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历史上著名人物

南阳历史上著名人物,第1张

庾信、张衡、许攸、黄忠、申伯 等。

1、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 *** 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 *** 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 *** 而被杀。

2、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3、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以文才闻名。

4、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 ),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 *** 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5、申伯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申国公子诚,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中华谢氏始祖,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阳

好像是半导体单晶硅吧!针脚是金属还含有金!!!!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中央处理器)在用户的心中一直是十分神秘的:在多数用户的心目中,它都只是一个名词缩写,他们甚至连它的全写都拚不出来;在一些硬件高手的眼里,CPU也至多是一块十余平方厘米,有很多脚的块块儿,而CPU的核心部分甚至只有不到一平方厘米大。他们知道这块不到一平方厘米大的玩意儿是用多少微米工艺制成的,知道它集成了几亿几千万晶体管,但鲜有了解CPU的制造流程者。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CPU是怎样练成的。基本材料多数人都知道,现代的CPU是使用硅材料制成的。硅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它处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区与非金属元素区的交界处,所以具有半导体的性质,适合于制造各种微小的晶体管,是目前最适宜于制造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材料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沙滩上的沙子的主要成分也是硅(二氧化硅),而生产CPU所使用的硅材料,实际上就是从沙子里面提取出来的。当然,CPU的制造过程中还要使用到一些其它的材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看到Intel或者AMD只是把成吨的沙子拉往他们的制造厂。同时,制造CPU对硅材料的纯度要求极高,虽然来源于廉价的沙子,但是由于材料提纯工艺的复杂,我们还是无法将一百克高纯硅和一吨沙子的价格相提并论。制造CPU的另一种基本材料是金属。金属被用于制造CPU内部连接各个元件的电路。铝是常用的金属材料之一,因为它廉价,而且性能不差。而现今主流的CPU大都使用了铜来代替铝,因为铝的电迁移性太大,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CPU制造工艺的需要。所谓电迁移,是指金属的个别原子在特定条件下(例如高电压)从原有的地方迁出。很显然,如果不断有原子从连接元件的金属微电路上迁出,电路很快就会变得千疮百孔,直到断路。这也就是为什么超频者尝试对Northwood Pentium 4的电压进行大幅度提升时,这块悲命的CPU经常在“突发性Northwood死亡综合症(Sudden Northwood Death Syndrome,SNDS)”中休克甚至牺牲的原因。SNDS使得Intel第一次将铜互连(Copper Interconnect)技术应用到CPU的生产工艺中。铜互连技术能够明显的减少电迁移现象,同时还能比铝工艺制造的电路更小,这也是在纳米级制造工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不仅仅如此,铜比铝的电阻还要小得多。种种优势让铜互连工艺迅速取代了铝的位置,成为CPU制造的主流之选。除了硅和一定的金属材料之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化学材料也参加了CPU的制造工作。准备工作解决制造CPU的材料的问题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的过程中,一些原料将要被加工,以便使其电气性能达到制造CPU的要求。其一就是硅。首先,它将被通过化学的方法提纯,纯到几乎没有任何杂质。同时它还得被转化成硅晶体,从本质上和海滩上的沙子划清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原材料硅将被熔化,并放进一个巨大的石英熔炉。这时向熔炉里放入一颗晶种,以便硅晶体围着这颗晶种生长,直到形成一个几近完美的单晶硅。如果你在高中时把硫酸铜结晶实验做的很好,或者看到过单晶冰糖是怎么制造的,相信这个过程不难理解。同时你需要理解的是,很多固体物质都具有晶体结构,例如食盐。