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会这么强?

为何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会这么强?,第1张

半导体被称为国家工业的明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美日韩是世界公认的半导体产业最发达的三个国家,它们培育了众多耳熟能详的跨国企业,英特尔、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尔半导体、东芝、瑞萨、信越等,个个体量惊人、实力雄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曾经一度成为全球IC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期间,联发科、台积电、联电、日月光、联咏、瑞昱等企业迅速发展,让台湾半导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电子产业转移、大陆半导体崛起的形势下,台湾的IC产业仍旧活跃于一线,尤其是晶圆代工方面,台积电、联电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商之中,让人惊叹不已。

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技振兴台湾的政策。台湾是一个岛屿,资源匮乏、人口有限,发展附加值产业是其壮大的必经之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确定了以科技产业为核心的政策,扶持了众多科技公司,威盛电子、联电、富士康均在此期间成立其中,联电是台湾第一家半导体企业。

台湾为了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比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成立的科技产业园区--新竹科技产业园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工研院与美国RCA签订长达十年的合约,同年7月,首座积体电路工厂破土,次年产制三吋晶圆成功。

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带来人才的供给。台湾的半导体人才一方面来源于本土大学,一方面来源于美国。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台湾大学都在早期就开通了半导体相关专业,并与美国等知名企业合作,通过产学研形式帮助人才快速成长。据悉,台湾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半导体人才,是因为它们与硅谷之间形成了一种成熟人才输送的模式,即台湾人去到硅谷工作、学习、成长,待自己技术成熟、翅膀硬了再回来创业。联华电子曹兴诚、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联发科蔡明介等在创业之前均在美国硅谷做高管,拥有多年的工业和专业背景。

以IC代工带动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策略。美国是半导体产业的发源地,在上世纪70年代,硅谷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行业、人才、专利等制度,在芯片、ODM等领域无人能及。台湾虽然坚定了发展半导体的决心,但从什么地方突破仍是需要思考一番!从代工起步,谋求在全球芯片产地一席之地,台湾半导体企业起初专注于封装环节。之后,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旺盛,联发科和晨星做芯片、日月光专注于晶圆制造、精材科技做封装,逐步将半导体范围扩大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

重视半导体专利有利于提升自身话语权。半导体的发展绕不开专利授权,很多专利在美国,如果想让自己在行业内有足够的话语权,重视专利是必须走的一条路台湾威盛和英特尔曾经因CPU授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联发科与高通也官司不断……台湾半导体最厉害的IC代工,这与它们对专利的重视密不可分,台积电圆代工业务全球第一,连续多年垄断台湾专利申请榜单,并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对专利的投入值得学习。大陆的后起之秀中芯国际发展遇到瓶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

抓住了两次集成电路的产业变革机遇。集成电路大致有三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时期。第一个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主导的半导体行业变革,微处理器、存储器是当时的主流产品第二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客户为导向的晶圆代工模式兴起,台积电、联电等台湾本土IC代工企业崛起第三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SOC产业的发展给IC产业带来机遇,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芯片设计联发科、制造巨头联咏科技、封装大咖力成等纷纷出现。

除了上述原因,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岛内的大环境和大陆的支持,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由于台湾的电子产业非常发达,涉及手机、电脑、LED、电子组装等,整个产业链非常完善,相关公司众多,给了半导体企业发展和崛起的良好土壤。据统计,台湾本土的上市公司,近乎一半的企业与电子相关。二是由于大陆廉价的劳动力,给了台湾半导体企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台湾很多与电子相关的厂商将自己的制造中心设在大陆。

你好,我是台湾的学生,回答过无数类似问题.虽然辅仁大学主要强项是在文法商学,理工相对来说差一些,但电资类专业在台湾因为有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的关系,一直是工科里的翘楚,总是最热门.

所以辅仁大学的资讯工程大概也有一本左右,不过你在大陆都能到985的北京理工大学了,辅仁差不多是211水平,若你在大陆也是能考到211以上,还是会建议留在大陆的性价比会高些.

