耀龙城”,表达了自己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赤子之情。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栏目以“回师山西”为题,报道了屈启晓的创业经历。一位省长视察太原改造酒店后,感慨地称赞屈启晓 ,是一位 “化腐朽为神奇”的企业家。
就是他一个回报家乡的举动,为企业集团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随着山西黄河京都大酒店的开业,“黄河京都”这块很有竞争力的金字招牌知名度迅速提升,他本人先后担任太原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山西省饭店业商会会长。寻求加盟合作者接踵而至。承包,管理,咨询的酒店越来越多,从2006年起,先后有原平,安泽、晋中、闻喜、晋城、永济、代县、新绛,阳曲相继合作开业。背后的故事有心酸,有赔钱,但屈启晓在所不辞,就是用一颗献给家乡的赤城之心回报家乡。
2012年,年近七旬的他又回到了北京,创建了北京天通苑黄河京都会议中心。这座占地100亩的花园式会议中心一经开业,就跨入了北京市“十大会议中心”之列,企业效益节节攀高。河北、宁夏、海南等地的“黄河京都”不断涌现,实现了“走出山西”、“走出北京”的企业发展目标。
重塑山西面食品牌
创业无止境,跋涉无穷期。担负了行业会长后,他把企业基本交给儿子屈文玉打理,而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他常说,钱不缺了,鲜花掌声不缺了,如何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社会,人生才有意义。他的根在家乡,在山西,如何给山西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是他永远“下一个”追求进取的目标。在酒店餐饮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屈启晓,这次又把目光锁定在山西面食上。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作为山西人的屈启晓有着不解的情缘。然而,山西面食的出路在哪里?山西面食为什么不能引起重视?这一个个问号促使他横下心来,花大力气整合资源,重振雄风。
山西面食怎样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但是总要有人做,有人做山西面食才有希望。为了山西面食产业的振兴,屈启晓首届中国山西面食文化节和全国全省的会长们一起干,并明确提出,赚钱大家分,赔钱他一人扛。结果赔了200多万元,全部他一人承担。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山西面食文化节”,初心不改。获得了八项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太原、原平、大同永济面食节的举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来自全国酒店餐饮行业及全省总人数超过200万人。太原电视台以“”一个人的面食节”做了长篇跟踪报道,在全国获得优秀新闻奖。
屈启晓又利用位于太原的黄河京都得天独厚区域优势,打造出“黄河面道”品牌,对山西面食标准化、市场化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黄河面道”的团队中来。
厉害吧?这就是万荣骄子屈启晓。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