CPU制造过程中的硅也是这样。小心而缓慢的搅拌硅的熔浆,硅晶体包围着晶种向同一个方向生长。最终,一块硅锭产生了。现在的硅锭的直径大都是200毫米,而CPU厂商正在准备制造300毫米直径的硅锭。在确保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制造更大的硅锭难度显然更大,但CPU厂商的投资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建造一个生产300毫米直径硅锭的制造厂大约需要35亿美元,Intel将用其产出的硅材料制造更加复杂的CPU。而建造一个相似的生产200毫米直径硅锭的制造厂只要15亿美元。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Intel显然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花两倍多的钱建造这样一个制造厂似乎很划不来,但从下文可以看出,这个投资是值得的。硅锭的制造方法还有很多,上面介绍的只是其中一种,叫做CZ制造法。硅锭造出来了,并被整型成一个完美的圆柱体,接下来将被切割成片状,称为晶圆。晶圆才被真正用于CPU的制造。一般来说,晶圆切得越薄,相同量的硅材料能够制造的CPU成品就越多。接下来晶圆将被磨光,并被检查是否有变形或者其它问题。在这里,质量检查直接决定着CPU的最终良品率,是极为重要的。有问题的晶圆将被掺入适当的其它材料,用以在上面制造出各种晶体管。掺入的材料沉积在硅原子之间的缝隙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晶体管制造技术叫做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s,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相信这个词你经常见到。简单的解释一下,CMOS中的C(Complementary)是指两种不同的MOS电路“N”电路和“P”电路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互补的。在电子学中,“N”和“P”分别是Negative和Positive的缩写,用于表示极性。可以简单的这么理解,在“N”型的基片上可以安装“P”井制造“P”型的晶体管,而在“P”型基片上则可以安装“N”井制造“N”型晶体管。在多数情况下,制造厂向晶圆里掺入相关材料以制造“P”基片,因为在“P”基片上能够制造出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并且能有效的节省空间的“N”型晶体管;而这个过程中,制造厂会尽量避免产生“P”型晶体管。接下来这块晶圆将被送入一个高温熔炉,当然这次我们不能再让它熔化了。通过密切监控熔炉内的温度、压力和加热时间,晶圆的表面将被氧化成一层特定厚度的二氧化硅(SiO2),作为晶体管门电路的一部分—基片。如果你学过逻辑电路之类的,你一定会很清楚门电路这个概念。通过门电路,输入一定的电平将得到一定的输出电平,输出电平根据门电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电平的高低被形象的用0和1表示,这也就是计算机使用二进制的原因。在Intel使用90纳米工艺制造的CPU中,这层门电路只有5个原子那么厚。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在晶圆上涂上一层光敏抗蚀膜,它具有光敏性,并且感光的部分能够被特定的化学物质清洗掉,以此与没有曝光的部分分离。完成门电路这是CPU制造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这次使用到的是光微刻技术。可以这么说,光微刻技术把对光的应用推向了极限。CPU制造商将会把晶圆上覆盖的光敏抗蚀膜的特定区域曝光,并改变它们的化学性质。而为了避免让不需要被曝光的区域也受到光的干扰,必须制作遮罩来遮蔽这些区域。想必你已经在Photoshop之类的软件里面认识到了遮罩这个概念,在这里也大同小异。在这里,即使使用波长很短的紫外光并使用很大的镜头,也就是说,进行最好的聚焦,遮罩的边缘依然会受到影响,可以简单的想象成边缘变模糊了。请注意我们现在讨论的尺度,每一个遮罩都复杂到不可想象,如果要描述它,至少得用10GB的数据,而制造一块CPU,至少要用到20个这样的遮罩。对于任意一个遮罩,请尝试想象一下北京市的地图,包括它的郊区;然后将它缩小到一块一平方厘米的小纸片上。最后,别忘了把每块地图都连接起来,当然,我说的不是用一条线连连那么简单。当遮罩制作完成后,它们将被覆盖在晶圆上,短波长的光将透过这些石英遮罩的孔照在光敏抗蚀膜上,使之曝光。接下来停止光照并移除遮罩,使用特定的化学溶液清洗掉被曝光的光敏抗蚀膜,以及在下面紧贴着抗蚀膜的一层硅。当剩余的光敏抗蚀膜也被去除之后,晶圆上留下了起伏不平的二氧化硅山脉,当然你不可能看见它们。接下来添加另一层二氧化硅,并加上了一层多晶硅,然后再覆盖一层光敏抗蚀膜。多晶硅是上面提到的门电路的另一部分,而以前这是用金属制造而成的(即CMOS里的M:Metal)。光敏抗蚀膜再次被盖上决定这些多晶硅去留的遮罩,接受光的洗礼。然后,曝光的硅将被原子轰击,以制造出N井或P井,结合上面制造的基片,门电路就完成了可能你会以为经过上面复杂的步骤,一块CPU就已经差不多制造完成了。实际上,到这个时候,CPU的完成度还不到五分之一。接下来的步骤与上面所说的一样复杂,那就是再次添加二氧化硅层,再次蚀刻,再次添加……重复多遍,形成一个3D的结构,这才是最终的CPU的核心。每几层中间都要填上金属作为导体。Intel的Pentium 4处理器有7层,而AMD的Athlon 64则达到了9层。层数决定于设计时CPU的布局,以及通过的电流大小。