现在应该很多人纠结,以我分析的结果,这次来台湾报考的陆生无非就是看重师资与好点的学校会用英文教材,以及希望能以较低分数考取较好学校,如专科、三本考上类似台湾的二本,二本考上一本.若是有211以上我才比较不建议赴台求学.目前看到很多同学都能以二本、三本考上台湾不错的学校.

亚洲硅谷: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近年,海外许多媒体都在关注新竹。《经济学人》杂志、《纽约时报》以及《亚洲华尔街日报》等都对它进行过报道。1995年的5月,美国《商业周刊》称新竹为亚洲的硅谷。美国一家有影响的杂志还把它选为近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园区中的第一名。

新竹工业园区占地580公顷,拥有265家大小高科技公司,其中有103家是海外留学者回来建立的,共创造了68000多个就业机会,年产值高达4000亿台币。新竹科学园区的诞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使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名列世界前茅(仅次于美国、日本)。园区电子产品,像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桌上电脑等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在世界上也能排名一、二。台湾地区IC产业的制造,包括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也由该园区垄断了,由于它的存在,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台湾的产业结构转换有直接的关联。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搞的主要是加工出口工业,当时共有三个主要加工出口区,均以大力引进技术、吸引外国公司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和赚取外汇为主要目标。每年都要创造出1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值。l971年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之后,台湾的经济便面临转型的问题,而转型的方向只能是发展高科技。经过多年的探索,台湾终于决定建立一个科学工业园区。

在地点的选择上,为了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配合,新竹成了最好的候选地点,因为这里有以产业研发为主要课题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两所著名的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

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因为它靠近被喻为硅谷创新心脏的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科技重镇,创造了高科技产业传奇,也是由于借助了交大、清大和工研院的力量。

交通大学共有学生约8500人,教授约600人。交大不但提供充沛优秀的人力资源,还可在人才培训上支援园区。交大与园区只有一墙之隔,园区创设以来,交大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到园区创业。据统计,在园区的高科技公司中,大约有70%为交大校友。他们有的从事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

交大十分重视工程技术的研究,除了为园区培育出许多创业人才之外,还为园区培养在职的技术人才。交大每年办对外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大多来自园区。因为靠得很近,园区的职工可以随时随地到交大校园中同那里的教师和学生交流。

交大还设有毫微米实验室,并在进行中央处理器(CPU)、次微米及深次微米、IC静电保护等技术的开发,这对于提高了园区的国际竞争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园区对交大的回报则是每年提供两千多万元的研究经费。

(台湾)清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共有6个学院,学生人数约6800人,教授约700人。清大着重科学理论的探索,它对园区产业的影响力虽不如交大深远,但在人才的培育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清华的校友们集资成立了一个机构——自强基金会,着重做园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很多教授担任科学园区的顾问,帮助园区制定研究发展计划。很多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用于园区,毕业后也愿意到园区工作。清大的电镜中心拥有高解析电子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IC面的结构,园区许多厂商都愿把自己的样品拿到那里去检验。清大还为园区的IC产品做了许多具体的把关工作。科学工业园区给清大的回报是,每年为清大提供两千多万新台币的技术研究经费。

工业技术研究院位于园区东面约5公里,有电子、光学、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工业安全卫生、测量等12个研究单位,约6000名工程师,20余年来已开发出许多技术,并在园区创建公司31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园区还拥有多个实验室,分别为高速电脑中心、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及太空计划室。其他研究机构包括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和机械设计制造中心、毫微米元件实验室等。

工业技术研究院以研究应用技术为主体。如果把交大的许多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看作是促成IC产业成长的基因,那么,让这些基因成为产业的就是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交大的毕业学生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的研究人员共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位居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半导体产业。现在台湾地区尽人皆知的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等都与该院的电子所不无关联。该院对IC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都接受4亿元新台币的委托经费,用于研究电子、电脑与通讯、光电、材料等技术,并把它们的研究成果及时移转到厂商那里,促进了资金与技术的有效结合。该院除了转让技术,还协助园区厂商提高职工技术。譬如,他们特地成立了开放实验室,供园区厂商们使用。更值得称道的是,最近两年,他们建立了一个企业扶助中心,以极低的租金把办公室和实验室租给那些成立不久、房屋紧缺的高科技公司使用。

