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PU第一股龙芯中科上市首日市值超340亿,公司的背景你了解多少?

国产CPU第一股龙芯中科上市首日市值超340亿,公司的背景你了解多少?,第1张

引言:关于龙芯中科,可以从其地位、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解。国产CPU第一股龙芯中科是国产CPU第一股。在第一天上市,市值就超过了340亿。关注股票的网友可以发现,今年六月份,龙芯中科上市了,688047是其的证券代码。龙芯中科是第一家成功登陆科创板的CPU公司,在国产CPU自主派中处于领先地位。 龙芯中科的自研架构虽然赢得了很多网民的支持,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争议。虽然龙芯中科自主研发了指令集并且已经投入使用,也开发了配套的芯片产品,但是所得的收益仍然很让人担心其是否能够撑起400多亿的市值。

根据相关信息了解,龙芯中科起源于中科院计算所的一个项目,在2010年开始进行市场化的运行。关于龙芯,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在国内最早研制的通用处理器中,龙芯就是其中之一。龙芯中科的主营业务就是为处理器和配套芯片的设计、研发等。指令集龙芯架构是龙芯中科最重要的资产。

刚创立的时候,龙芯中科使用的是MIPS指令系统,但是在2021年,龙芯中科推出了自主指令系统。这一举动成功使龙芯中科从外给变成了自给,从依靠外科技到自主研发创新。龙芯架构在2019年开始研发,到2021年已经形成了无形的资产。更让人高兴的是,龙芯中科还推出了配套的芯片。这也就标志着龙芯架构已经实现了产品化。别人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所以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但是一定要学会创新。在这一方面,龙芯中科就做得非常好。

虽然创新是好的,但是不能只顾,还要一直创新下去。龙芯中科和芯联芯,关于协议和隆鑫架构的争议一直不断。这对于龙芯中科的发展非常不利。虽然龙芯中科的龙芯架构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争议也让有着“”国产之光”的龙芯架构有了一丝不确定性。虽然创新总是带有风险,但是还是要坚持创新。

(1)“龙芯”出自“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之手

(2)龙芯发端于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2001年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最初是拿国家经费搞研发,经过7年发展,于2008年成立了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龙芯进入产业探索阶段,自负盈亏,不再享有国家经费支撑,仅有政策支持(这仅仅是理论层面)。

详细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625.htm

龙芯CPU不同于我们常用的CPU,它属于RISC处理器。

而常见的Inter和AMD的属于CISC处理器。

但IBM的POWER GX处理器就是RISC。

所以原先的苹果机上无法运行windows。

同样的龙芯上也无法运行windows。

具体的两种处理器的区别如下:

复杂指令集CPU内部为将较复杂的指令译码,也就是指令较长,分成几个微指令去执行,正是如此开发程序比较容易(指令多的缘故),但是由于指令复杂,执行工作效率较差,处理数据速度较慢,PC 中 Pentium的结构都为CISC CPU。

RISC是精简指令集CPU,指令位数较短,内部还有快速处理指令的电路,使得指令的译码与数据的处理较快,所以执行效率比CISC高,不过,必须经过编译程序的处理,才能发挥它的效率,我所知道的IBM的 Power PC为RISC CPU的结构,CISCO 的CPU也是RISC的结构。

咱们经常见到的PC中的CPU,Pentium-Pro(P6)、Pentium-II,Cyrix的M1、M2、AMD的K5、K6实际上是改进了的CISC,也可以说是结合了CISC和RISC的部分优点。

RISC与CISC的主要特征对比

比较内容 CISC RISC

指令系统 复杂,庞大 简单,精简

指令数目 一般大于200 一般小于100

指令格式 一般大于4 一般小于4

寻址方式 一般大于4 一般小于4

指令字长 不固定 等长

可访存指令 不加限制 只有LOAD/STORE指令

各种指令使用频率 相差很大 相差不大

各种指令执行时间 相差很大 绝大多数在一个周期内完成

优化编译实现 很难 较容易

程序源代码长度 较短 较长

控制器实现方式 绝大多数为微程序控制 绝大多数为硬布线控制

软件系统开发时间 较短 较长

所以两种处理器的架构不同无法直接相比,

但现在的龙芯的处理水平已经可以和初期P4相比了。

因为上面无法运行windows且速度上无法与主流处理器相比,所以市场上没有针对个人用户出售龙芯的。

龙芯

龙芯(英语: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集。第一型的速度是266MHz,最早在2002年开始使用,龙芯2号第二型为500MHz,第三型的目标在1GHz。

关连

“龙芯2号”处理器,也称“Godson-2”处理器、“狗剩2号”处理器、“毛泽东110”处理器、“MZD110”处理器,其中“MZD”是取自“毛泽东”以英文发音时的三个开头字母。

大记事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提出了自主研发CPU的战略思路。

2001年3月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启动处理器设计项目。

2001年3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被命名为“龙芯”。项目领导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具体技术主管是研究院胡伟武。

2001年10月 龙芯的FPGA验证成功,通过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龙芯(Godson)CPU设计与验证系统”项目评审。

2002年6月 “龙芯1号”CPU研制成功。

2002年7月 “龙芯1号”CPU小批量投片成功。

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新闻,宣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从此,中国信息产业“无芯”时代宣告结束。

2002年8月6日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江苏综艺集团等合资组建的“ 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2月18日,龙芯2号处理器正式面世,鉴定委员会认为,这款芯片的总体性能已经达到2000年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于中档的“奔腾三”处理器。

2006年9月13日,“64位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简称龙芯2E)通过科技部验收,该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同日,其成果“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210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2
下一篇 2023-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