青海地震前发出的耀眼白光可能是这现象

青海地震前发出的耀眼白光可能是这现象,8日凌晨,青海发生6.9级地震后,网络上出现一段深夜天空爆闪的视频。该视频引起不少网友热议。青海地震前发出的耀眼白光可能是这现象。

青海地震前发出的耀眼白光可能是这现象1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北纬37.77度,东经101.26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有网友晒出的监控视频显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发出强烈耀眼的白光,整个天空几乎被照亮,这个现象引起了网友的好奇心,强光是地震引起的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交汇点记者采访了省地震局的专家。

视频发出后,抖音网友@√伱是硪的故事的留言得到很多人的点赞,该网友写道:地震光,岩层运动而出现断裂。岩石间剧烈摩擦产生电能,产生巨大的热量使土壤中的水急剧蒸发,分解出氢、氧等两种气体,电荷放电点燃了气体就会产生强烈的耀光。因此地震之前人们便常常看到蓝光闪过,也就是地光。

这位网友说的是真的吗?江苏省地震局专家表示,“地光这种现象被多次观测到,跟地震有明确相关性无疑。但是地光的形成机理目前有十多种说法,尚无权威科学解读。很难观测到确切数据以进行科学分析和仿真模拟,所以目前还停留在现象阶段,形成机理多是推断猜测,没有太多理论数据支撑。”

省老科协防震减灾分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张振亚在接受交汇点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多次大地震前见到过地光现象。地光产生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至今没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科学解释,开展的研究也不是很深入。有专家认为可能有几种解释:

①大地震前地磁、地电场急剧地变化与大气中电离层相互影响而产生;

②地下天然气等物质沿地面裂缝冒出,突然自燃而产生的;

③由于岩石在大地震前发生急剧破坏,断裂破坏的岩块沿着断裂面互相摩擦,产生热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许多地震的地光现象发生在大地震临震前数秒到数分钟,有的还会伴随着隆隆的地声,一次大地震影响范围较大,因此,当有地光发生时,即使人们离地光发生处较远,也是可以看得到。因而有可能成为紧急防震避险的“警报”。虽然地光地声的发生与地震来临之间的间隔时间很短,但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我们应该争分夺秒,立即采取避震措施,减免生命财产的伤亡损失。必须指出的是,在城市中各种类似地光的发光现象还是较多,例如工地上的电焊光,夏日晚间天空上会出现闪电等等。我们不能盲目地把这种“闪光”现象都看成地震前的地光而惊慌失措、盲目避震造成不必要伤害。

青海地震前发出的耀眼白光可能是这现象2

8日凌晨,青海发生6.9级地震后,网络上出现一段深夜天空爆闪的'视频。因为时间点与地震相同,该视频引起不少网友热议。8日下午,有专家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如果视频中的时间,地点属实,那么这段爆闪极有可能是地震光。

网友发布的视频中,深夜里,一个院落空空荡荡,较远处有路灯和模糊的群山。当监控内的时间点来到1时45分34秒时,远处的地平线突然出现一阵强光爆闪,照亮了整片天空,持续1秒钟左右熄灭;随后同一地点再次闪光,但强度较弱。两次闪光消失之后,监控里的院落开始持续摇动数秒。整个视频持续了31秒。

视频截图,来源:抖音用户:25366210

这段视频在1月8日凌晨3时26分发布,据发布者描述,拍下该视频的监控是他家羊圈门口的监控探头,地址在岗什卡雪山附近的门源县东滩村,摄像头正对着的方向是西北方向的硫磺沟,北边是祁连山脉。

视频发布后,也引发不少网友猜测,有网友称是什么东西爆炸了,还有网友认为这个爆闪就是地震光。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根据青海省地震局消息,此次地震于2022年01月08日01时45分(北京时间)发生,震中精确坐标地在北纬37.77度,东经101.26度。相关地图显示,震中点在青海门源县西北方向,离该县县城54公里。

从视频中的时间及网友说的摄像头拍摄的方向来看,视频中的爆闪正好处在震中的方向。

8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研究方向研究员付碧宏。

付碧宏称,从视频的时间点和拍摄方向来看,视频中的爆闪有可能是地震光。“一次6.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付碧宏说,尤其是在震中附近,地震时岩石高速的挤压和摩擦,瞬间破裂,有巨大的热和光散发,地震光如果在白天可能看不见,但是在夜间,是能够看清的。