一、园区的政策法规优势

目前,园区共有高科技公司272家,其中台湾公司222家,外国公司50家。产业分集成电路、电脑及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整体营业额4550亿元,增长率13.8%。累计资本额5106亿元,国内资金占90.1%,国外资金占9.9%。

为促进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决策层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20年前,世界上建立科学工业园区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些国家的科学工业园区多是来自民间的自发力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利用多余的资源建立的。就拿美国硅谷来说,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为中心,结合了几个创业投资公司,利用他们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而建立的。台湾的科学工业园区和他们不同,它是由政府主办的,带有较强的计划性。

台湾当局向园区厂商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土地的使用方面,采取了只租不卖的政策,还在园区预先建筑了许多标准厂房,大大降低了厂商进入园区设厂的成本。当局规定,只要你有创意,即使资金不足,也可进入园区。在进入园区设厂程序方面,当局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局,在园区办公,设立单一窗口,使得进入园区设厂的手续非常简单。

当局向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厂商提供的优惠条件还有如下几条:

税收优惠:新设的科学工业项目5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从它的产业开始销售或劳务开始提供之日起两年内,厂商自己选定4年内的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

投资人权益保障:外国投资人享有与本地投资者相同的优惠条件及权利,外国人或海外华侨投资的盈余,资本项目可申请汇出。

政府参与投资:投资人可申请非民间机构参与投资,出资额可高达总资本额的49%。

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股:投资人可以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股,最高可达总投资的25%,但二者合计不得超过资本额的25%。

低息贷款:科学工业可向交通银行以低于一般银行放款2%的利率申请贷款,支付购置机器设备的价款及兴建厂房设施。

奖励办法:管理局提供创新技术研究资助金,每个获得核准的计划,最高可获得新台币500万元的资助金。

二、园区的企业文化优势

确立新的经营观念,排除家庭色彩,鼓励员工股是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在以往的企业中,往往家庭色彩很浓厚,老子任董事长,其他的职务不是由其子女担当,就是由其亲戚、朋友包揽,员工即使才华出众也只有出力干大活的份儿,能够被提拔重用的是凤毛磷角。在这样的企业中,业主和员工的关系,是单纯的雇佣、被雇佣的关系。这样,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这样的公司,是很难兴旺发达的。

Acer企业集团的总裁施振荣初进园区设厂时,搞的就是这种具有家庭色彩的企业,凡事都是自己说了算,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出现不少失误,不久就把厂子搞垮了。由此他领悟到,要使企业成功,不一定凡事都由自己做主,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多种才干的领导班子,发挥众人之长,协助自己工作。对领导班子的选拔,只能是唯才是法,而绝不能是任人唯亲。还要激励员工入股,利润与大家分享。后来,他按照这种想法东山再起,创办了Acer电脑企业集团,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电脑制造商。

如今的园区,许多公司刚刚建立,职员就可以入股。等到公司开张,股票上市,股价上涨时,公司将它高价出卖,公司的利润跟员工分享。这样,从眼前看是降低了投资人的收入,但在公司的广大员工中形成了一种与公司共命运的心态,增强了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了职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现在,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土地上,依次座落着遐迩闻名的台湾集成电路、联华电子、Acer电脑、友讯科技、东讯公司、华邦电子等264家大小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彼此合纵连横,在资金、人才、技术上互相支援、交流,形成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评点:

一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不但可带动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大大提高该国的国际影响,如美国的硅谷。我国在苏州和北京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北京的中关村,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在建设科技工业园区时,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许多成功之处可以借鉴:

1、在工业园区地址的选择上,一定要靠近科研力量较强的机构,这样可直接利用其丰富的科技资源。

2、政府扶持和优惠的产业政策的支持。一般科技工业园的建设,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

3、既独特又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力发展园区的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建设也不可忽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160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2
下一篇 2023-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