“从这个爆闪来看,范围很大,亮度很高,说明瞬间产生了很大的能量。”付碧宏说,从视频画面来看,爆闪并不是在一个局部的点上,范围很广,如果当地当晚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爆炸等事件,极有可能就是地震光。

当天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致电门源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称地震后没有接到相关地区发生大型火灾或者爆炸的消息。

据百度百科,地震光也叫地光,是在地震发生时,受震动波及之区域上空所出现的光。其形状有带状光、闪光、柱状光、片状光等,颜色多种多样。

青海地震前发出的耀眼白光可能是这现象3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8日凌晨1点钟,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地震震感强烈,不止是周围居民感受到晃动,甚至连武威、西宁、西安、兰州等多地也被晃醒。

门源地区其实一直都是地震频发区,也是我国长期重点监视防御区,有充足的经验和措施应对地震。而且这里人烟稀少,也正是因此,此次地震并未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事件。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地震发生后,目前有4人在震后避险时受伤,均已经得到救治,青海省应急委于1时50分启动重大地震灾害Ⅱ级应急响应,救援工作和排查险情的工作仍在进行。

都说在地震发生前,动物会感觉到异常,出现躁动。但从目前曝光的视频来看,地震发生时牛群确实出现了异常,但异常行为并不是发生在地震之前,而是地震发生时。

但另一方面,地震之前确实有前兆反应,据网友曝光的视频来看,在地震发生前一秒,当地疑似出现“地震光”。

地震光是什么光?

地震光,也被称为地光,是指地面发生裂缝时,地缝中发出强光的现象,这其实是一种强地震前后常见的自然现象。

不过,本次青海门源地震前出现的“强光”的性质和成因还无法确定。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世鋐表示:

尚不能确定这次青海地震中,拍摄到的“强光”是地震光。大地震前出现地震光是客观的,确实有这样的事情,而且地震光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减灾作用。

事实上,判断是不是地震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地震光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光,而是形形色色的光芒,从颜色上来看,地震光可以是红橙黄绿蓝等,其中蓝色和红色居多,黄光次之。

从形状上看,地震光又分为条形光,柱形,探照灯状,散射状等。

从时间上看,有些地震光发生在地震之前,有些地震光发生在地震之后。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发生地震光,一般情况下只有强震前后才会出现地震光,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地震光,最好要赶紧撤离。

正是因为地震光颜色、形状、发生时间等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此次强光究竟是地震光还是其他光芒,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确定。

如果真的是地震光,这反而是好事,一方面它发生在地震之前,可以提醒人们避灾。另一方面地震光也会释放能量,减轻地震等级。

震光并不属于偶发事件,实际上在大地震中时有发生,比如:1920年中国海原县发生的海原大地震、1976年在河北省发生的唐山大地震、2016年在台湾省台南市发生的高雄美浓地震等。

地震光的可能成因

关于“地震光”的形成原因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科学界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的解释,我们来简单说一下。

第一种说法是,当地面发生裂缝的时候,会有一股巨大的剪切力,这个力会快速地把地层中的岩石以上下方向切开。剪切中的岩石温度相当的高,其中白云岩、流纹岩等岩石中的过氧键会被破坏,使得氧气发生电离成为负氧离子。负氧离子会沿着岩石中的裂缝向上移动,最终接触到大气,就会使得空气也发生电离,形成发光的等离子体。

所谓等离子体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中的电子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状态的物质,说白了等离子体当中不是分子和原子,而是由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一同构成,太阳、闪电都属于电离子体。

很多人可能纳闷,这只是理论假设,有没有被验证过?科学家曾经在实验室里证明过,某些岩石在受到高应力后,就会使氧化物离子化。

这第一种关于“地震光”的解释也被称为:正电荷空穴模型。除了这种可能的解释之外,关于地震光形成的理论还有很多,比如:

岩石剧烈摩擦所致地层中蕴藏的天然气燃烧;岩石发生电动分离使其在短时间内变成P型半导体;岩石含有石英,由于构造运动产生了压电效应,从而形成的强电场所致。

青海省门源县发生地震前,当地曾经拍摄下地面发出强光。根据专家的分析来看,这种光是不是地震光还需要进行研究。即便是地震光,现在学术圈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它的成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3591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